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最具价值的商业资讯

湾芯展“人气王”爆火背后:新凯来为什么能快速崛起?


(本文系紫金财经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最近,一家半导体设备厂商突然成为公众议题中的顶流!

在2025湾区半导体产业生态博览会(以下简称“湾芯展”)上,深圳市发展改革委提及新凯来及其子公司,表示“每一个子公司在这次的展会中都会让大家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彼时,这场官方的“预告惊喜”直接点燃了市场对“国产光刻机亮相”的期待。毕竟,在7 纳米及以下高端芯片的制造中,光刻机仍是国内最关键的“卡脖子”环节。大家预测这家成立于2021年的半导体厂商会在现场带给大家更多惊喜。

10月15日,湾芯展如约拉开帷幕,新凯来展位前早早排起长队。不过谜底揭晓,实际上新凯来并未如外界传闻般发布光刻机,尽管如此它的展台依然被参展商们挤满,成为这次湾芯展名副其实的“流量王”。

没有光刻机的惊艳登场,为何还能收获如此狂热的关注?这家成立4年的企业,究竟藏着怎样的底气?在产业协同成为展会高频词的当下,它的爆火又折射出中国半导体产业哪些新变化?

湾芯展:新凯来带来了什么?

虽然万众期待的光刻机并未到来,但在这次湾芯展上,新凯来系统性地展示了刻蚀、薄膜沉积、量检测等六大类设备共计十六款产品,同样让业界振奋,它们从设备、软件、测量仪器等多个维度,向半导体产业的“卡脖子”难题发起冲击。

这些设备不仅以峨眉山、阿里山、普陀山、岳麓山等中国名山命名,昭示着新凯来攀登中国半导体设备高峰的雄心,更在关键性能指标上对标国际水准。例如,其峨眉山系列EPI设备在8英寸硅基外延工艺中膜厚均匀性达±0.5%,已与美国应用材料同类设备处于同一技术水平;阿里山系列ALD设备则面向7纳米及以下先进制程,支持向未来节点演进。

更为关键的是,这些设备并非样品展示,而是已具备量产能力的成熟产品。以新凯来的质量检测产品为例,其光学量检测产品已基本完成客户侧验证,2025年进入量产状态。而PX量测产品已进入量产交付,功率检测产品也进入了规模应用。

真正的“惊喜”不止于此,而是来自于新凯来两家子公司。其中,启云方发布了全国产自主可控的电子工程EDA设计软件。EDA被称为“芯片之母”,是芯片设计的灵魂工具,长期以来,全球EDA市场被美国 Cadence、新思科技和西门子EDA三大巨头垄断,在中国市场,三大巨头们的市场份额甚至突破80%。

启云方的这款产品填补了国产高端电子设计工业软件的空白。据其BU总裁袁夷透露,该软件性能较行业标杆提升30%,软件并行协同设计的模式可以将产品硬件开发周期缩短40%,目前已获超过2万名工程师使用。

万里眼则推出了带宽突破90GHz的新一代超高速实时示波器,将国产示波器性能提升至原有水平的500%,不仅是“全国第一”,更是位列全球第二,这一突破直接打破了《瓦森纳协议》中“超过60GHz带宽实时示波器对中国禁运”的封锁。

虽然没有光刻机的惊艳亮相,但新凯来带来了全链条突破的扎实底气,精准击中了半导体产业被卡脖子的多个关键节点。

解码:新凯为什么能快速崛起?

从2021年成立到成为湾芯展“人气王”,新凯来只用了4年时间。更令人瞩目的是它的成长速度,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新凯来营收约10亿元,但据业内消息,其在手订单已超过百亿元。市场预测,新凯来2025年工业制造(不含光刻机)收入有望达45亿元,2026年突破75 亿元,2028 年冲刺169亿元,且计划在2027年实现20亿元净利润后正式启动IPO。

一家初创企业为何能在半导体设备这一高壁垒、长周期的行业中快速崛起?答案藏在资本、团队、产业链的协同中。

新凯来成立于2021年,注册资本15亿元,由深圳市国资委通过深圳市重大产业投资集团全资控股。它由深圳市重大产业投资集团通过全资子公司深芯恒科技控股,而前者是深圳市委、市政府直属的重大战略产业投资平台,由深圳市国资委直接管理,这一背景让新凯来具备了鲜明的“国家队”属性,也为其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半导体设备研发是烧钱的过程,一条12英寸硅片产线的投资往往数以十亿元计。依托国资背景,新凯来成立初期就获得15亿元注册资本,今年9月有消息称新凯来最新一轮融资已接近尾声,投前估值为650亿元。其上轮投后估值为500亿元。

另一方面,新凯来汇聚了来自全球半导体领域的顶尖专家与技术骨干,团队具备深厚的产业经验与国际化视野。据悉,其核心团队具备20年以上电子设备技术开发经验,并且新凯来并非单打独斗,而是联合众多国内半导体制造设备和零部件合作伙伴开展研发生产。目前,新凯来已经在上海、武汉、北京等多地布局。

为吸引人才,目前新凯来仍在大量招人,释放岗位数百个,覆盖研发、工艺、制造、质量管理、销售等多个领域。

除此之外,新凯来还通过多个子公司矩阵,不同子公司产品侧重点各有不同,共同构建了一个覆盖“材料-设备-生产-检测”的完整产业链生态。

同时新凯来也与外部的产业链深度协同,这让其在研发初期就能与上下游企业共同定义产品、优化工艺,大幅加速了设备从实验室走向量产线的进程。

生态共建:中国半导体产业抱团生长

新凯来的爆火,只是这届湾芯展的一个缩影。在今年的湾芯展上,“产业协同”、“生态共建”、“抱团”成为高频词。

过去,国内半导体企业多聚焦于单一领域的单点突破,但由于海外设备形成了系统性垄断,即便是单个设备性能达标,也由于设备之间的匹配性、数据接口的兼容性等问题难以融入海外设备主导的产线。

在这次湾芯展上,这种局面正在改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强调“生态”,新凯来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其多个子公司,分别聚焦EDA软件、测量仪器等细分领域,形成了软硬一体、研产协同的“半导体设备生态圈”。

越来越多的行业从业者表示,现在已经不是单打独斗的时代了,只有多个设备环节同时实现国产化,通过国产设备的相互适配,才能打破海外的系统性垄断。

如今这种共识,正在推动中国半导体产业告别过去单点开花的阶段,进入抱团生长的新阶段。

除了企业层面的抱团,国内多个城市之间也形成了半导体产业的“集团军”,根据自身优势打造差异化的产业生态,实现协同。

深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作为国内半导体设计企业的聚集地,深圳汇聚了新凯来、海思、华润微电子、鹏芯微等知名企业,覆盖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设计、制造、设备、材料、软件等产业链上下游。

而且这种抱团生长的模式,正在全国范围内复制。例如在沈阳,已经涌现出以芯源微、拓荆科技、富创精密、中科仪、和研科技、新松机器人为代表的“半导体设备六小虎”,覆盖涂胶显影、薄膜沉积、精密零部件等细分领域,形成半导体设备产业集群。

这些城市的产业集群相互补充,形成了“各有侧重、协同发展”的格局。这种多点爆破、系统替代的策略,正是打破国外设备在产线中形成的系统性垄断的关键。正只有国产设备之间相互适配、协同作战,才能真正撕开海外巨头构筑的技术壁垒。

结语

新凯来的“爆火”,并不只是一家企业的高光时刻,而是中国半导体产业在艰难中系统性突围的一个缩影。它没有选择单点炫技,而是在刻蚀、沉积、量测、设计、仪器等多个关键环节同时布局,与成百上千家本土企业协同作战,逐步构筑起一条自主可控的半导体设备产业链。

不可否认的是,这条路依然漫长,或许还会遇到挫折,但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城市拧成一股绳,当国产替代从口号变成实际行动,中国半导体产业终将在全球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

武夷山、峨眉山、岳麓山、普陀山……相信最终,一座座中国名山会在全球半导体地图上连成连绵不绝的山脉。抱团的中国半导体,未来可期!

转载请注明来源:华夏商业网_华夏财经_华夏资讯 » 湾芯展“人气王”爆火背后:新凯来为什么能快速崛起?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