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外部需求收缩等不利影响,我国外资外贸面临严峻挑战。官方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7036.5亿元,下降2.7%。 ]
8月10日一早,德国卡赫大中华区总裁唐晓东与疫情开放后首次来华的集团副首席执行官兼首席销售官克里斯蒂安,一同踏上了前往苏州的旅程。自2022年6月决定在中国投资1亿元人民币打造新的全球研发中心,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整个项目如期完成,并在10日当天正式开业。
也就在两天前,科思创也宣布其上海弹性体新工厂正式投产。自去年开工建设以来,总投资额达数千万欧元的这一项目按计划投产。科思创功能材料事业部亚太区运营负责人陈耕告诉第一财经,整个工期没有受到疫情的影响,不仅按时开工,而且基建方面甚至提前完工。
这些在近期密集落地的项目,是在华外资本土化持续升级的案例,也是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的缩影——危机之下,挑战与机遇并存。
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外部需求收缩等不利影响,我国外资外贸面临严峻挑战。官方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7036.5亿元,下降2.7%。
与此同时,上半年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5万家,增长35.7%;法国、英国、日本、德国对我国投资分别增长173.3%、135.3%、53%和14.2%;高技术产业引资增长7.9%,占比提升3.9个百分点达到39.4%。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引资增长28.8%。
“没有哪个市场比中国更值得投资”
科思创中国区总裁雷焕丽8日告诉第一财经,全球环境复杂,经济不乐观,不管是哪个市场,包括中国在内都面临非常大的下行压力。即便如此,中国仍然是巨大的国际市场,另外这里的产业链相当齐全,而且整个经济正在恢复中,“尽管没有预期那么好,但还是在恢复。对我们企业来说,没有哪个市场比中国更值得投资,因此对中国仍然有信心,也希望继续耕耘”。
根据科思创发布的最新财报,今年二季度,全球经济相对疲软,公司在全球的销售规模下降了8%,但整体受益于中国市场以及汽车领域的发展。其中,北美地区下降了7.6%,欧盟地区下降了16.6%,而亚太地区的销售规模逆势增长了5.8%。公司在中国的二季度销售额为7.56亿欧元,仅次于美国的8.13亿欧元,为其最大的单一市场之一。
“我们预计弹性市场的增速将高于中国GDP的增速,也期望助力客户抓住这一商机。”科思创弹性体事业部全球总裁白拓文表示,这是弹性体业务在全球进行一系列投资的原因,其中包括最新的上海工厂,旨在满足中国及亚太市场高速增长的市场需求。
新工厂是科思创上海一体化基地内的第12座工厂。上海基地自2001年开工建设以来,已成为科思创全球最大的综合性生产基地。截至去年底,基地累计投资额达37亿欧元左右。
克里斯蒂安说:“对卡赫而言,中国市场是独一无二的。”作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六届元老,他们近年来捕捉到了中国清洁消费的快速增长态势,并推出了多款“中国研发、中国制造”,这些产品受到了中国乃至全球市场的青睐。
“虽然整体市场疲软,但清洁行业相较其他行业受到的影响还好。”唐晓东对第一财经表示,今年公司的业绩同比去年增长10%。对于外资企业而言,即使短期存在一定的波动,但对于中国长期的市场始终保持信心。在新消费升级的趋势下,占地1.3万平方米的全球研发中心,将聚焦电池和机器人两大创新领域,进一步加快本土化创新研发的步伐,实现“中国研发、中国制造、全球销售”的目标。
除了最近正式落地的项目,杜邦等跨国企业的中国工厂也将在9月陆续投产。不少国际企业还借助进博会的“东风”,持续加码在华投资。其中,埃肯有机硅去年二季度宣布投资上亿元在上海建立亚太旗舰研发中心,该中心正在建设中,预计今年底竣工,这将让其未来3年内的研发人数实现翻番。德国科技集团贺利氏大中华区总裁艾周平表示,他们正在南京推进相关催化剂的国产化,预计今年内将率先实现氧化铱的国产化,一系列举措将帮助中国氢能源行业降本增效。
6月29日,默克集团宣布投资约7000万欧元扩建其南通生命科学中心。此次扩建将大幅提升产能,每年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数千吨用于质控和检测的高纯度试剂。默克集团执行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葛丽鹤提出,中国是非常具有战略意义的市场,不仅是集团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场,也是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而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创新潜力对默克集团实现企业发展目标至关重要。
整体趋势没有改变,布局有所调整
今年以来,受海外主体出于供应链安全和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外商来华投资的确有所放缓,但跨国企业扩大对华投资的整体趋势没有改变。
中国贸促会7月底发布的《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外资营商环境调研报告》显示,超九成受访外资企业对2022年四季度以来中央出台的外资政策评价“满意”以上,近九成受访外资企业对地方政府出台的外资举措评价“满意”以上。
在当时的新闻发布会上,贸促会新闻发言人孙晓表示,调研报告反映出,今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整体回升向好,跨国企业在华投资信心稳定,外商扩大对华投资整体趋势没有改变。
从经营情况看,受访外资企业中,近七成看好未来5年中国市场前景,超九成认为中国市场吸引力上升或持平,超八成预期今年在华投资利润率将持平或有所增加。从来华投资动因看,“市场规模大”“优惠政策多”“产业链供应链完整”是它们来华投资的最主要动因。从发展机遇看,它们认为“技术创新与研发”“中西部地区市场不断开放”和“数字经济”为其在华发展提供了较大机遇,其中“技术创新与研发”连续两个季度成为最主要发展机遇。
这份报告是今年二季度,中国贸促会对来自全国26个省区市的近800家外资企业进行调研访问后形成的。调研对象中,六成左右的受访外资企业来自加工制造环节,约65%为小微企业。
随着全球市场格局的重塑,原本集中在中国的制造业产业链布局也的确在发生变化,这不可避免地对外资在华战略产生了影响。
艾周平认为,疫情叠加地缘政治等因素,出于供应链安全的考虑,外资过去“在中国、卖全球”的趋势正在减弱,更多变成了“在中国、为中国”的本土化升级趋势。与此同时,持续的本土化进程中,研发和服务则将越来越多地放在中国,以更好地满足本土化市场的需求。
外资在华布局的调整,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国的外贸结构。
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我国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呈现下降趋势。今年前7个月,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7.21万亿元,下降9.4%,占全国外贸总值的30.6%。其中,出口3.88万亿元,下降9.6%;进口3.33万亿元,下降9.1%。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和研究员杨美超在8月6日的数据点评中提出,上半年我国经常账户顺差1468亿美元,位于历史较高水平,与上半年GDP比值为1.7%,处于合理均衡区间。其中,货物贸易顺差为历史同期次高水平,在全球需求持续收缩的背景下,体现出我国对外贸易的强劲韧性。
展望未来,下半年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仍在,各国经济形势或出现分化,外部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今年以来,海关总署、商务部、财政部、税务总部等多部门先后出台稳外贸支持政策,在政策的协同助力下,下半年货物贸易将继续发挥稳定国际收支基本盘作用,服务贸易逆差将延续低位运行,跨境投资有望改善,国际收支将延续基本平衡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