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直营为傲的便利蜂,终于还是向加盟低下了头。
据便利蜂小程序和APP显示,公司近期推出“便利蜂伙伴共赢计划”,正式对外开放加盟。申请者可自行选择“委托型”或“带店型”加盟模式,前者由总部提供店铺、装修和设备,申请者与辅助人需全职进入店铺工作;而后者由申请人准备店铺、装修以及各类经营相关许可,总部仅提供设备,目前该模式尚未开启。公开报道显示,便利蜂预计未来加盟门店占比将达到70%-80%。
从坚持直营到拥抱加盟,态度“急转弯”的背后是便利蜂自身造血能力不足、外部融资进度停滞,蒙眼扩张后资金链严重承压的窘境。在早已是红海的便利店赛道,转向加盟能否成为一剂自救良药,仍有待时间验证。
裁员、闭店、冬眠蛰伏 2023年仅新增59家门店
2021年或许是便利蜂的转折点。
虽然彼时疫情反复对线下零售业态造成不利影响,但刚完成上亿美元融资的便利蜂选择逆势扩张。结合窄门餐眼和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披露的数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便利蜂新增了748家门店,约为2020年新增门店数的1.79倍,总门店数突破2800家。
与此同时,公司在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和杭州等多个城市推出“店中店”饮品站“不眠海 Sober Hi”,一口气上线了50款精品咖啡和新式茶饮产品。咖啡机和咖啡师配置向小众精品咖啡店看齐,价格却在大额优惠券叠加作用下降至10元以内。
高调跑马圈地的日子很快陷入僵局。
2022年初,便利蜂宣布因业绩不及预期,全体员工年终奖取消,多个岗位被迫降薪。年中公司先后开启三轮裁员,物流、中台、运营等多个业务部门受到波及。其中,技术部门裁员比例约为20%,选址开发部门超7成员工被裁。咖啡茶饮业务被迫叫停,在天津投建的鲜食工厂再无进展。同年年底,便利蜂内部提出“冬眠计划”,关闭了当期700余家亏损门店,总门店数降至2005家。
极限收缩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便利蜂现金流的紧张形势。
据天眼查公开信息显示,便利蜂的最后一轮融资停留在2020年5月。公司罕见地没有透露具体投资方和交易金额,仅强调新增股东包括全球顶级PE、国家主权基金、国际一流大学基金以及超大型互联网公司,累计融资额达15亿美元。
细究其运营主体虫极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下文简称:虫极科技)和便利蜂商贸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便利蜂商贸)不难发现,2020年承诺的融资实际分为多次到账。2021年2月和11月,便利蜂商贸注册资本分别增资2.5亿美元、2亿美元。虫极科技注册资本则分别于2021年1月和12月增加5000万美元、6000万美元。但纵观2022年全年,除了便利蜂商贸的注册资本由9亿美元提升至12.1亿美元,其他关联实体再无增资。
融资环境骤然趋冷,坚持重资产、高投入直营模式的便利蜂尚未见到盈利曙光,不得不自寻出路为2021年的“烧钱”行为买单。窄门餐眼数据显示,截至发稿日,便利蜂旗下共有2472家门店,其中2073家正常营业,397家仍处于暂停状态,与2020年的万店目标相去甚远。2023年前9个月,全国新增门店数仅为59家。
开放加盟最快9个月回本? 现实情况或不容乐观
据“便利蜂伙伴共赢计划”介绍,委托型加盟需要申请者准备不少于21万元的自有资金,包括品牌使用费5万元,保证金15万元和培训费1万元。带店型加盟则要求申请者准备自有资金65万元,该数值还可能根据具体店铺而上下浮动。
便利蜂加盟业务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若以日销售额为2万元的门店为例,加盟商月收入可达60万元。在剔除毛利率、总部分成比例、员工薪酬以及水电杂费等基础上,每月净利润约在2-3万元之间,委托型合作伙伴只需9个月便能收回成本。
然而,现实显然与设想存在着不小的距离。
一方面,要实现单店日均销售额2万元并非易事。据毕马威联合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3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下文简称:《报告》)调研显示,2022年全国便利店平均单店日营收约为4797元,较2021年同期的5117元下降6.31%。事实上,即便是在行业高歌猛进的2019年,便利店的单店日均收入也不过5297元,约为便利蜂目标日均销售额的26.40%。
另一方面,月均净利润2-3万元,意味着便利蜂单店月均净利率在3.33%-5.00%之间。而据《报告》统计,2022年样本便利店企业综合毛利率约为24.1%,净利率仅为1.30%,销售前20%的企业净利率也不过1.90%。假设电费、职工薪酬、房租和其他费用等固定支出占比不变,便利蜂的单店月均毛利率要达到26.23%以上,远超2019-2022年同指标表现。
换而言之,加盟商最快9个月回本是基于两个近乎不切实际的前提条件而得。在不考虑公司抽成比例的情况下,若按照2022年便利店平均单店日营收(4797元)和月均净利率(1.30%)简单测算,便利蜂委托型合作伙伴至少要9.36年才能收回前期投入的品牌使用费、保证金和培训费。若按照2022年便利店日均单店客流量(291人)和客单价(26元)测算,委托型伙伴单店回本周期也要近6年。
为了尽快盈利,加盟商唯有尽量提高门店销售额和毛利率。
据窄门餐眼数据显示,便利蜂一线城市门店占比近50%,客单价约为21元。如果单店日均客流量能超过950人次,日均销售额就有望达到2万元。但这也要求门店选址在流量较大的写字楼、交通枢纽、核心商圈等区域,房租、水电费和职工薪酬成本高企,加盟商净利率难有起色。
而要改善利润空间,高销量、高复购、高毛利的鲜食是关键。公开数据显示,日系便利店品牌7-11的鲜食销售占比约为50%,罗森和全家日均鲜食收入占门店总营收超40%,商品毛利率高达35%-70%。
便利蜂的鲜食也曾是其差异化竞争的重点,售价10-15元的盒饭热餐销售额一度为门店收入贡献三分之一。《2020年国民便利店消费报告》显示,94%的便利蜂用户购买过热餐,其中约20%每周购买5次以上。不过据黑猫投诉平台显示,便利蜂的鲜食品控堪忧,不少消费者反映遇到过食物过期、有异物等问题。加盟模式下,品牌和门店管理难度更大,食品安全或将成为同时悬在加盟商和便利蜂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