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7月金融数据显示,2024年前七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8.8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3.22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2.38万亿元,同比少增3.27万亿元。
具体到7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7708亿元,同比增加2342亿元;人民币贷款增加2600亿元,同比少增859亿元。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7月为传统信贷小月,月内贷款投放普遍呈季节性回落。在季节性效应、信贷有效需求不足以及“挤水分”影响难以快速消退等因素影响下,7月新增信贷强度不高。
数据还显示,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03.31万亿元,同比增长6.3%,较上月末回升0.1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3.23万亿元,同比下降6.6%,增速仍然为负,上月末为同比下降5%。
分析人士指出,在“挤水分、防空转”的监管导向下,4月以来,货币扩张节奏明显放缓,尤其是M1增速连续处于负值区间。一方面,部分虚增的存贷款被挤掉后,金融数据会出现一定回落;另一方面,我国M1的主要构成为单位活期存款,手工补息行为规范后存款搬家流向理财,导致近几个月M1持续回落。
他还称,伴随“手工补息”整改步入尾声,M2同比增速有所修复,但7月25日新一轮存款利率下调,理财等资管产品仍具有一定比价优势,使得一般性存款“脱媒”趋势短期内难以逆转,M2增速总体仍有承压。
7月票据占信贷比重提高
分部门看,对公端和居民端相对偏弱,票据融资占比提高。具体来说,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300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5500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300亿元,票据融资增加5586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2057亿元;住户贷款7月减少2100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2156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00亿元。
温彬表示,从近五年数据看,7月对公贷款整体呈现短贷负增、中长贷回落、票据冲量特征,今年情况与往年同期相似。未来,伴随8月地方债发行加快、超长期特别国债延续发行、降息作用继续释放,以及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增规模、扩范围、降门槛、简流程”,有望支撑基建和制造业投资较快增长,进而带动对公贷款增速和占比维持稳定。
温彬分析,居民短贷方面,暑期居民出游意愿较高,服务消费景气度延续,但居民端风险偏好仍相对审慎,对就业、收入增长预期的不确定依旧成为阻碍扩表的重要因素。而房地产销售成交平淡叠加早偿压力仍待缓释,制约居民中长贷整体表现。
展望未来,他预计,在低利率环境和稳地产、促消费、加力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以及服务业扩大开放等政策组合拉动下,居民消费和信贷倾向有望逐步修复,但力度和可持续性仍主要受就业、收入等长期变量影响。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结构看,对公贷款依然偏弱,中长期贷款连续五个月同比少增,企业预期盈利空间收窄,生产投资意愿边际降温。票据融资维持同比正增长,虽然票据对于小微企业融资有重要作用,但结合未贴现承兑汇票的数据来看,不排除银行仍存在一定的“冲量”行为。零售贷款方面,短期贷款继续下滑,居民消费意愿不强,但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后续可以进一步观察房地产领域政策对居民购房意愿的影响。
温彬还称,7月下旬1M票据转贴利率再现“零利率”行情,机构低价收票的一致性较强,延续了二季度以来的整体特征,票据占信贷比重升高。在他看来,在有效融资需求不足时,银行短期内要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而项目储备不足,通过加大票据直贴、转贴力度,将代表企业信用的未贴现票据转化为代表银行信用的表内票据融资,对企业也实实在在提供了资金支持。同时,随着票据利率下行,中小企业通过票据融资的成本会相应降低,也可以激发融资需求。
政府债和企业债拉动社融
数据显示,7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95.72万亿元,同比增长8.2%,增速较6月末回升0.1个百分点。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7708亿元,同比增加2342亿元。
具体来看,7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减少767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889亿元;委托贷款增加346亿元;信托贷款减少26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1075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2028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6911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231亿元。
一位分析人士表示,“在防范化解地方债务、城投债务融资规模整体收缩的背景下,这个结果其实是很不容易的,说明一些企业通过发债替代了贷款。近年来,我国直接融资市场快速发展,企业债券融资渠道更为通畅,也更好与经济向轻型化转型相适配。”
此外,7月我国政府债券净融资约7000亿元,同比多约2900亿元,有力支撑社会融资规模平稳增长。近期专项债加快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和使用也在加速落地。
财政部近期也表示,指导地方加快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温彬预计,未来三个月地方债发行会明显提速,也有望带动社融增速维持在相对高位。
整体上看,受信贷需求偏低、金融“挤水分”效应影响,7月信贷数据延续低位,而政府和企业债券融资偏强,带动新增社融同比多增,存量社融增速加快,当月金融总量数据走势分化。
三季度可能降准、四季度或降息
需要明确的是,今年以来,央行通过促进信贷均衡投放、治理和防范资金空转、整顿手工补息等,引导市场淡化信贷规模情结,对信贷总量造成“挤水分”效果,但这并不意味着信贷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同步减弱。实际上,在淡化金融总量目标的同时,央行加大价格和结构性工具发力,推动融资成本稳步下行,引导信贷结构调整优化。
上半年,央行设立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放宽普惠小微贷款认定标准,推动6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分别增长18.1%和16.5%,远高于整体信贷余额增速。8月13日,央行再度提高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1000亿元支持抗洪救灾。与此同时,7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和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分别比上年末下调10个和57个基点。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监管层“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的政策取向下,当前的重点是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等强化对实体经济的精准滴灌,同时着力引导社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以此作为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主要发力点。
王青判断,短期内信贷和社融分化走势将会延续,金融总量指标还将低位运行一段时间,接下来要重点关注金融资源对科技创新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这将对后期经济增速和就业状况有重要影响。
在他看来,综合考虑下半年的经济运行态势和物价水平,以及货币政策配合政府债券发行的需要,不排除三季度降准的可能,而伴随美联储9月降息概率显著较大,央行有可能在四季度再度下调政策利率。
“未来伴随稳增长政策进一步加力,金融‘挤水分’冲击逐步减弱,三季度末前后金融总量指标下行势头有望逐步企稳,其中年底前M2增速有一定回升空间。”王青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