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最具价值的商业资讯

各地多措并举推动消费 1—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3%


央视网消息:商务部8月18日介绍,7月份,各地组织开展暑期消费季、国际消费季等活动,着力推动消费。在这些举措的带动下,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5%。

当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万亿元;1—7月累计26.4万亿元,同比增长7.3%,延续恢复发展态势。消暑饮食、制冷电器、防晒用品等应季商品销售旺盛;7月份,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饮料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5.5%和3.1%。新能源汽车销售保持较快增长,7月份销量同比增长31.6%,1—7月销量同比增长41.7%,占新车销量比重达29%。

服务消费持续回升。住宿餐饮、文化旅游、体育休闲、交通出行等服务消费需求加快释放,各类体验式、沉浸式、互动式消费场景受到青睐。7月份,全国餐饮收入4277亿元,同比增长15.8%;

广东佛山: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50万户

在广东佛山,创意产业园中的美食吸引了食客们纷涌而来。一个商铺正在热火朝天地装修着,今年30岁的刘力涛开始了人生第一次创业。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于何方西餐厅负责人 刘力涛:因为本身我也在佛山长大,像这个商圈比较集中,我们也是想看中(园区)打造成为网红的地点,吸引更多年轻人过来打卡。

正是像刘力涛一样的创业者的加入,让佛山全市各类市场主体在18日突破150万户,同比增长20%。其中,民营经济经营主体145.2万户,占比96.8%,群众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线上平台填写登记信息,系统自动审核通过后即可领取营业执照。

广东省佛山市市场监管局局长 陈浩斌:在佛山开办企业非常方便,5分钟可以开办完一个企业,办完手续。

券商打响ESG“抢人”大战,月薪中位数3-6万元

“降薪”、“裁员”之类话题不绝于耳之际, 券商对ESG人才的招聘需求却在日益升温。

界面新闻记者注意到,近日,有金融猎头贴出ESG人才招聘公告,还有机构任命“首席ESG官”。

根据猎聘网信息,券商给出的ESG相关岗位薪资普遍较高,中位数给到了3万元至6万元的月薪。其中,还有券商称相关岗位享24薪制。

事实上,券商对ESG人才的争夺战早已打响,不过,市场求贤若渴的背后,人才缺口也已成为ESG投资实践的瓶颈之一。

近两年,ESG领域人才可谓风光无限。

界面新闻查阅多个招聘网站发现,金融领域ESG具体岗位涵盖实习生、研究员、总监等。

猎聘网显示,头部券商中,中金公司率先布局相关人才招聘。其中,金融工程组招聘ESG项目实习生,协助分析师进行ESG趋势、ESG投资策略、ESG评级等的研究,学历要求硕士及以上,有ESG研究经验优先。

中信证券也早已开始在香港物色ESG分析师。招聘要求是1-3年经验,本科学历,并给出了每月2万元至4.5万元的薪酬区间。

西部证券、德邦证券等券商均将月薪酬设置在2万元-3万元,其中,德邦证券更指出该岗位享24薪制。

更早之前,高盛、摩根士丹利等诸多海外投行,也在全球范围内开放了大量的ESG相关岗位。

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ESG人才吸引力洞察报告2023》显示,近一年(2022年5月-2023年4月)ESG新发职位(人才需求)较上一年(2021年5月-2022年4月)增长了64.46%。招聘给出的平均年薪为31.49万元,比上一年的28.22万元增长了11.58%,其中金融行业ESG岗位对应的招聘年薪高达34.03万元。

在公司组织架构方面,也有多家券商率先发力ESG。例如,中金公司已于2022年设立ESG办公室,负责协调相关部门及分支机构落地执行具体工作。办公室下设管理组、业务组、研究组和公益组。

兴业证券也表示,近年来,在领导层面,公司针对绿色金融业务设立了绿色证券金融领导小组,负责绿色证券金融业务发展规划制定等;实施层面,公司也设立了绿色证券金融工作小组,共同推动组织公司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双碳”目标的热度越来越高,与之相契合的ESG理念也愈发受到政府、监管部门和企业的重视。

7月25日,国务院国资委办公厅发布《关于转发<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编制研究>的通知》,提议上市公司要做好ESG专项报告编制工作,鼓励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在自身可靠性承诺的基础上,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对ESG专项报告进行验证、评价,并且出具评价报告,以增强所披露ESG信息的可信度。

有关人士表示,重金聘才背后,一方面凸显出ESG人才的紧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意识到ESG对于公司发展的重要意义。

截至目前,ESG分析已成为投资过程中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此前已有多家券商发布2022年社会责任报告指出,其已有意识加强ESG团队体系建设。

2022年MSCI ESG评级结果显示,中金公司、海通证券、华泰证券和东方证券的ESG评级为A;第一创业、中信证券、中信建投证券等券商的评级为BBB;浙商证券、国信证券、东兴证券等券商的评级为CCC。

华北一中型券商分析师告诉界面新闻:“现阶段各家券商对于ESG重视程度各有不同,一些券商ESG评级较低,是因为ESG信息披露不够充分。现在各界对ESG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券商未来势必会加大对相关议题的披露。”

有金融猎头认为:“预计未来ESG人才市场将保持快速增长,相关新岗位也将不断产生,当然,ESG人才市场也面临着全球和各行业范围内的激烈竞争,不管是行业、公司还是个人,都有必要在ESG管理上不断进行规划和提升,未雨绸缪、深耕细作,持续提高自身在ESG方面的领先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也迪案例解读:名为“融资租赁”实为“民间借贷”,签订的合同无效

紫金财经8月17日消息 现如今可能存在这么一种情况:一些人由于临时手头拮据,经他人介绍,咨询人向一家企业借款,该企业借给了他一笔钱,而借款人则需要用他的汽车或其他房产向该企业作抵押,借款过程中会被要求签订两三份合同, 签订时合同大部分需要填写的地方都是空白的,有的人甚至当时根本没有签订合同,后续诉讼中对方拿出合同后才发现,自己的签名是被人伪造的。

整个过程,企业将钱款交付给借款人,借款人每月需“还款”给企业。由于该企业没有给借款人详细介绍还款具体组成,只告诉借款人每个月偿还多少费用,因此借款人到最后也不清楚每个月偿还的数千元或数万元是由什么组成。且在后续还款过程中, 经常会出现存款足够,但平台却不划扣、或者借款人向企业要求一次性提前还款,企业却不为其办理等情况 。

此后,如果借款人逾期还款,企业将很快对借款人提起诉讼,当借款人接到传票时,将发现该案案由系“融资租赁合同纠纷”而非“民间借贷纠纷”。而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一个人告诉过他什么是融资租赁。

我国法律规定,融资租赁合同是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出卖人、租赁物的选择,向出卖人购买租赁物,提供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合同,最高院确有相关规定,可通过占有改定和办理抵押等方式保证融资租赁合同的履行,保障出租人的权益,但如今却有很多公司以此为名却在进行高息放贷。因此对于以上情况,应准确的判断合同性质,如确实不是融资租赁合同,应由人民法院确认合同性质,避免支付高息,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如在(2021)甘01民终2852号案件中,一审法院认为:“售后回租合同与抵押借款合同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出租人对标的物所享有的权利属性不同,即前者出租人享有对标的物的所有权,后者则是抵押权。双方签订的案涉合同履行中,双方并无实际转让涉案车辆所有权的意愿,以车辆抵押由利信融资公司提供资金,张天映按期还本付息才是双方的真实法律关系。双方只有融资之实,并未有实际融物,不符合融资租赁合同的法律特征,属于名为售后回租式的融资租赁合同,实为抵押借款合同”。企业上诉至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后,中院同意一审法院的看法,驳回企业的上诉请求,认定案涉合同实质为借款合同。(作者:崔博仑律师擅长重大疑难案件中的法律问题分析,承办过多起再审、抗诉案件,对解决执行难、执行违法等经验丰富,现任北京也迪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

7月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89.3,连续两个月回升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今天(9日)发布,7月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89.3,比上个月上升0.2点,连续两个月回升。

7月,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的8个分项指数5升1平2降,其中宏观经济感受指数和投入指数涨幅最为明显。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秘书长 谢极:随着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系列政策的出台,提振了中小企业发展的信心。反映企业信心的宏观经济感受指数和反映企业投资意愿的投入指数升幅较大,分别上升了0.4点和0.3点,这两个分项指数也是连续两个月上升,成为带动指数上升的主要因素。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的调查显示,国民经济八大行业中,5个行业的国内订单、7个行业的销售量指数、6个行业的投入指数都是上升的,说明中小企业的投资信心正在恢复,投资意愿有所增强。同时,随着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经济循环逐步畅通,市场预期也在逐步好转。

7月,随着工业生产和国内需求同步上升,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的8个分行业指数6升2降,其中房地产业指数和社会服务业指数升幅较大,建筑业指数和批发零售业指数小幅下降。中国中小企业协会的调查还显示,7月中小企业的开工率也在明显回升。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秘书长 谢极:随着需求的逐步复苏,企业开工率有了较大的上升。7月份,完全开工的企业占比环比上升6.9个百分点,升幅达到今年以来第二高位。

金融监管总局:开通理赔绿色通道 应赔尽赔快赔

保险业正在积极应对华北、黄淮等地出现的极端降雨灾害。

上海证券报记者8月7日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获悉,截至8月6日上午10时,河北、北京、黑龙江等16个受灾地区收到保险报案18.91万件,估损金额62.41亿元。目前已赔付案件5.06万件,赔付金额2.64亿元。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提出,金融机构全力提升理赔服务质效,确保应赔尽赔快赔;开通灾害理赔绿色通道,多渠道受理报案,坚持“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原则,最大限度优化简化理赔流程和手续。

记者在业内采访获悉,中国人保、中国平安、国寿财险等多家保险机构已开通理赔绿色通道,调度理赔定损人员奔赴现场协助客户顺利理赔。绿色通道普遍简化了理赔手续,包括减免气象证明、减免或后补其他部分理赔申请材料、取消定点医院、自费用药、住院延期、残疾鉴定等限制条件。

记者了解到,截至8月6日14时,平安产险共接到北方地区客户报案超2.5万笔,预估赔付金额超7亿元。截至8月6日,人保财险京津冀地区分支机构已经接到强降雨相关报案3.72万件。

此次灾情带来的损失较为广泛,涉及房屋、车辆、农作物、各类财产及人身伤害等,老百姓(28.830, 0.45, 1.59%)最关心的是,哪些损失可以获得保险赔偿?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保险系副主任赵明表示,人身伤害方面,居民可通过意外险、医疗险等获得就医、残疾、死亡等赔偿;财产损失方面,企业可通过企财综合险获得厂房、机器设备、成品原材料等损失赔偿,居民可通过家财险对室内装修、家庭财产损失等获得赔偿(需要注意的是,古玩字画、技术资料等损失通常不在财产险赔付范围内);农业损失方面,农作物损坏可通过农业保险得到补偿。

据记者了解,很多车辆在此次暴雨受到损害。“如果机动车被洪水冲走或者损毁非常严重,可能被视同车辆全部损失进行赔付;如果机动车仅仅是被水淹,一般会赔付机动车发动机及相关设施清洗费用;如果机动车被洪水冲走,并和其他物体发生碰撞产生了碰损,按照发生的实际修理费用进行赔付。”首都经贸大学农村保险研究所副所长李文中解释道。

平安产险北京分公司理赔负责人钟勇全对记者表示,车辆投保了车损险后,因暴雨造成的车辆水淹、碰撞、丢失等损失都可以理赔,燃油车和电动车在车损险的理赔上没有区别。但需要注意,如果车辆被水淹后二次启动,其造成的扩大损失无法理赔。

实际理赔过程中,受灾人群须根据自身所投保险产品条款逐一明确赔偿范围。赵明提醒说:首先,申请理赔之前应先确认保险责任范围。例如,通常保险合同会要求被保险人在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治疗,被保险人就医选择医院时应考虑这一点。其次,注意理赔比例和相应的理赔条件要求,比如被保险人就医时应注意使用医保卡,否则保险理赔比例会有所降低。再次,家庭或企业财产受损后,如房屋进水、家具损坏、农作物受损等,要及时拍照留好证据,以免证据丢失影响理赔效率。最后,根据保险原理,保险赔付时一般会设有免赔额,并非全部损失都由保险公司赔偿。

从目前的报案数据来看,此次强降雨灾害中,车辆受损最为严重,其次是企业财产和农业损失。

也迪律师说法:破产管理人造成第三人损失的,第三人应该怎么维权?

紫金财经7月24日消息 刘某夫妇二人与某房产公司签订了《商品房买卖合同》,该合同已被生效法院判决确认无效,但房产公司因经营不善无人将房屋收回。现公司已进入清算程序,管理人欲收回房屋,刘某夫妇不予配合,后管理人在物业公司的见证下,将夫妇二人房屋里的东西搬出并另行封存,请问二人起诉管理人要求赔偿损失可行吗?

首先,依据生效判决确定的内容,刘某夫妇居住的房屋属房产公司所有,二人属于非法占有。在房产公司破产后,该房屋就是房产公司的破产财产。管理人收回该房屋属于管理人的职务行为。

其次,刘某夫妇诉称管理人未经许可非法进入房屋,室内贵重财物有损失,因此要求赔偿损失。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二)》第三十三条的规定,管理人或者相关人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不当转让他人财产或者造成他人财产毁损、灭失,导致他人损害产生的债务作为共益债务,由债务人财产随时清偿不足弥补损失,权利人向管理人或者相关人员主张承担补充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上述债务作为共益债务由债务人财产随时清偿后,债权人以管理人或者相关人员执行职务不当导致债务人财产减少给其造成损失为由提起诉讼,主张管理人或者相关人员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刘某夫妇的诉讼请求属于共益债务的范围,本案应当按照上述司法解释确定的破产管理人承担赔偿责任的顺序进行处理。即共益债务应当首先由债务人,也就是房产公司的破产财产进行清偿。

最后,只有在房产公司破产财产不足以满足刘某夫妇的权利请求时,刘某夫妇才可以向管理人提出赔偿要求。这一顺序是司法解释明确规定的,是不能随意改变的。故建议刘某夫妇以房产公司为被告进行起诉。(作者介绍:白翊婷律师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法学硕士,现任北京也迪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

阿里分拆:大象转身,主动求变

(本文系紫金财经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24岁的阿里巴巴,重新踏上了“创业”路程。

3月末,阿里巴巴正式宣布启动“1+6+N”组织变革,阿里巴巴集团作为控股公司,持有六大业务集团(阿里云智能、淘宝天猫商业、本地生活、菜鸟、国际数字商业、大文娱)和其他业务公司。

其中,六大业务集团中,除淘天集团仍然为阿里巴巴集团全资拥有,另五家业务集团都可灵活筹集外部资金,并可能寻求单独上市。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CEO、阿里云智能集团董事长兼CEO张勇称,这是阿里巴巴创业24年以来,最大的一次组织变革。已经发展至互联网巨头企业的阿里,将自己从成熟的组织体系中释放出来,跳出舒适圈寻求更具有开创性发展的组织体系。这一步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决心。

大象转身的难度不言而喻,谁也未曾料想到,阿里巴巴的动作如此之快,仅仅几十天后,回归创业状态的阿里已经出发了。

5月18日,阿里巴巴发布2023财年第四季度财报后,张勇表示,阿里云将在未来12个月完全分拆并完成上市,未来6到12个月完成盒马的上市,在12到18个月完成菜鸟集团的上市计划。

盒马、菜鸟先进行IPO的原因是,已经形成差异化客户价值,其盈利前景明朗。而阿里云则是张勇亲自挂帅CEO的明星业务,如今已连续两年盈利。在AI大模型混战的当下,阿里云承载了更多命题。

从“履带战略”到“中台战略”,再到“1+6+N”,阿里巴巴一直在自我变革,以主动求变的态度迎战瞬息万变的市场。

如今的分拆上市亦是如此,纵观阿里巴巴旗下所有业务板块,早已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或许对于各业务而言,相比紧紧捆绑,松绑发展才能以灵活的方式面对市场,也有利于各业务条线释放商业潜力。

市场是最好的试金石,独自面对市场、独挡一面,各业务板块是时候脱离大阿里的羽翼,经历各自新的真金火炼了。

由横向到纵向,阿里主动求变

不同的公司体量,呼唤的是不同业务关系,阿里巴巴深谙其中奥秘。其每次组织变革,顺应的都是时代、自身的变动周期,而在这些变动中,阿里巴巴也潜移默化地完成了自我迭代。

早年间,互联网还处于拓荒期时,阿里巴巴采用了履带战略,基于业务的内在逻辑,不断带动新业务发展,通过原有资金和旧业务外延需求来带动。支付宝、阿里云、菜鸟的诞生都是在这个阶段。

但随即而来的是,业务线众多,协同成本过高。基于此,阿里巴巴宣布采用中台战略,通过技术中台打通各业务线之间的数据和流程,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基础上,各职能型业务收归集团。随后中台战略逐步从技术延伸到组织,组织中台改变了传统的组织结构,构建了跨部门的团队和合作机制,以推动创新和协同工作。

随着阿里巴巴的大步扩张,其商业版图早已从线上渗透到线下,尤其是以盒马鲜生为代表的新零售业务的成长,其业务的底层逻辑和电商大相径庭,显然不适用淘宝天猫的中台能力。业务线逐渐庞大的阿里巴巴,对于其中台的处理能力而言是个巨大的挑战。

于是,2020年,阿里巴巴内部推动经营责任制改革,四大板块分立实现了多元化治理。并成立了多家独立运营的公司,释放每个业务板块的活力。这也是“1+6+N”的组织变革的前奏。

实际上,阿里巴巴重新审视中台战略的本质,是在判断整个阿里巴巴集团在市场上面临的挑战,通过市场竞争和市场需求,来评估当下的组织结构能否战胜一切困难。

张勇本人曾经总结:“当我们问一个组织要速度的时候,我们应该让业务分开快跑,更应该把业务变成纵向的,必须独立的建制往前跑,策马狂奔。当我们问整个组织要效率、要积累、要沉淀的时候,要把有些东西横过来,让整个支撑体系包括商业沉淀能够有办法共享给其他团队。”

对于如今的阿里巴巴而言,早已度过横向积累、沉淀的发展阶段,当下阿里巴巴更需要考虑的是业务纵向增速。这也是一家大公司从业务协同,提升效率到各业务快速奔跑,谋求更多增长的转变。

完成组织架构改革后,阿里巴巴能更专注于核心业务淘天集团,其他多元业务部门也将以更自由的姿态去探索更多商业的可能性。

类似的商业案例已发生在谷歌身上,2015年谷歌架构调整,以新成立的Alphabet为母公司,谷歌作为旗下最大的子公司只负责核心业务。其他的新兴业务由Alphabet直接管理。

变动之后,谷歌提高了对搜索引擎及其他核心业务的专注度,同时让相对年轻但潜力巨大的业务独立成长。分拆不久后,Waymo(自动驾驶)等新业务获得了外部独立融资,其中Waymo曾在73天内完成212亿美元的融资。完成分拆后,不仅缓解了谷歌的压力,也让新业务去更广阔的天地大展拳脚。

基于组织架构的改革,大企业能找到发展的新引擎。一个分散灵活的阿里巴巴,能找到更多元的想象空间。

盒马一马当先,阿里云、菜鸟紧随其后

分拆业务之后,如何判断该业务是否符合上市条件?对此,张勇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他在财报电话会时表示,“如果一个业务具备四个方面能力——明确的目标市场、明确的客户群体、明确的业务模式和明确的核心能力,可以形成自身闭环,那我认为它可以更独立地走向市场。”

张勇的发言,不仅明确了分拆上市的条件,也侧面解答了为什么是盒马率先上市。

盒马是阿里巴巴新零售的样板,早在2021年6月,盒马就升级为独立事业群,同年年底,盒马独立为公司,此后盒马开始自负盈亏。

很快,独立后的盒马给了阿里巴巴一个正向回应,独立仅一年,盒马就扭转了持续亏损的态势。

根据阿里巴巴最新财报显示,2023财年第三季度,盒马实现双位数的同店销售增长。盒马方面表示,盒马的主力业态,盒马鲜生在2022年实现盈利。盒马CEO侯毅也透露到,盒马于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已实现全面盈利。

更值得关注的是,得益于配送和运营效率的提升,盒马不仅扭亏为盈,毛利率也随之提高。也就是说,独立后的盒马已经找到一条更适合自己的健康发展路线。

如今盒马线下店的类型已覆盖不同用户群体,从高端的X会员店到普通的盒马鲜生再到相对下沉的盒马奥莱、盒马mini。不同类型的盒马线下店满足了不同城市、不同人群的购物需求,也使得盒马打开了更多销售空间。

此外,盒马已开始布局互联网化战略,在全国上线盒马云超商城频道,并启动盒马云超商城招商;加码本地生活,今年将在全国陆续上线洗衣、保洁等业务;医药、餐饮到家也开始尝试24小时配送。

在产业合作上,盒马与零售集团、国际品牌、全球协会、咨询公司在上海签订战略合作,同时宣布将在全球设立8个采购中心。

可以看出,盒马以更开放的姿态面对市场,在自身业态发展和产业融合层面,都取得进展。而这些进展最终也将成为盒马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底牌,是其面对资本市场的最好底气。

根据阿里巴巴的时间线来看,盒马之外下一个冲击资本市场的明星业务是阿里云。

首先,阿里云已经逐步走上正轨,目前阿里云已连续两年盈利。根据财报显示,阿里云智能在2023财年总收入为772.03亿元,经调整EBITA利润为14.22亿元,同比增长24%。

从行业竞争来看,阿里云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国内头部云服务商。根据IDC公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22下半年)跟踪》报告显示,阿里云为公有云市场份额第一位,无论IaaS、还是IaaS+PaaS,阿里云长期稳居榜首。

在云计算行业中,早期飞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互联网企业纷纷上云,但如今这个发展阶段已基本告一段落。这表明,云计算服务商需要更多元化的收入结构,向传统行业渗透,迎来新的发展周期。

而阿里云已经这么做了,截至2021年12月31日,非互联网行业的客戶收入,占抵消跨分部交易影响后阿里云业务收入的52%。

从自身业务和市场竞争来看,阿里云具备独立上市的条件。但对于阿里云而言,更为重要的维度,或许是大模型通义千问的发展规划。阿里云推出通义千问之际,阿里巴巴就表示,未来将所有产品接入通义千问进行全面改造。

从商业化角度来看,阿里云的通义千问绝不会止于阿里巴巴内部的升级,向外赋能,才是阿里云应对大模型浪潮的最终思路。通义千问将为阿里云找到更多想象空间,在这之前更需要阿里云先提供更多商业化的沃土。

最后一个有明确上市时间规划的就是菜鸟,菜鸟虽然同为阿里巴巴内部的明星业务,在行业内也具备竞争优势,但其目前仍难逃亏损的困境。

目前的菜鸟并不具备盒马、阿里云的盈利条件,这或许是其上市时间稍晚的原因之一。但好消息是,菜鸟的亏损正在大幅收窄,根据财报显示,2023年财年菜鸟分部经调整EBITA为亏损3.91 亿元,相较上一财年亏损14.65亿元有明显收窄态势。

三大业务的分拆上市,不仅利于业务本身发展,也将反过来重塑阿里巴巴的整体估值。向外走的阿里巴巴,将在未来给市场更多惊喜。

“N”才是阿里巴巴的未来

在“1+6+N”的组织架构中,张勇并未表示N的具体业务,更多的像是一个留白,一个想象空间。虽然N是指代其他众多子业务,但在紫金财经看来,或许N代表着“Novelty”(新奇)。

六大集团中,都是阿里巴巴的老业务。陪伴阿里巴巴走过多年后,六大业务自身都已经不再年轻,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商业体系。如今的分拆上市,也只是这些老业务交出过往努力的答卷,阿里巴巴真正的未来藏在“N”中。

例如阿里巴巴在2022年推出的子公司瓴羊,可以看作是阿里巴巴未来战略里的重要一环。发布之际,张勇就曾表示,推出瓴羊这个品牌,是阿里巴巴集团经过长期考虑后,迈出的重要的一步。

瓴羊是一家DaaS公司(Data intelligence as a Service数据智能即服务),脱胎于数据中台等内部团队。区别于To B领域常见的SaaS(软件即服务),DaaS提供的是更整体的服务。

比如,过去企业做通过SaaS服务做数字化,但采购SaaS软件,只解决了效率问题,或者解决了在某一个平台上的问题。虽然得到解决方案,但解决的问题具有局限性。而DaaS提供的就是整体且系统性的数据化解决方案。

回归到瓴羊在阿里巴巴内部的位置来看,阿里巴巴对瓴羊的定位是一家创业公司。通过子公司的运作模式,瓴羊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灵活性,在初创的一个月内,瓴羊的队伍就翻了一番。

无论是所属赛道,还是业务模式,瓴羊都算得上是阿里巴巴目前一个新奇的业务。给新业务更多灵活的空间,也能让新奇演变为阿里巴巴的新增长曲线。

将原有老业务分离独立,阿里巴巴也将有更多精力去发展新兴业务,这些“小阿里巴巴”最终也会成长为“大阿里巴巴”。新奇的业务,也是阿里巴巴穿越周期的主要推手。

总结:

从商业的本质来看,业务的实际价值是在市场竞争中确立的。依附于阿里巴巴,各业务虽看似“背靠大树好乘凉”,但从长期来看,无论是在竞争中还是内部发展中,依附阿里巴巴都会让业务失去真正的价值,降低组织活力。

阿里巴巴并没有沉浸在各业务组建起的庞大商业帝国中,而是懂得变革让业务走出去。

不念过往,才能不畏将来。大刀阔斧变革的阿里巴巴,在未来或许拥有更广阔的新天地。

阿里云“狂奔”上市,云计算竞争日趋白热化

(本文系紫金财经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继阿里巴巴宣布启动“1+6+N”组织变革以来,首个正式“单飞”的业务落子阿里云。

5月18日,阿里巴巴公布最新财务报告,并宣布阿里云将拆分上市。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CEO、阿里云智能集团董事长兼CEO张勇宣布:阿里云智能集团将于未来12个月内从阿里集团完全分拆并完成上市,同时,阿里云智能集团将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

在此之前,一直有传阿里云考虑独立运营并上市的消息,如今尘埃落定。张勇在全员信中表示,分拆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是阿里云面向未来二次创业的全新开始。

为什么阿里云要上市?

首先,从公司本身来看,阿里云已经实现了稳定的盈利。

根据阿里巴巴财报,阿里云是阿里“唯二”能创造经调整EBITA盈利的业务。

财报显示,阿里云智能在2023财年总收入为772.03亿元,经调整EBITA利润为14.22亿元,同比增长24%,已连续两年实现盈利。

其次,从行业来看,作为国内首家云计算公司,阿里云市场地位领先。

IDC所公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22下半年)跟踪》报告显示,阿里云稳定占据公有云市场排名第一的位置。

在国内云服务市场中,无论IaaS市场,还是IaaS+PaaS,阿里云长期以来都是稳居榜首。

此外,从叙事的角度,阿里云是一家真正独立的云计算公司,也不再有“电商公司”的标签,可以从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纯科技角度进行分析。

在今年“ChatGPT+AIGC”的全球大行情中,从股价表现看阿里巴巴并未吃到市场红利,而分拆独立上市后,阿里云或将赶上AI发展带来的长期利好。

值得注意的是,“引入外部战略投资”或许也是云业务分拆上市的另一个目的。

张勇表示,“云业务分拆上市也是希望能够借此调整股东结构,引入一些战略投资者,为云的下一步发展,包括市场的拓展打下基础。”

外部战略投资可以给阿里云带来新的外部资源,产生协同效应,例如技术、管理、市场、渠道、品牌等战略性资源,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阿里养出的一只“独角兽”

成立以来,阿里云的估值一直备受关注。

2018年,摩根士丹利分析师类比亚马逊AWS的估值比例,给出阿里云的估值为670.94亿美元。

2020年,国金证券发研报称,阿里云的龙头地位稳固,由于云计算行业高成长,估值2836亿元(约400亿美元)。

在阿里云业绩快速增长之时,多家机构上调阿里云估值至千亿美元以上。

其中,高盛对阿里云的估值作出了两次上调,一次是基于摩根士丹利给出的770亿美元上调至930亿美元,之后在8月份再次上调至1238亿美元。

这是个什么概念?若按照1238亿美元的估值计算,上市后的阿里云足以成为中国第四大的互联网上市公司,仅次于阿里、腾讯、美团。

云计算行业战火重燃

事实上,即便排名第一的阿里云也不能高枕无忧,其正面临营收增长降速、市场份额收窄的挑战。

财报显示,2022财年Q1-Q4,阿里云营收增速分别为30%、33%、20%以及12%。

对比来看,2022年,天翼云、移动云、联通云的营收分别为579亿、503亿元、36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7.5%、108.1%以及121%。

尽管当前阿里云仍旧保持着市场主导地位,但在这样悬殊的营收增速下,2023年阿里云很可能会被天翼云、移动云挤下第一的宝座。

更重要的是,阿里云的市场份额已经开始受到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阿里云从2020年至2022年底,市场份额分别为40.3%、37%、31.6%,收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

如今,国内云计算市场硝烟再起,价格战打得火热。

5月16日,腾讯云方面宣布对多款核心产品降价,并将于6月1日正式生效,其中针对部分区域的云服务器实例特惠时长进一步加大折扣力度,价格降幅最高更是将达到40%。

就在同一天的晚间,移动云也宣布对多款云产品降价,部分产品线最高降幅达60%。

其实在腾讯云和移动云此次宣布降价前,4月26日阿里云方面在2023阿里云合作伙伴大会上就公布了史上最大规模的降价,核心产品价格全线下调15%至50%,存储产品最高降幅则达到了50%。

竞争对手的崛起,时刻都在挑战着阿里云紧绷的神经。

在公有云市场逐渐饱和的当下,如何寻找新的市场增长方向?

2023年,AI大模型异军突起,为云计算提供了全新的“解题”思路。针对AI大模型,阿里已经开始调整业务和创收模式,积极进行相关产品布局。

上个月,阿里云推出通义千问大模型,阿里未来将所有产品接入通义千问进行全面改造。对新一轮AI浪潮的判断和投入,或将为阿里云带来更大的增长空间,和更多独立的筹码。

电视剧《三体》火了!腾讯视频开播1小时创纪录,网友:很忠于原著

杀青两年后,《三体》电视剧版终于迈入开播这一步,并于1月15日晚间台网同步上线。

开播不久后,#三体##三体赢麻了#等词条迅速冲上微博热搜榜。据该剧官方微博,该剧上线1小时,腾讯视频站内热度值突破2.5万,成为腾讯视频开播热度最快破2万剧集,打破腾讯视频剧集首日热度值纪录!

电视剧版《三体》终于来了!

历时四年打磨剧本,2020年开拍,历经126天拍摄的《三体》,于1月15日晚间正式开播。无论是中国知名科幻IP的加持,还是张鲁一、于和伟、陈瑾、王子文、林永健、李小冉组建的主演阵容,均给该剧的热度加了一把火。该剧讲述了纳米科学家汪淼被警官史强带到联合作战中心,并潜入“科学边界”组织协助调查。众人齐心协力、坚定信念,一起面对即将来临的人类危机。

猫眼专业版显示,截至发稿,该剧已升至猫眼全网实时热度排名NO.1。

不过,酷云实时收视率来看,《三体》播放时段,CCTV-8的收视率表现并不是特别理想,约在1.3%左右。对此,也有网友评论称,“不能拿次黄档跟黄金档的剧比收视,按照次黄档平均收视来说这个剧收视不错了。”此外,还有网友表示该剧并不适合CCTV-8的受众,所以在CCTV-8上的收视率不会太高。

目前来看,社交平台上网友好评不断,很多网友的第一印象是该电视剧“忠于原著”。

“三体第一集不错,忠于原著,难得。但是好像有点过于忠于原著了,不好说,继续观望。”微博用户@江宁婆婆写道。

“我的评价是很还原原著,目前没有任何方面拉垮。”微博用户@友谊已走到尽头啦写道。

其他网友的评论:

从《三体》首次公布影视化的消息,到与观众见面,已经历时7年。

导演杨磊曾表示,科幻作品应该具有其独特现实意义,并能够为观众展现“未来现实”的某种可能性。为了更好地还原原著情节,制作团队耗时四年打磨《三体》剧本,剧组历经126天拍摄,足迹遍及宁波、横店、北京、黑河,置景270余处。

“希望最大限度保持原著味道,尊重科学,用影视化语言讲述《三体》,展现人类文明与外星文明首次正面交锋,即使力量悬殊人类也从未放弃。”杨磊表示,拍摄期间,制作团队与相关领域科学专家进行了密切交流,并在相关科研单位的支持下,前往多个科学场景实景拍摄,以期能为大众奉上一部国产科幻诚意之作。

“2006年,科幻小说《三体》开始连载,作者同读者一起,经历了一段想象中的未来史,领略了一个虽然可能性很小的但仍然有可能的未来。很高兴如今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再次与大家一起进入《三体》所描述的想象世界。”刘慈欣开播之日在微博写道。

电视剧版《三体》背后的上市公司

随着《三体》热度直线走高,幕后公司也吸睛无数。公开资料显示,《三体》由中央电视台、腾讯视频、三体宇宙、咪咕视讯、灵河文化出品,腾讯视频、咪咕视频和cctv-8也是《三体》的播出平台。

比如企鹅影视是腾讯旗下的公司,此前腾讯和奈飞都要翻拍《三体》的消息,受到市场关注,彼时腾讯出的《三体》电视剧预告片刷爆朋友圈,幽灵倒计时、古筝行动、红岸基地等原著经典场景呈现,引发一片沸腾。

三体宇宙与游族网络系关联方。游族网络在2018年年初以1.2亿高价收购了张番番的公司(《三体》影视版权持有人),拿下《三体》的影视版权。拿下版权后,《三体》IP的运营权从游族影业过渡到了三体宇宙。公开资料显示,三体宇宙(上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疑似实控人是上海游族科技集团。

此外,慈文传媒则系灵河文化的参股股东。咪咕文化则是由中国移动100%持有。

据北京商报15日报道,“因IP的影响力,《三体》本身不缺少关注度,而该剧的幕后公司则汇聚了台网资源,联合运作及多渠道同步开播的布局,能让作品本身的热度进一步升高,这也将再反哺到公司及平台层面,不仅会让以上出品方分得版权红利,也将使播出平台获得一波流量与用户。”电视评论人孙禹如是说。

现如今,《三体》的幕后公司并没有只将热度挂靠在IP上,而是通过与中科院专家推出联合企划、进行开播倒计时直播、售卖官方周边等方式,进一步加热并延续剧集的高热度。

据《三体》官方微博,该剧与《中国国家天文》杂志进行的特别企划,邀请中国科学院多位专家一起推出的《降维解读报告》已正式上线,并对《三体》及宇宙相关知识进行解读,这吸引了不少粉丝、天文爱好者等不同人群。对《三体》感兴趣但并未阅读过小说的闫静表示,在《降维解读报告》上线后便第一时间观看了更新内容,主要是自己对《三体》及天文知识了解较少,担心看剧集时无法跟上节奏,因此想在前期多下点功夫。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南方+客户端、潇湘晨报、荆楚网、北京商报

郭明錤:第二代Apple AR/MR可能有高阶与较低售价两个机型

紫金财经7月11日消息 郭明錤近日发布Apple AR/MR头盔预测更新报告。郭明錤表示,第二代Apple AR/MR可能有高阶与较低售价两个机型,预计在2025年上半年出货,零组件供应商预计自2024年下半年开始供货。

受益于第 2 代苹果 AR / MR 头显高低两款的定位策略,苹果 AR / MR 头显出货量最快可能在 2025 或 2026 年达到 1000 万台。

郭明錤表示,对于苹果 AR / MR 头显来说,其昂贵的 Pancake 透镜是关键光学部件,该部件将直接影响用户视觉体验与产品外观设计。

第 1 代苹果 AR / MR 头显将配备 2 个 3P Pancake 模组,其 Pancake 透镜的总成本约为 30-40 美元(约 201-268 元人民币),其价值大概等同于 20 个高端 7P 镜头。而在第 2 代苹果 AR / MR 头显中,为了改善用户视觉体验和产品外形设计,其 Pancake 透镜成本将会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