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紫金财经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一场围绕预制菜的舆论风暴,正以“火力全开”的态势席卷餐饮行业。
“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9月10日,罗永浩发微博“吐槽”西贝全是预制菜,引发网友广泛关注。
11日,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公开回应称,预加工与预制菜有着本质区别,按照国家规定,西贝没有一道菜属于预制菜。
贾国龙表示:“复盘了罗永浩来西贝吃饭时的菜品和接待服务,我们的总结是,做的饭中规中矩,他点的13道菜里没有一道是预制菜,我们每一道菜都有制作标准和工艺。”贾国龙认为罗永浩的言论严重损害西贝商誉,明确表示一定会起诉。
对此,罗永浩方也不甘示弱,发布10万元悬赏,公开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真凭实据”。对于贾国龙的起诉言论,自称“准备好了”。
12日,罗永浩再次表态,“不反对预制菜,终极诉求只是让消费者获得知情权。”这场预制菜之争,早不止西贝与罗永浩的对峙,当“透明”与“知情”成为所有人共同聚焦的方向,这或许正是这场风波留给行业最有价值的开端。
最新一幕:西贝将向全社会开放后厨
为自证清白,9月12日下午,西贝官方微信发布《西贝全体伙伴致顾客的一封信》。
信中称,经确认,罗永浩在微博中对西贝的指责不实。针对所涉菜品在门店端的实际制作方式,西贝将13道菜品具体制作过程的“作业指导书”正式向全社会公布。
以番茄酸汤筱面鱼鱼/挂面为例,其制作流程包括解冻酸汤底料调味酱、酸汤西红柿酱,将番茄去皮改刀,兑鸡汤熬制酸汤,与蒸制过的筱面鱼鱼混合煮制等。但值得注意的是,单从菜品制作来看,上述菜品整体上是以预先制作好的原料用现做的方式进行再加工烹饪。
西贝还表示,决定向全社会开放后厨参观,顾客可在门店就餐的同时向门店伙伴提出参观后厨的要求,在穿戴相关食安防护服装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参观后厨。西贝还将陆续开放原产地、央厨工厂、草原牧场、奶食工厂、莜面工厂等西贝产地源头参观,相关信息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同日,罗永浩也发微博表示,晚上8:30,在三个平台(微博,抖音,B站,帐号名都叫“罗永浩的十字路口”)上同时直播谈谈这件事:“我的诉求并不是打这个西贝,或是贾老板,我对他们没什么兴趣。但我很希望借着这次的事件,推动中国预制菜行业透明化,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这番话进一步明确了罗永浩的核心诉求,也让这场关于预制菜的争议从企业之间的纠纷,上升到了推动行业规范发展的层面。
预制菜之争背后:西贝到底冤不冤?
随着事件的不断发酵,一个核心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这场争议的关键,西贝是否真的使用了预制菜,还是预制菜本身的模糊性给了外界误解?
事实上,对于什么是预制菜,国家有过明确规定。
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六部委《通知》),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预制菜范围:
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不包括主食类食品(如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盖浇饭、馒头、糕点、肉夹馍、面包、汉堡、三明治、披萨等);规定预制菜不能添加防腐剂、严格使用添加剂;
针对连锁餐饮企业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通知》界定: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应当符合餐饮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但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然而在实际运营中,预制菜界定的灰色地带,远比书面规定要复杂得多。例如,“半成品”的具体程度为何?消费者如何直观区分“现做”与“复热”?若烹饪时用的是预制酱料包来调味,又该把它归为哪一类?这些问题都处于政策界定的模糊地带,没有明确答案,也正是这些模糊点,让西贝的争议陷入了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困境。
对于这场争议,网友们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观点呈现出明显的分化。
有网友表示:“不得不承认,对比行业内其他很多餐厅,西贝已经算做得不错了,大多数饭店的预制菜使用情况比西贝更恶劣,甚至有些餐厅连基本的食材新鲜度都难以保证。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宁愿选择在家做饭,也不想出去消费了,至少在家吃饭能清楚知道食材的来源和制作过程。”
也有网友从自身消费体验出发,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是不是预制菜不知道。但是你们有个一岁左右的婴儿餐,里面有红枣我让服务员换成其他的,不放红枣的时候你们做不到。”
未来,如何进一步细化预制菜的行业标准,打通政策与实际经营之间的衔接壁垒,让消费者能够清晰、准确地获取菜品信息,成为摆在监管部门、餐饮企业和整个行业面前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