提供最具价值的商业资讯

呷哺呷哺2024业绩再亏损,如何逆风翻盘?


(本文系紫金财经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2024年财报业绩的发布,将港股“连锁火锅第一股”呷哺呷哺的业绩“阵痛”持续暴露出来。

根据财报数据,呷哺呷哺全年收入47.55亿元,不仅同比下跌19.6%,更较2021年顶峰期的61.47亿元缩水22.6%。更为触目惊心的是,其净亏损从2023年的1.99亿元扩大至4.01亿元,增幅达101.5%,

自2021年以来,呷哺呷哺已连续四年亏损,累计亏损超过12亿元,而股价更是在财报发布后持续下挫至0.81港元/股,跌破1港元面值,触发港交所退市预警,市值仅剩8.8亿港元,较2018年巅峰期蒸发超90%。(截止到4月7日,呷哺呷哺股价0.65港元,市值仅7.06亿港元)

曾经开创”火锅一人食”场景的呷哺呷哺,如今在激进转型中渐渐失去了自己的特色,陷入 “高端够不着、低端没优势” 的夹层中,掉出火锅品牌第一梯队。

呷哺呷哺能否逆风翻盘,改写命运,上演一部力挽狂澜的戏码?

呷哺呷哺的爆火与沉寂,也折射出中国餐饮连锁品牌在扩张与转型中的普遍挑战,当趋势红利退去,任何脱离消费者真实需求的战略摇摆与迷失,都终将要接受市场的检验。

业绩持续低迷,品牌双线失守

根据呷哺呷哺公布的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呷哺呷哺全年收入为47.55亿元,同比下降19.6%;净亏损扩大至4.01亿元,较2023年的1.99亿元增幅达101.5%。

目前,呷哺呷哺的核心收入支柱来自主品牌“呷哺呷哺”与中高端品牌“凑凑”,两者收入占比达96.3%,但两大品牌在2024年均遭遇滑铁卢。

其中,呷哺呷哺品牌收入为26.29亿元,同比下降13.06%,尽管通过关闭138家低效门店和降低客单价,从2023年的62.2元降至54.8元,但依然没有改善核心翻座率的数据,2024年,这一数字从2023年的2.6次/天降至2.5次/天,同店销售额也下滑23.3%。

而凑凑品牌曾被寄予厚望,是其高端化战略的重要抓手,但如今它的下滑更为严峻。报告期内其收入为19.48 亿元,同比下跌超过26%,净亏损达3.53 亿元,亏损额占呷哺呷哺集团整体的近九成。客单价从142.3元降至123.5元,翻台率从上一年同期的2.0次/天跌到1.6次/天,同店销售额下跌32.0%,全国门店数量净减少60家,陷入了“关店- 亏损扩大- 再关店”的恶性循环。

双品牌的失守,让呷哺呷哺的亏损、现金流等财务数据全面承压。过去一年,呷哺呷哺净亏损从上一年的1.99亿元扩大至4.01亿元,并且,哺呷哺已经连续四年亏损,累计亏损超12亿元,持续失血导致截至2024年末其可用资金仅9.5亿元,现金流压力凸显。倘若亏损态势延续,现金流压力还将进一步加剧。

业绩持续低迷导致资本市场对其失去了信心,截至2025年4月2日,呷哺呷哺股价报 0.81港元/股,总市值8.8亿港元,较2021年2月的历史高点26.9港元蒸发超90%。更严峻的是,港交所规定,若股价持续低于1港元,公司可能被强制退市,这意味着呷哺呷哺已站在退市悬崖边缘。

当消费市场转向“质价比”竞争时,呷哺呷哺的双线品牌未能守住大众市场基本盘,也没有在高端领域建立差异化壁垒,终致今日困局。

火锅赛道分化加剧

当呷哺呷哺在亏损泥潭中挣扎时,火锅行业正在经历剧烈分化,不少头部品牌通过差异化策略逆势突围。

过去几年,海底捞也曾面临下滑、亏损的困境,一度一年巨亏41亿元,翻台率也跌到海底捞上市以来的最低点。

此后,海底捞开始系列自救,通过“啄木鸟计划”、“硬骨头计划”、“红石榴计划”等诸多举措,经营情况大为好转,2024年财报数据显示,报告期内海底捞实现营收427.5亿元,归母净利润47.0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4%和4.65%,两个核心财务数据均创下历史新高。

核心经营数据翻台率也回升至4次/天,达到公司内部设定的“荣枯线”。

另一家火锅品牌巴奴毛肚火锅,则以“产品主义”聚焦单品,将毛肚单品打造成爆款,完成突围。根据巴奴公开透露的经营数据显示,目前综合净利润率为9%,平均翻台率约为3.7次。2024年以来,巴奴上桌数同比增长12%,消费人次增长15.1%。

而锅圈通过“极致效率”战略,抢占家庭火锅场景,在2024年也收获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根据其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锅圈全年实现收入64.70亿元,同比增长6.2%;核心经营利润为3.11亿元,同比增长3.1%。毛利14.17亿元,同比增长4.9%,现金储备也由2023年年末的19.36亿元增长9.8%至21.25亿元。门店数方面,依然保持万店以上规模。

事实上,从行业大势来看,2024年火锅依然是餐饮行业的重要细分赛道。根据红餐大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火锅市场规模达6175亿元,同比增长5.6%,高于餐饮行业整体的增速。预计2025年火锅市场规模达到6500亿元。

不论是行业大势,还是对比几家典型火锅品牌的2024年成绩单,都可以看出呷哺呷哺的业绩低迷,掉队趋势明显。

紫金财经认为,火锅行业的分化本质是供应链能力、产品创新与消费者洞察的综合较量。海底捞通过供应链协同实现效率跃升,巴奴以产品主义建立壁垒,锅圈则凭借家庭场景重构行业规则。

反观呷哺呷哺,其困境折射出传统餐饮企业在消费分级时代的焦虑,既未能在高端市场建立品质认知,又在性价比赛道被新兴品牌挤压,挑战和压力都非常大。

呷哺呷哺能否逆风翻盘?

过去,呷哺呷哺凭借“火锅一人食”开创全新的消费场景,客单价只有40元左右,满足了一批年轻用户的需求,红遍大江南北。

但随着消费升级和消费趋势细化,从2016年之后呷哺呷哺从“快餐”模式转型“正餐”模式,客单价逐渐提升。特别是定位高端的凑凑火锅,以“火锅 + 茶饮”网红模式切入,客单价一度高达150元。

虽然品牌在升级,但业绩并没有随之跟上,反而进入下滑轨道。2024年5月呷哺呷哺正式宣布降价,门店套餐价大部分下降至50元的价格带。彼时,创始人贺光启曾对外公开表示:“整个餐饮市场都在降价,我们不调也不行。这个市场你不抢就只有饿死。”言语中透出些许无奈和抵触。

果然在降价4个月后,贺光启开始向公众诉苦,在一场公开圆桌论坛中,贺光启说:“餐饮已经进入一个非常卷的时代。我不是很支持打价格战。”

实际上,这是呷哺呷哺在价格战中摇摆不定的缩影,让其一直处在“不上不下,不高不低”的尴尬夹层中。

如今消费分级趋势更加明显,并非单纯的降级,这需要管理层厘清其中的复杂性。找到属于呷哺呷哺独特的路径,而不是盲目跟风,一边降价一边又从心底里不愿意降价。

紫金财经认为,呷哺呷哺需重新锚定核心客群,是回归“一人食小火锅”的初心,还是深耕区域市场打造“平民火锅”?呷哺呷哺需要让自己的识别度重回清晰。

如今,消费产业也好,餐饮行业也罢,已经从“泡沫增长”转到“硬核生存”阶段,这需要品牌更加精细化运营,核心是重构“定位-成本-体验”的价值三角。这是一个贯穿供应链、产品设计、场景体验的系统性工程,单纯的价格调整或门店收缩已难以奏效。

在业绩公告中,面对持续亏损,呷哺呷哺提出2025年“重质不重量”策略,计划新开95家呷哺呷哺门店,聚焦北京、上海等核心区域,目标翻座率3倍以上,并强化供应链与会员精细化运营,例如“学生月卡”、“企业团建套餐”等细分场景运营。这些举措能否真正触达核心消费客群,帮助呷哺呷哺逆风翻盘,仍需时间验证。

结语

呷哺呷哺的困境折射出行业的深刻演化和变革。大品牌通过规模效应、供应链效率、极致体验等构筑竞争壁垒,中小品牌通过差异化存活,而中间地带的玩家最危险。

从盲目扩张到激进转型,从忽视性价比基本盘到高端化水土不服,呷哺呷哺的核心问题在于未能在消费趋势变化中找准自身定位,让自己走在了最危险的中间路线上。

对于呷哺呷哺而言,当务之急是重新梳理品牌价值,找到精准定位。消费者要的不是绝对低价,而是“支付的价格与获得体验相匹配”的质价比,呷哺呷哺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黄金平衡点”。

转载请注明来源:华夏商业网_华夏财经_华夏资讯 » 呷哺呷哺2024业绩再亏损,如何逆风翻盘?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