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最具价值的商业资讯

方便面简史与中国产业变革

(本文首发于华商微部落,授权紫金财经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

纵观方便面发展的历史,其轨迹与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步高度融合,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伴随着外来务工人员的广泛流动,方便面市场开始爆发,那时的很多品牌如华丰、华龙、益民等,都成了 80、90 后的儿时记忆。

但方便面的真正爆发,是在康师傅和统一进入大陆之后,带来了新的生产理念和品牌营销观念,直接让这个行业开始井喷。在2013年巅峰时曾一年卖出462亿包,但往往巅峰过后就是不断的下坡路。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外卖成为方便面杀手,将处于巅峰的方便面拉下神坛,经历了几年低谷期后,方便面又因为疫情再次火热,但又因315土坑酸菜事件身陷囫囵,整个行业也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

未来的方便面该又何去何从,是否还能再次登上神殿。

1拉面的诞生

1958年春天,华裔日本人安藤百福(本名吴百福),在大阪自己房子的后院建了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简陋小屋。开启了对方便面的研究。他找来一台旧的制面机,买了一个直径1米的炒锅以及面粉、食用油等原料,一头扎进木屋,起早贪黑地开始了方便面问世前的种种实验。

然而,面条看似做法简单,实际上原料配合却非常微妙,偏巧安藤又是一个十足的外行,这就给他的实验平添了不少的困难。他把自己能想到的东西全部都拿到制面机上试验,结果做出来的面有的松松垮垮,有的粘成一团。他就做了扔,扔了又做。一次次不厌其烦地重复着。

试验让安藤有点痴迷,有一次在饭桌上,夫人做了一道可口的油炸菜,他猛然间从中领悟了做方便面的一个诀窍:油炸。面是用水调和的,而在油炸过程中水分会散发,所以油炸面制食品的表层会有无数的洞眼,加入开水后,就像海绵吸水一样,面能够很快变软。如此一来,将面条浸在汤汁中使之着味,然后油炸使之干燥,就制出了又能保存又可开水冲泡的面了。这种做法被他称作“瞬间热油干燥法”,很快便拿到了方便面制法的专利。

1958年8月25日,世界上第一份方便面“鸡肉拉面”正式上市,定价35日元, 商品化成批制作鸡面条成功。方便面快速成为了受欢迎的商品。

同年12月,安藤以自己身世为基础,创立了日清食品株式会社,日代表日本,而清则代表着安藤出生在清朝时的中国,安藤百福也被后人尊称为“拉面之父”。时至今日,日清食品仍然是全球销量最大的方便面企业之一,根据其财报显示,2021年,营业收入达到38.66亿港币。

2经济腾飞下的火热

在日清推出方便面后,受到二战后经济复苏的影响,大量的工商业迅速腾飞,因此便宜又好吃的方便面就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并且传遍了日本周边地区,韩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先后从日清引进了方便面生产线并且成立了自己的品牌。

中国内地的第一袋方便面则在1964年由北京食品总厂用手工生产的模式制造的,虽然从传统意义上来讲,与现在所讲的方便面并非同一款产品,并且在当时属于特供商品,但仍然是最先制造出方便面的厂家。

直到1982年,随着我国粮油政策的放开,北京方便面厂和上海益民食品厂从日本引进了10家方便面生产线,一年的产量高达6500万吨,我国的方便面产业也正式拉开了帷幕。

随着80年代末期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速度的全面提速,受益于人口大迁徙、农民工进城、全面工业化开启等因素的影响,方便面市场一下成为了蓝海,上至国营企业下至乡镇,各地纷纷建立方便面厂来参与市场竞争,山东华丰、河北华龙、福建宏发等一大批方便面厂全面投产,尤其是河南生产的北京牌方便面卖遍了大江南北,也成为了了不少80后的回忆。仅1989年至1991年三年期间,就有近千条方便面生产线被引进。

据说在1992年时,我国想从俄罗斯引进一架苏27战斗机,但是由于苏联解体加上我国正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双方都没有足够的钱来促成这笔交易,因此物资紧缺的俄罗斯便接受了20万箱方便面置换一架飞机的条件。

3巨头入场

伴随着我国工业化步伐的加快,方便面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方便面市场群雄林立。然而在当时无论是国营企业亦或是民营企业,对品牌包装、渠道营销以及产品设计等方面都缺乏足够的经验,绝大多数的方便面都采用袋装,用简单的面饼加盐包、味精包组成。

康师傅的创始人魏氏四兄弟在90年代初期发现了广阔的内地市场,带着投资人给的1.5亿新台币开启了全新的商业拓展。在全面考察了内地市场后,他们将一款四川特色小吃红烧牛肉面制作成为了他们的产品,并且在产品中加入了酱料包和干菜包,同时配上一次性的纸碗和叉子。同时,他们通过在走访调研过程中的观察,发现了当时方便面最大的营销渠道——火车。

除了产品上的革新外,康师傅对于产品的定价也极具竞争力,在市场平均价1元左右的时代,他的产品最终定价在了1.5元。

康师傅的横空杀入对当时的方便面企业来讲可以称得上是降维打击,在1994年康师傅进入内地市场的第三年,就卖出了两亿包方便面。无论在销量或是产品上都全面碾压内地企业。

当时甚至有不少二道贩子专程前往康师傅位于天津的工厂去收购刚刚出厂的康师傅方便面,然后加价30%—50%再转手卖出,可谓买到即赚到。

但康师傅在内地市场的爆红也被台湾的跑秒一哥统一看在眼里,由于当时康师傅已经占据了内地绝大部分市场,因此统一作为后来者若想分一杯羹就必须要拿出自己的创新产品。

1999年,在经过对方便面市场的全面研究后,统一决定将营销重点放在广大青少年身上,由此也推出了方便面的第二代产品——干脆满。并且根据传统中国文化,推出了水浒108将、三国演义以及封神榜的卡片作为收集品置入其中,即便到了今天在家中的某个角落中,或许还能翻出我们小时候积攒的小浣熊系列卡片。这一次统一的营销活动也被营销界称为新千年的一场史诗级营销。

自此,方便面市场也迎来了将近20年的持续增长,在2013年巅峰时,全国一年卖出了462亿包方便面,平均每秒打开1465袋。

康师傅和统一的全面进入,除了开启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营销战外,还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企业营销理念和品牌概念。这种理念更是直接与日后的互联网时代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商业形态。

4方便面杀手:外卖与高铁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整体的社会环境也经历了较大的变迁,根据相关数据统计,自2011年起,中国农民工数量增速开始放缓并在2015年达到顶峰,这也导致了方便面最主要的消费人群在不断缩小。

此外,除了消费人群减少导致的基本盘收缩外,消费场景的变革更是对方便面市场产生了极大的冲击,2007年中国铁路开启了第六次大提速计划,绿皮火车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随着高铁时代的来临,在火车上消耗的时间也越来越短,因此方便面不再成为火车上主要的饮食选择。

正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2011年餐饮业也正式搭上互联网的快速列车,在线外卖正式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根据央视财经的数据统计,2011年全国外卖市场规模为216亿,仅用了十年的时间其规模便增长到2020年的8352亿,十年期间增长了40倍。

除了来自外界的多重打击,方便面内部的互卷也直接造成了其市场的不断衰退,2003年,方便面主要原材料棕榈油的价格大幅上涨,因此统一主动找到康师傅,协商共同涨价以应对原材料的上涨,虽然康师傅嘴上同意涨价,但最终统一涨价了但康师傅却没有。

当汪涵手里捧着统一老坛酸菜面说着那句经典的“有人模仿我的脸?有人模仿我的面?”广告台词时,也映衬着统一与康师傅的矛盾激化。

多年以来,双方不断大打价格战,当年康师傅刚刚进入内地市场时定价1.5元每袋,那一年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刚刚超过2000元,而现在,人均可支配收入则接近3.5万元,虽然收入上涨了16倍,但方便面的价格却仅仅涨了一倍多一点。

虽然这种廉价是有利于消费者的,但这成为了企业的囚徒困境,直接导致了企业的利润率不足,除了打压其他竞争对手生存空间外,也使得自身在面临外部时无力应对。

5敢问路在何方

一碗康师傅红烧牛肉面,一袋小浣熊干脆面,让我从小吃到大,好不容易推出了新品老坛酸菜面,还在315晚会上翻了车。多年以来,作为行业霸主的两位巨头,大打价格战的同时,却忽略了产品的推陈出新。

当价格被垄断,新品又不足时,很难吸引新玩家入场,除了自己没有吃到多少甜头外也极大的限制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正因为如此,近两年的方便面正朝着高端化、多元化及优质化推进,五元以下的方便面不再成为市场的热宠,相反十元左右的方便面开始逐渐占据了超市的货架,比如方便面的创造者日清就主打高端方便面,同时还有辛拉面及农心等高端方便面品牌。

这些来自日本、韩国、泰国的海外的方便面厂选择了不同的竞争路线进入我国,根据统计在日本的方便面均价是我国的12倍,在韩国也达到了2.5倍。

虽然在康师傅与统一也在高端市场开启了全面布局,但这种策略能否成功还很难说,毕竟方便面在国内市场已经被低价食品的帽子牢牢扣住,并且还带上了妈妈亲自册封的“垃圾食品”名号。这种认知方面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改变。

近几年不断出现的自嗨锅、螺蛳粉、酸辣粉以及去年受到资本热捧的预制菜都在不断冲击着方便面这个速食大王。

在未来,方便面是否还能再创辉煌很难说,但方便面虽小,却与中国的产业发展息息相关,尤其是在无数寒冷的夜晚,慰藉了无数打工人的胃,温暖了他们的灵魂。

透过方便面的兴衰史,我们看到的不是一包包方便面,更是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缩影,伴随中国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方便面还能否继续陪着我们走下去。

转载请注明来源:华夏商业网_华夏财经_华夏资讯 » 方便面简史与中国产业变革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