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最具价值的商业资讯

国家统计局: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2% 环比下降0.1%

2023年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2%。其中,城市下降0.1%,农村下降0.5%;食品价格下降4.0%,非食品价格上涨0.7%;消费品价格下降1.1%,服务价格上涨1.2%。1­­—10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0.4%。

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下降0.1%。其中,城市下降0.1%,农村下降0.1%;食品价格下降0.8%,非食品价格持平;消费品价格下降0.1%,服务价格下降0.1%。

一、各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同比变动情况

10月份,食品烟酒类价格同比下降2.1%,影响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约0.61个百分点。食品中,畜肉类价格下降17.9%,影响CPI下降约0.66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下降30.1%,影响CPI下降约0.55个百分点;蛋类价格下降5.0%,影响CPI下降约0.04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下降3.8%,影响CPI下降约0.08个百分点;水产品价格下降0.5%,影响CPI下降约0.01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上涨2.2%,影响CPI上涨约0.04个百分点;粮食价格上涨0.6%,影响CPI上涨约0.01个百分点。

其他七大类价格同比五涨两降。其中,其他用品及服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价格分别上涨3.6%、2.3%和1.3%,衣着、居住价格分别上涨1.1%和0.3%;交通通信、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下降0.9%和0.6%。

二、各类商品及服务价格环比变动情况

10月份,食品烟酒类价格环比下降0.4%,影响CPI下降约0.12个百分点。食品中,蛋类价格下降3.6%,影响CPI下降约0.03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下降1.9%,影响CPI下降约0.04个百分点;水产品价格下降1.4%,影响CPI下降约0.03个百分点;畜肉类价格下降1.0%,影响CPI下降约0.03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下降2.0%,影响CPI下降约0.03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上涨0.9%,影响CPI上涨约0.02个百分点。

其他七大类价格环比三涨四平。其中,衣着、生活用品及服务、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上涨0.2%、0.1%和0.1%;居住、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价格均持平。

2023年10月份CPI略有下降 PPI环比持平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解读2023年10月份CPI和PPI数据

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了2023年10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数据。对此,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进行了解读。

一、CPI略有下降

10月份,受天气晴好农产品供应充足、节后消费需求回落等因素影响,CPI略有下降。

从环比看,CPI下降0.1%。其中,食品价格由上月上涨0.3%转为下降0.8%,影响CPI下降约0.14个百分点,是带动CPI环比由涨转降的主要原因。食品中,10月份全国大部分地区天气晴好,农产品供应总体充足,加之节后消费需求有所回落,鲜活食品价格大多下降,其中鸡蛋、猪肉、鲜菜和水产品价格分别下降4.3%、2.0%、1.9%和1.4%,均呈季节性回落,合计影响CPI下降约0.13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由上月上涨0.2%转为持平。非食品中,受国际油价波动影响,国内汽油价格上涨1.8%;节后出行需求回落,飞机票和旅游价格分别下降7.7%和0.3%。

从同比看,CPI下降0.2%,主要是因为食品价格降幅扩大。食品价格下降4.0%,降幅比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影响CPI下降约0.75个百分点。食品中,猪肉价格下降30.1%,降幅扩大8.1个百分点,影响CPI下降约0.55个百分点;鸡蛋、牛羊肉、鲜菜和食用油价格也下降较多,降幅在3.5%—6.4%;鲜果价格由上月下降0.3%转为上涨2.2%。非食品价格上涨0.7%,涨幅与上月相同,影响CPI上涨约0.57个百分点。非食品中,工业消费品价格下降0.1%,降幅收窄0.2个百分点,其中汽油价格由上月下降1.2%转为上涨1.8%;服务价格上涨1.2%,涨幅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旅游和飞机票价格分别上涨11.0%和5.1%,涨幅均有回落。

据测算,在10月份0.2%的CPI同比降幅中,翘尾影响约为-0.2个百分点,与上月相同;今年价格变动的新影响约为0,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6%,涨幅略有回落。

二、PPI环比由涨转平,同比降幅略有扩大

10月份,工业生产经营活动保持扩张,受国际原油、有色金属价格波动及上年同期对比基数走高等因素影响,全国PPI环比由涨转平,同比降幅略有扩大。

从环比看,PPI由上月上涨0.4%转为持平。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0.1%,涨幅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由上月上涨0.1%转为下降0.1%。受国际原油和有色金属价格波动影响,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分别上涨2.8%、2.5%,涨幅分别回落1.3、0.6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由上月上涨1.2%转为下降0.2%。煤炭需求增加、供给偏紧,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上涨3.4%,涨幅扩大2.3个百分点。钢材、水泥供应相对充足,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下降0.6%,水泥制造价格下降0.1%。装备制造业中,新能源乘用车价格上涨0.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价格下降0.3%。另外,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价格下降0.7%,农副食品加工业价格下降0.4%。

从同比看,PPI下降2.6%,降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同比降幅扩大,主要是受上年同期对比基数走高影响。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3.0%,降幅与上月相同;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9%,降幅扩大0.6个百分点。主要行业中,价格降幅扩大的有: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7.6%,扩大0.6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5.2%,扩大0.2个百分点。价格降幅收窄的有: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下降15.4%,收窄0.2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6.9%,收窄0.2个百分点;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下降3.8%,收窄2.9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2.6%,涨幅回落0.1个百分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由上月下降3.3%转为上涨1.7%。另外,新能源乘用车价格下降4.6%,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价格下降2.9%。

据测算,在10月份2.6%的PPI同比降幅中,翘尾影响约为-0.4个百分点,上月为-0.2个百分点;今年价格变动的新影响约为-2.2个百分点,上月为-2.3个百分点。

进博会全面恢复线下举办 中国再次向世界发出开放强音

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5日在上海开幕。在世界经济面临诸多挑战的背景下,这一在新冠疫情后首次全面恢复线下举办的全球经贸盛会,再次向世界释放出中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各国共享发展机遇的强烈讯息。

本届进博会吸引了154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来宾。超过3400家参展商和近41万名专业观众注册报名,全面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企业展展览面积创新高,创新孵化专区展览面积和项目数量较上届增加一倍。

作为世界上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进博会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谋划、亲自提出、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旨在扩大开放,让中国大市场成为世界大机遇。

“中国将始终是世界发展的重要机遇,将坚定推进高水平开放,持续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习近平主席5日在向第六届进博会的致信中说。

更加开放的“金色大门”

从高灵活度机器人、罕见病创新疗法到叙利亚香水、阿富汗地毯,来自世界各国的商品和服务汇聚进博会展馆,向参观者展示全球自由贸易的巨大潜力。

自2018年首次举办以来,进博会见证了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诚意和实际行动,被称为通往中国市场的“金色大门”。

前五届进博会,有131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国家综合展,首发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约2000项,累计意向成交额近3500亿美元。

国务院总理李强在第六届进博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中国将持续推进“市场机遇更大”的开放、“规则对接更好”的开放、“创新动能更足”的开放和“包容共享更强”的开放。

积极扩大进口、实施全国版和自贸试验区版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与各方加强创新合作与成果共享……在改革开放45周年之际,中国在本届进博会上就对外开放作出新的宣示。

这让通用汽车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公司总裁柏历感到激动不已。“无论对外资企业还是对全球经济而言,中国未来继续扩大开放的预期都极其鼓舞人心。”他说。

与往届相比,今年进博会参展的世界500强、行业龙头企业以及创新型中小企业数量均为历届之最,彰显这一中国对外开放的大平台为全球经贸发展带来的可贵确定性。

柏历将进博会称为中国持续深化对外开放的“完美例证”。他说:“本届进博会全面恢复线下举办令人振奋。日益开放的中国及其经济活力对于世界各国企业来说拥有强大吸引力,我们非常期待借助进博会进一步挖掘中国市场的潜力。”

一系列全球首发、中国首秀将继续成为进博会上最亮眼的风景线。本届进博会上,预计有超400项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集中亮相。

今年是美国企业福迪威连续第六年参展,他们将展出工业4.0、绿色能源、低碳交通和智慧医疗等领域的新技术和解决方案。

“连续六年举办进博会彰显了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决心。”福迪威亚洲总裁洪斌顺说。

更具前景的机遇之窗

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形势下,更加开放、更有活力的中国让进博会上的外资企业看到了宝贵商机。

挪威海产局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总监童安睿说,对于各国的参展商和观众来说,进博会提供了一扇真正理解中国市场活力及其巨大机遇的窗口。

“我非常期待本届进博会。今年是疫情后的第一年,展馆人气会急剧上升,氛围会更热烈,会有更多激动人心的事发生。我相信这会是极其成功的一届展会。”他说。

近几个月来,中国经济积极因素不断累积,工业、服务业、消费、投资等多个指标回升。多家外资金融机构上调了中国经济增速预期。中国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器”和“动力源”的作用更加凸显。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新机遇让更多外资企业闻风而动。本届进博会上,能源低碳、人工智能等科技前沿类展览专区以及生活消费类题材展览面积增长30%。

来自德国的医疗健康企业勃林格殷格翰是第五次参展。过去五年,这家企业通过进博会带来近30款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其中多款已经在华获批落地,一些转化为重大投资项目,让它从“展商”升级成了“投资商”。未来五年,公司计划在华研发投入超40亿元。

“中国将创新置于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对创新的重视有助于医疗健康跨国公司挖掘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勃林格殷格翰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董博文说,“对于像我们这样的创新企业来说,中国持续扩大开放是重大机遇。”

更加包容的发展之路

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大企业还是小公司,都能在进博会找到进入中国市场的“快车道”。

巴基斯坦展商哈比曾在第四届进博会带来爆款商品巴基斯坦盐灯。包括在进博会期间收获的订单以及依托绿地贸易港旗下南京路的“进博集市”,他一共卖了大大小小共计约6万件盐灯。

“中国市场是非常具有韧性的,现在很多老客户都已经开始主动联系我想要订新品。”他说,“我期待通过进博会,让中国消费者关注到巴基斯坦手工艺品,帮助巴基斯坦的手工艺品行业持续发展。”

本届进博会上,境外组展机构组织约1500家中小企业参展,数量和面积较上届增长近四成。进博会还为来自30个最不发达国家的约100家企业提供免费展位等支持。

习近平主席在5日的致信中强调,希望进博会更好提供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服务,助力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让合作共赢惠及世界。

哈萨克斯坦展商叶胜利今年是第一次参加进博会,带来了当地的营养小麦粉、骆驼奶粉、能量棒、饼干等食品参展。她对这趟进博之旅充满期待。

“进博会给了我们探索中国市场的机会。我们希望在这里与不同国家的制造商、供应商、采购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及服务。”她说。

 

紫金新评:主播们困于“全网最低价”,而好的购物体验不仅仅只有价格因素

(本文首发于《紫金商业评论》,授权紫金财经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

随着“双十一”的临近,关于大促的很多消息也陆续出来,有点不一样的是,今年大促刚开始,围绕头部主播“全网最低价”的讨论和争议持续升温。

先是“京东采销喊话李佳琦”,引起低价之争;后来,又有网传李佳琦利用低价与商家签订了300亿的对赌协议,如果完不成就要赔偿200亿;再后来,超级头部主播小杨哥,也被揭示与商家签署了类似的保价合同,违反这一协议将面临高达100万的违约金。

之所以引发如此的关注和讨论,这样的最低价条款,到了市场上,是否属于不正当竞争,是否涉嫌“二选一”?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保价的概念。据此前的报道,保价合同已经是直播行业的默认规则,不止李佳琦,每个平台的超级头部主播都有保价机制,以确保“全网最低价”或者“全网独家”。

据了解,一些头部主播甚至要求在双十一前后的一段时间内,其他任何消费渠道的售价都不得低于直播间价格。这样一来,消费者在购物节期间只能选择直播间购买商品,主播们的销量自然得以保障。

不可否认,低价确实是当前电商竞争中的核心武器。

在经济增速放缓、消费支出疲软的大环境下,各大电商平台都面临前所未有的增长压力。平台需要用更有吸引力的折扣来促成更多交易额,刺激更多价格敏感用户。

今年淘天集团宣布GMV不再是最重要的考核指标,核心目标是“全网最低价”;京东宣布今年双11主题是“真便宜”,称平台要夯实“低价心智”;一时间,主打“天天真低价”的拼多多,也成为各大平台的价格锚点。

事实上,如果按照各大平台纷纷聚焦低价策略的趋势来看,今年的双11会是重返电商大促为消费者谋福利的一年。但现实是,若各大平台在低价竞争中过分追求“底价”的行为,将再次将整个行业拉入恶性竞争的漩涡。

比如,过度追求“最低价”可能会损害品牌方的利益和形象,降低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影响消费者的权益和体验;过度依赖超级头部主播可能会造成流量集中和不均衡,削弱电商平台和其他主播的话语权和生存空间;过度激化竞争可能会引发一些违法违规的行为,破坏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

真假虚实之间,直播电商在这个双11前所未有地热闹起来,头部主播似乎都成为了“挟流量以令商家”的“反面角色”。

前不久,李佳琦回应了备受关注的直播间低价、身份是否发生转变等话题,并透露了自己未来两年的规划。

对于如何看待“最低价”的争夺的问题,李佳琦说:“价格是大促期间大家都很关心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唯一因素。我们直播间的价值还在于能否为用户输出有用的内容:商品是什么?怎么用?怎么买?这是最核心的。作为连接消费者和品牌的窗口,直播间帮助消费者做了怎样的选择,这点非常考量直播间的基本能力。

李佳琦表示,作为导购的角色,直播间有责任、也有义务为用户提供具有价格优势的商品,积极地推动品牌和消费者的沟通,去解决问题。这些都是直播间重要的因素,而不仅仅是价格。”

当然也有网友并不买账,典型的表态是:头部主播恶意操纵价格,平时卖价100元,他定价300元,然后让厂家在其他平台定价必须比300元高,造成只有他一家那一段时间是最低价。如果我卖东西肯定不希望别人卖的便宜,但是主播可以通过降价来促销,而不是通过找厂家给别人供货的时候提高价格,这是靠垄断操纵价格。

也有人指出,很难保证行业内约定俗成一个合适的比例,保证大家都有的赚,从供求曲线来说,绝对的供需平衡点是短暂难遇的,大部分时间要么过高要么过低,商家几乎不存在刚刚好的需求预测,这意味着商家多数时候成本不低。而在商业竞争中有太多东西可以导致企业成本变形,所以最好不要指望行业约定如何或者法规来规定大家不打价格战。

11月2日晚,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表评论称,多地明确对“全网最低价”说不。无论是带货噱头,还是玩弄文字游戏,所谓的“最低价”都涉嫌违法。带货不能带偏,促销不能忽悠,少一些炒作、多一些真诚,少一些套路、多一些实惠,真正让消费者获益才是正道。

舆论喧嚣之际,电商之都杭州也有了新动作,杭州司法局公布了《直播电商产业合规指引》,其中第五条明确指出:直播电商从业者不得要求商家签订最低价协议,或采取其他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决定或者协同行为,但依法不构成垄断协议的除外。

对于头部主播来说,价格战并不是唯一的竞争策略。他们也需要在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方面下功夫,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购物体验。同时,品牌方也需要更加透明地公布价格政策,避免因价格问题引起不必要的争议和误解。

总之,保价机制是一种保护消费者利益的策略,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确保其可持续性和公平性。同时,消费者也需要理性看待价格问题,不要过分追求低价而忽略了商品本身的质量和服务。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活跃资本市场

据新华社消息,10月30日至31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会议提出,要着力打造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优化融资结构,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发展多元化股权融资,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促进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完善机构定位,支持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严格中小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职能定位,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

会议还提出,要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确保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兴业。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会议强调,着力做好当前金融领域重点工作,加大政策实施和工作推进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融资成本持续下降,活跃资本市场,更好支持扩大内需,促进稳外贸稳外资,加强对新科技、新赛道、新市场的金融支持,加快培育新动能新优势。

财政货币政策发力 四季度降准预期升温

我国将增发2023年国债1万亿元、地方债提前批额度有望继续在四季度下达、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加大……近段时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持续发力。

业内人士认为,在财政政策积极发力的同时,预计四季度降准的可能性较大,将为政府债发行创造适宜的流动性环境。

财政发力路径明晰

当前积极的财政政策正加力提效。中央财政将在四季度增发2023年国债1万亿元,全国财政赤字将由3.88万亿元增加到4.88万亿元,预计赤字率由3%提高到3.8%左右。

“增发国债1万亿元传递财政积极发力的信号。”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说,增发国债资金将主要用于灾后重建、防洪治理等工程,与基建关联度较高,将对今年四季度和明年GDP增速产生显著拉动作用。

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高瑞东认为,今年四季度增发国债为明年一季度基建靠前发力、对冲地产投资下滑风险作出预先安排。

在增发国债的同时,下一年度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有望提前下达,也折射出积极的财政政策正在发力。

为加快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使用进度,保障重点领域重大项目资金需求,发挥政府债券资金对稳投资、扩内需、补短板的重要作用,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10月24日表决通过了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授权国务院提前下达部分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的决定。根据决定,授权国务院在授权期限内,在当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包括一般债务限额和专项债务限额)的60%以内,提前下达下一年度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

市场普遍预计四季度有万亿级明年新增债务限额提前下达给地方。“从当前经济形势以及往年经验看,明年提前批额度在今年11月或12月顶格下达的概率较高,发行或从明年元旦后启动。”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

保持货币信贷总量适度

“逆周期调节过程应当以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进行配合。”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说,货币政策要为财政支出、债务发行、重点项目快速推进创造有利的金融环境。

正如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日前所言,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精准有力,把握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保持货币信贷总量适度,节奏平稳。

今年以来,央行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两次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释放长期流动性。引导金融机构保持信贷总量适度、节奏平稳。截至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10.3%,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9.0%,在保持物价稳定的情况下有力支持经济恢复。

“在防止资金套利空转背景下,预计货币政策重心会过渡到‘宽信用’,继续强化企业、居民中长期贷款投放,进而增强对实体经济的带动作用。”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表示,降准、降息、具有“准财政”属性的政策性金融工具等将持续发力。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除总量工具外,应更好发挥结构性工具作用。应突出结构性工具在支持小微民营、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使货币政策更加精准有力。

人民银行10月2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根据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情况表,截至2023年9月末,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为70180亿元。

新华社:透视我国增发2023年国债1万亿元的深意

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国务院增发国债和2023年中央预算调整方案的决议,明确中央财政将在今年四季度增发2023年国债1万亿元。增发2023年国债目的何在?增发的国债用于何处?万亿元的国债资金如何管理?

为何增发:支持灾后恢复重建、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必要之举

今年以来,我国多地遭遇暴雨、洪涝、台风等灾害,部分地区受灾严重、损失较大,地方灾后恢复重建任务较重。同时,近年来各类极端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对我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8月17日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防汛抗洪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会议提出,“加快恢复重建”“进一步提升我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这些重点工作离不开“真金白银”的保障。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尽管年初预算已经安排了相关常规救灾和防灾减灾资金,但难以满足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需要。

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系主任刘怡看来,叠加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保障“三保”支出等因素,地方通过自有财力大幅增加相关领域资金安排的余地较小。

“增发2023年国债,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举措。”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以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有关工作落实,集中力量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弥补防灾减灾救灾短板,整体提升我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从国际上看,不少国家也会在年中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进行一些预算调整。”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石英华说,根据今年我国的灾情,中央财政增发国债、调整预算,是务实之举,体现了财政加力保障重点支出的导向。

如何使用:增发国债将于四季度发行 资金全部安排给地方

据了解,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需要,并统筹财政承受能力,中央财政将于四季度增发2023年国债10000亿元,并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全部安排给地方。其中,今年拟安排使用5000亿元,结转明年使用5000亿元。

“中央财政增发国债,但具体资金使用全部都在地方,这有助于缓解地方财政收支压力,进一步优化了财政支出结构,也进一步优化了债务结构。”石英华说。

资金使用方面,据财政部介绍,将重点用于八大方面:灾后恢复重建、重点防洪治理工程、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其他重点防洪工程、灌区建设改造和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提升行动、重点自然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工程、东北地区和京津冀受灾地区等高标准农田建设。

“此次资金使用安排跨越今明两年,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资金使用方向兼顾了当下和长远,在支持灾后恢复重建、保障民生的同时,还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加强抵御自然灾害的长期能力建设,有利于促进高质量发展。”石英华说。

此次增发的国债将在今年四季度发行。“我们将及时启动国债发行工作。目前,财政部已对四季度国债发行计划作出调整,为增发国债留出空间。”这位负责人说。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项目审核把关,尽快将资金落到具体项目。财政部还将及时下达国债项目预算,推动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国债资金投入使用后,也有利于带动国内需求,有助于进一步巩固经济回升态势。”刘怡说。

怎样管理:中央预算相应调整 增发国债资金纳入直达机制

在增发国债之后,2023年中央预算也作出相应调整。

据了解,2023年中央本级支出不变,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比年初预算增加500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算相应增加5000亿元,支出增幅由5.2%提高至7.4%。

与此同时,财政赤字也相应增加。2023年全国财政赤字由38800亿元提高至48800亿元,中央财政赤字由31600亿元增加到41600亿元,预计财政赤字率由3%提高到3.8%左右。

近年来,中国政府负债率低于其他世界主要经济体。在刘怡看来,当前我国政府具有增发国债的空间,此次增发后风险整体可控。

万亿元的国债资金,如何管好用好?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充分利用直达机制,将国债支出资金全部纳入财政直达资金范围,实施全流程跟踪监测,确保资金按规定用途使用。

“我们还将组织财政部各地监管局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盯紧盯牢国债资金使用,严查挤占挪用国债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有效防范政府债务风险。”这位负责人说。(完)

“新三样”成出口重要增长极

上市公司2023年半年报折射出企业“出海”以及我国外贸进出口的新特点和积极变化。Choice数据显示,已披露半年报的5000余家上市公司中,有2487家披露了境外收入,其中,接近半数(1165家)境外收入实现同比增长。上半年上市公司共创造境外收入3.25万亿元,占总营收的9.17%。

业内专家表示,从上市公司半年报情况看,多个行业领域境外收入增长突出,尤其以“新三样”(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出口为代表的新增长极表现抢眼,彰显出我国外贸发展的韧性。

据Choice数据,上半年实现境外收入最多的10家上市公司分别为立讯精密、中远海控、美的集团、中国海油、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国银行、中国交建、潍柴动力和中国建筑。上述公司来自交通运输、家用电器、电力设备、汽车、建筑装饰等行业,彰显出中国制造强劲的竞争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陈建伟表示,上半年,多个行业或领域境外收入增长明显。例如,受益于中国制造的产品优势以及上市公司积极开拓新兴经济体市场,电子、电器、电力设备等行业快速发展,推动上市公司境外收入增长;在“一带一路”倡议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下,中国交建、中国建筑等大型建筑企业境外工程合同增长较快。

“上市公司也是中国创新的领跑者。”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邹宗森分析,在“新三样”成为出口重要增长极的同时,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口也表现突出,如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等产业。这一方面得益于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超前规划、精准布局和强力支持,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企业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产品品质的改善等。

专家同时表示,我国传统制造业产业(如家用电器、建筑装饰等)和服务业(金融、交通运输等)仍具有较高出口竞争力,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外贸方面仍有较高韧性。

据海关总署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国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增长达61.6%。

Choice数据显示,上市公司中境外收入增量最多的10家公司依次为宁德时代、比亚迪、立讯精密、潍柴动力、长城汽车、阳光电源、晶科能源、隆基绿能、徐工机械和中国海油。从境外收入总量和增量数据看,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成为 “新三样”出口的代表。

“这反映出我国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取得了较大进展。更重要的是,我国企业在新能源领域已经具有明显技术优势,并培育出旺盛的市场需求,带动了相关产品出口的强势增长。”邹宗森说。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认为,“新三样”产品的出口优势主要得益于我国在绿色低碳能源相关产业的战略布局,为“中国制造”打开了更大的增量空间,也为稳外贸提供了重要支撑。

上海证券交易所数据显示,上半年上市公司外贸出口总体保持稳定,“新三样”出口强劲。沪市主板上市公司中,光伏设备、汽车行业海外创收同比增长40%、33%。

“新三样”成为出口重要增长极,是我国优化贸易结构、力促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写照。专家认为,我国对外贸易领域正在突破劳动力成本上升、产能过剩和资源环境约束等发展瓶颈,迈向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和强化绿色低碳发展的新路径,这有利于推动外贸领域实现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和更高质量的发展。

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当下正成为我国外贸增长的新动能。与此同时,面对外需疲弱、外贸承压的情况,如何应对挑战也是一个重要课题。

陈建伟表示,全球经济增速继续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出口面临更多非关税贸易壁垒;原材料价格波动,增加企业经营成本;人民币汇率波动,汇率稳定压力持续存在。这些因素给外贸企业带来严峻挑战。“上市公司要积极应对。一是增加研发投入,加快产品创新,开拓新兴经济体市场。二是加强内部管理,合理控制库存,防范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三是合理采用套期保值等工具,规避汇率风险。四是优化供应链,保障产业链稳定。”陈建伟说。

此外,专家也建议,上市公司也要善于运用政策工具开展外贸业务,充分把握“一带一路”建设和自由贸易区建设等政策红利。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认为,上市公司应加强对全球市场的了解,加强与当地供应链、产业链等合作方的沟通,在全球产业链布局中,找到自己的核心价值点,将产品创新与海外实际需求相结合,以产品和服务为基础,制定合理的“出海”策略。

13个省份公布前三季度成绩单 GDP平均增速达6.0%

近期,多地公布前三季度经济“成绩单”。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10月22日,至少有浙江、四川、湖北等13个省份已公布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上述13个省份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平均达到6.0%,跑赢全国增速(5.2%)。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各地通过减税降费等措施进一步强化政策激励、信贷支持、创新驱动,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向好态势。

5个省份地区生产总值

均超3万亿元

具体看上述13个省份的经济运行数据,其中,浙江、四川、湖北、上海和北京的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均超3万亿元大关,其中浙江以59182亿元暂居首位。同时,浙江、四川、湖北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均超过4万亿元。上述5个省份GDP同比增长平均达到6.0%,其中四川以6.5%排在首位。

中国财政学会绩效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各地前三季度GDP增速总体表现良好,大多数省份GDP保持5%以上中高速增长,表明我国经济正在加快恢复常态化运行,全国各地均处于全面恢复状态。同时,东中西部核心经济区经济恢复较好、增速较快,相较于其他地区经济恢复具有较为明显优势。

“各地前三季度数据显示出在稳增长政策的发力下,我国经济复苏趋势较为明显,夯实了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的基础。”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已公布的13个省份GDP平均增长达到6.0%,经济复苏态势良好,且经济复苏的进程并不局限于个别省份,而是在全国范围内均有所体现。

“同时,传统经济大省前三季度GDP实现了较快的增长,恢复步伐快于整体,有望发挥经济复苏的引擎作用。”明明说。

从同比增速角度看,已公布的13个省份中,有9个省份同比增速高于全国增速(5.2%),占比约至七成,有11个省份同比增速高于5%,其中海南以9.5%增速居于首位。光大银行(3.020, 0.00, 0.00%)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从地方前三季度GDP看,各地经济修复进度有所加快,约七成省份GDP增长超过全国增速,经济复苏更加均衡,经济增长动力更稳固。同时,不少省份经济规模稳步上台阶,经济整体趋势向好。

持续推动经济恢复向好

仍需政策“加力”

除数据趋势外,受访专家认为,各地公布的前三季度经济运行状况也不乏亮点。宋向清表示,其中一个亮点即是,先进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趋明显,前期各地加大力度推进的转型升级效果在新一轮发展中正在转化为市场新动能。

以浙江为例,浙江前三季度数据即体现出经济动能优化升级、工业经济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的特点。公开资料显示,今年年初,浙江提出更大力度实施三个“一号工程”,在持续推进过程中,数字经济相关产业增长较快。具体来看,前三季度,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投资同比增长52.1%。浙江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6.8%;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都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

张依群也表示,各地经济转型步伐明显加快,以新能源、芯片、人工智能、通讯、工业母机、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一些传统产业、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正在被赋予更为强大的数字化智能化功能,经济结构更趋合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谈及如何持续推动我国经济恢复向好,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主管庞溟对记者表示,今年以来,有关部门打出了一套政策“组合拳”,切实稳增长、提信心、防风险,持续巩固我国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当前应充分把握内需走强、外需平稳、预期改善、价格回升的良好形势,下阶段工作要加快已出台政策举措落地见效,财政、货币、产业、就业等政策必须注重协调有力、协同共进、强化预期,推动供需两端持续恢复,形成扩大内需、提振信心、防范风险的政策合力,不断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对《证券日报》记者称,下一阶段,财政政策有望加快支出进度,继续发挥基建稳投资的作用。货币政策有望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支撑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需求。

明明认为,持续推动经济恢复向好,一方面要加大宏观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力度,通过降准降息、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房地产调控等宏观逆周期政策,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要优化经济结构,通过推动产业升级,发展高技术产业,提高产业链的附加值,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还需保障和改善民生,通过提高就业率,提高居民收入,推动消费升级,稳定经济增长。

周茂华表示,从国内外经济形势看,当前我国政策重心和着力点明确,充分释放红利,稳定促进企业居民信心持续回暖,激发微观主体活力,促进就业市场总量上升、结构持续优化。后续发力点包括,加快推动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和保障房建设;继续实施好稳外贸政策和改革措施,鼓励企业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等。

央行行长连续发声 金融稳增长导向进一步明确


两次全面降准,调增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行、为降低企业贷款利率创造有利条件……今年前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精准有力,加强逆周期调节,总量工具和结构性工具齐出招,有效性进一步提升。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外部环境总体趋紧,经济筑底企稳苗头显现但尚不牢固,短期内总需求不足问题仍然突出。面对这一情况,货币政策如何继续精准有力实施宏观调控?

近期,央行行长潘功胜多次公开发声,释放重磅政策信号。日前他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表示,接下来,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更加精准有力,把握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保持货币信贷总量适度,节奏平稳。

近9000字报告涉及这些重点

10月21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潘功胜在《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情况的报告》中介绍了金融工作的主要进展及成效,并谈及下一步工作考虑。重点涉及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对外开放、房地产、金融监管等内容,释放出一系列重磅政策信号。

其中,对于下一步的货币政策方向,潘功胜表示,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更加精准有力,把握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保持货币信贷总量适度,节奏平稳。

具体而言,潘功胜表示,总量上,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的稳定性,切实支持扩大内需,增强发展动能,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金融良性循环。

价格上,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红利,有效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同时,维护好存贷款市场秩序。

结构上,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继续加大对普惠小微、制造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继续实施好存续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用好用足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和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在全球政经格局持续演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面临的外部环境总体趋紧。与此同时,二季度以来伴随有效需求不足、市场预期不稳等问题进一步凸显,经济修复动能有所放缓。

在此背景下,一系列稳经济政策加码发力,推动中国经济增长企稳回升。今年以来,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加强逆周期调节,发挥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包括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截至2023年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10.3%,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9.0%,在保持物价稳定的情况下有力支持经济恢复;结构上,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截至9月末,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总计7.0万亿元。

企业融资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也同步降低。其中,1月至9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91%,比2022年同期下降0.32个百分点,其中9月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82%,处于历史最低水平。

潘功胜在21日的会议上强调:“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助力实体经济稳定增长和转型升级。”具体而言,一是满足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突出金融支持重点领域,着力增强新增长动能,为大宗消费以及服务消费等消费需求提供稳定的融资支持。

二是完善薄弱环节金融服务。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对国企和民企一视同仁,加快推动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引导金融机构优化资源配置和考核激励机制,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强化科技赋能,强化民营企业金融服务,进一步增强“三农”、小微企业、新市民等群体金融服务供给,提高金融服务的获得感。

三是强化经济转型升级金融支持。加大对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持力度,持续增加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型企业等重点领域金融供给,支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研究制定转型金融标准,强化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要求,丰富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产品和服务。

四是支持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五是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仍存

随着政策“配方”不断落地,宏观经济整体已经出现转暖信号,数据是最好的佐证。

2023年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4.9%,供给需求双双改善,好于市场预期。若扣除基数影响,从2022~2023年两年平均增速看,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4%,较二季度提升1.1个百分点。

不过,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数据显示,M2-M1剪刀差高位运行。7月、8月、9月两者的同比增速差分别为8.4、8.4、8.2个百分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在《中国宏观金融分析2023年第三季度报告》(下称《报告》)中指出,今年下半年以来,M1、M2同比增速不断下降,二者剪刀差持续处于历史高位,说明宽松货币向稳增长的传导还存在需求不足这一堵点,实体经济的活跃度仍有待提高。

此外,虽然政策驱动信贷增长效果显著,但结构方面仍需进一步优化。《报告》指出,“企业强、居民弱”的失衡状态依旧存在,对公贷款尤其是企业中长期贷款仍是每月新增信贷的主要支撑,零售贷款的表现持续偏弱。《报告》并提出,在房地产市场回暖缓慢及消费意愿尚未完全修复的影响下,居民中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的表现均有待提升。

中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认为,地产行业是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而地产开发商的信用风险则是当前地产行业的主要矛盾。

潘功胜在21日的会议上表示,对房地产市场风险,按照因城施策原则,指导各地精准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加大保交楼金融支持力度,一视同仁支持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

在维护金融市场稳健运行方面,潘功胜指出,稳妥化解大型房地产企业债券违约风险,强化城投债券风险监测预警和防范。

值得一提的是,9月份居民短期和中长期新增贷款改善,呈现同比多增,楼市预期或逐步改善。

宏观政策导向进一步明确

市场普遍认为,政策面“加大力度”的定调已明确。而面对接下来我国经济可能面临的挑战,政策将如何应对并带动经济进一步复苏?

“要让短期企稳态势转化为中长期周期性动力或结构性红利,则需要强化宏观经济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报告》指出。

近期,潘功胜多次发声,向市场释放政策信号,提振市场信心,稳定市场预期。

除了10月21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所作报告,在此前的10月13日至14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摩洛哥马拉喀什召开第48届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IMFC)会议上,潘功胜发言表示,今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近期,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在积累,亮点增多,预期好转。工业、服务业增速均有所提升,市场销售加快恢复,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高技术产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下一步,中国将更加关注经济增长和可持续性方面的平衡,在保持合理增速的基础上,积极推动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对于接下来的政策方向,他表示,中国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有力有效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下一步,要持续用力、乘势而上,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加快经济良性循环,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

前8月我国服务贸易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42533.7亿元,同比增长8%。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18139.4亿元,同比增长10.4%,占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42.6%。

旅行服务持续恢复。1—8月,旅行服务进出口9199.9亿元,同比增长69.5%,是增长最快的服务贸易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