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紫金财经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一辆小米SU7爆燃引发的事故,让小米公司陷入了舆论风暴之中。
4月1日,#小米SU7高速碰撞爆燃时间细节#冲上微博热搜,截至发稿,该话题已经有11.5万的讨论以及4.5亿的阅读量。
根据小米官方公布的信息,事发时车辆处于NOA(Navigate on Autopilot,即小米智能辅助驾驶导航)状态,当时车辆检测到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最终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为 97km/h。碰撞后车辆起火,导致车内三人不幸遇难。
与此同时,小米官方还公布了行车数据,并表示已依法向警方提交所掌握的车辆行驶数据及系统运行信息,后续小米仍将持续配合警方工作。
事故发生后,网络上瞬间炸开了锅。不少网友对小米公司的反应速度提出了质疑,从事故发生的3月29日到4月1日中午小米公司才发布官方声明,这期间的信息滞后让公众对事故原因的猜测不断发酵,针对于小米“声讨”也愈发强烈。
二级市场上,4月1日,港股小米集团股价跳水,当日收盘跌5.49%至46.5港元,市值较上一交易日缩水700亿港元。
公众质疑情绪高涨
即便小米官方回应“全力配合调查”,但仍未能阻止网友们各种猜测的蔓延。
车门是否锁死以及碰撞后电池为何爆燃成为网友关注的焦点问题。此外,小米此前对小米 SU7高强度“铠甲笼式钢铝混合车身”、40+项碰撞测试以及电池包“防弹涂层”等安全性能的宣传,在此次事故后也遭到网友的嘲讽。
网友们质疑,宣传中的强大安全保障为何在现实事故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让车辆和车内人员遭受惨重的损失。有网友讽刺道:“之前雷军展示的西瓜实验,现在看来简直是莫大的讽刺,连西瓜都能保护,却保护不了车内乘客的生命。”这种对宣传与现实巨大反差的不满,进一步加剧了网友们的负面情绪。
此外,小米SU7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NOA也在此次事件中被推上风口浪尖。
根据小米官方公布的数据,车辆在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但最终仍发生了碰撞。这一过程让网友们感到困惑和不解,他们质疑为何在有诸多提醒功能的情况下,仍无法避免事故的发生。
4月1日午间,一位自称为当事人家属王女士的用户发布消息,详述了家属的经历与感受,再次点燃网友情绪,将事件推向舆论高潮。
王女士控诉小米公司至今未主动联系家属,并质疑车辆安全设计缺陷导致车门锁死、电池爆燃,致其女儿及两名同伴在火海中丧生。
不少网友表示,小米作为一家大型企业,在如此重大的事故面前,对家属的冷漠令人心寒。有网友评论道:“连基本的人文关怀都没有,还谈什么企业责任?”还有网友说:“从小米公告就能看出来,小米就在避重就轻,逃避责任,反正都是车主的责任,小米没问题,这样的企业出份这样的公告,怎么能让大众信服?”
在小米创始人雷军的微博评论区,更是被大量网友的评论 “攻陷”。有网友言辞激烈地表示:请正面回应池州高速SU7事件,逃避解决不了问题。不要寒了遇难家属和米粉们的心!
对于此次事件,行业专家也发表了看法。
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张翔指出,交通事故本身具有普遍性,但此次事件争论的焦点集中在驾驶辅助功能上。
他提到,驾驶辅助功能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驾驶员的操作要经过预控制器或决策系统计算后发布指令,这一过程中不排除因软件 bug 造成 “汽车失控” 从而引发交通事故;另一方面,如果车企后台数据由车企自己提供,而非交给第三方托管,那么在判断事故责任时,事实依据的可信度会受到质疑。
在这个信息飞速传播的时代,小米SU7事故及其家属回应所引发的网友情绪,已成为公众对车企产品安全及企业社会责任关注度的一个缩影。若小米公司不能妥善处理此次事件,积极回应家属诉求,不仅会对小米汽车的品牌形象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害,还可能影响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
智能驾驶行业迎来“信任危机”
这起悲剧发生后,智能驾驶的安全性也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一直以来,智能驾驶都被车企视为未来汽车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是车圈宣传的绝对重点。不少车企都在大力宣扬自家智能驾驶系统的强大功能,从自适应巡航到自动泊车,从车道保持到智能导航辅助驾驶,仿佛智能驾驶已经无所不能。
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2025 年本应是智能驾驶普及的重要分水岭。
今年2月,比亚迪重磅推出全民智驾战略,打响“智驾平权”第一枪。随后,众车企纷纷跟进——吉利汽车预告将在3月初发布AI智能化战略、零跑汽车官宣“智驾”全民化理念、小鹏汽车称公司将在年中发布准L3级别的高阶自动驾驶技术……一时间,一场激烈的“智驾内卷大战”正式拉开帷幕。
如今,随着小米官方逐步披露事故细节,车圈内对智能驾驶的热情似乎也被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火浇灭了不少。
有业内人士就本次事故强调,在任何情况下,车主都不能把安全交给智驾。他指出,智能驾驶是辅助作用,目前尚未成熟,不能在国家法律尚未规定的情况下,去完全信赖和使用。
事实上,小米SU7并非首个因智驾问题卷入安全争议的车型。国内公开报道了数起与智能驾驶相关交通事故,涉及车道保持失效、自动紧急制动(AEB)误触发、导航偏离等场景,特斯拉、小鹏、理想等品牌均曾遭遇类似质疑。
对于车企而言,小米SU7的爆燃事故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警示。若不能切实解决智能驾驶系统在可靠性、稳定性以及应急处理等方面存在的隐患,即便投入再多资源进行宣传推广,最终也只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