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最具价值的商业资讯

加力支持以旧换新 多地明确用好用足超长期特别国债

近期,湖南、广东、上海等多地出台具体方案,明确运用超长期特别国债加力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激发消费需求。相关方案扩大了以旧换新支持范围,明确了汽车、家电等重点领域补贴标准,同时强调合理拨付资金,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补贴标准大幅提高

今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文明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安排30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记者梳理发现,各地对重点领域以旧换新给予明确金额支持,补贴标准大幅提高。上海市明确,一方面,落实国家汽车报废补贴政策,对个人消费者购买新能源乘用车补贴由1万元提高至2万元、购买2.0升及以下排量燃油乘用车补贴由7000元提高至1.5万元。另一方面,提高上海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标准,对个人消费者以旧换新购买新能源乘用车补贴标准提高至1.5万元、燃油乘用车补贴标准提高至1.2万元。

在家电领域,湖南省提出,购买2级及以上能效或水效标准的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等8类家电产品给予以旧换新补贴,补贴标准为产品销售价格的15%;对购买1级及以上能效或水效标准的产品,额外再给予产品销售价格5%的补贴;每名消费者每类产品可补贴1件,每件补贴不超过2000元。

广东省提出,对个人消费者购买手机、平板、智能穿戴设备等3类产品给予补贴,手机补贴标准为产品销售价格的10%,每件补贴不超过1000元;平板、智能穿戴设备补贴标准为产品销售价格的15%,每件补贴不超过2000元。

加力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出台后将对下半年消费市场带来积极影响。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表示,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品市场规模大、拉动效应强,通过落实好具体政策,可进一步释放消费者潜在需求,促进大宗消费稳定增长。

加强资金监管

记者梳理发现,相关资金已经到位。据介绍,上海市对于汽车更新和消费者购买绿色家电一直有相关补贴政策,打下了很好的工作基础。本轮《上海市关于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实施方案》结合国家直接下达上海市的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以及上海市安排的配套资金,统筹安排资金超过40亿元,明显高于上海市历年安排的促消费补贴资金量,确保能惠及更多消费者。

广东省财政厅副厅长胡建斌介绍,根据中央要求,本次补贴资金由中央与地方共担,其中中央对广东省的承担比例为85%,地方配套15%,地方配套资金将全部由省财政承担,以缓解市县财政支出压力,首批资金已预拨至各地市。

特别国债资金来之不易,多地明确将加强资金监管。上海市提出,市发展改革委负责统筹协调组织和资金分配,市财政局会同市发展改革委科学合理制定资金测算方案,把握力度节奏,合理拨付资金,做好监控预警,加强监督核查,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胡建斌介绍,广东省财政厅对消费品以旧换新财政资金实行单独调拨、专款专用,密切跟踪资金使用进度,推动地市简化补贴审核流程、加快资金拨付,确保资金尽快惠及群众。

赵辰昕透露,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经研究制定了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新”资金管理办法,明确全链条管理规定,压实各方责任、建立长效机制,确保资金真正地用于“两新”工作;同时,将指导督促各地区严格管理资金,做到专款专用,严防挤占挪用;对于骗补贴、套补贴等违法违规行为,将会同有关部门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开放信号密集释放 更多吸引外资“长钱”举措有望出台

富时罗素日前公布三季度定期调样结果,将于9月20日收盘后实施,预计将为A股市场带来约10亿元的被动跟踪资金流入;多家外资金融机构日前在华新发产品开展业务;外资7月净增持境内债券200亿美元,环比增长1.4倍……

多家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外资机构认为,中国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和吸引外资的取向明确,更多吸引外资“长钱”入市的举措有望陆续出台。

配置中国资产情绪上升

随着中国A股估值吸引力逐步显现,国际投资者“真金白银”买入中国资产。

国际指数公司富时罗素日前公布了三季度定期调样结果,将于9月20日收盘后实施。该调样结果显示,富时纳A指数样本新纳入A股标的54只,其中沪市证券33只,深市证券21只。由于国际投资者对富时全球指数的关注度较高,跟踪指数基金规模较大,纳入富时全球指数将意味着按权重获得增量被动资金。

市场人士估算,本次调整预计将为A股市场带来约10亿元的被动跟踪资金流入,后续还将持续吸引以相关指数为基准的国际主动资金增配A股。

机构最新持仓情况浮出水面,QFII入市热情依旧。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31日,共有702家上市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东出现QFII的身影,合计持仓市值达1014亿元。

透过外资净增持境内债券金额也可发现,境外投资者配置人民币资产积极性提高。国家外汇管理局近日公布,外资7月净增持境内债券200亿美元,环比增长1.4倍。

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高级分析师于丽峰表示,外资持续增持境内债券,一方面是息差交易增加;另一方面是境外央行、主权财富基金等配置型投资者的投资需求有所增长。人民币国际化不断推进,人民币跨境使用占比稳步提高,

也是推动境外央行等机构增持人民币债券的重要原因。

摩根资产管理等多家机构表示,中国资本市场更加注重长期投资的政策引导和回稳向好的基本面走势,为长线投资提供了土壤和机遇。

外资机构“落子”提速

在积极配置中国资产的同时,多家外资金融机构在华设立新的法律实体,开展新业务。

A股市场吸引了大量外资机构进入,从QFII数量的增长便可见一斑。证监会网站最新数据显示,合格境外投资者数量已扩容至841家。今年以来,有43家外资机构获批合格境外投资者资格,其中包括加拿大迪维交易公司、新加坡阿拉瓦利资产管理公司、阿曼投资局等知名机构。

外资券商“落子”中国市场同样动作频频。法巴证券(中国)有限公司7月16日成立,成为继摩根大通证券(中国)、高盛高华证券、渣打证券(中国)之后,中国第四家获批设立的外商独资券商。还有一些外资券商的外方股东或进一步增加持股比例。星展证券(中国)40%股权近期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挂牌。市场人士认为,星展银行或进一步加大对星展证券(中国)的持股比例。

多家外资机构在华新发产品,加码布局中国市场。安联基金日前迎来了其首只公募产品——安联中国精选混合,该产品已于8月30日募集结束,预计9月初成立。

“我们看到,A股主要指数的PE水平处于历史中位数以下,目前是相对比较理想的布局时点。公开数据显示,截至去年末,全球主动管理的基金对于中国股票的配置比例仅占其资产的6.2%,处于过去十年2%的分位。”安联中国精选混合拟任基金经理程彧表示,“我们有理由相信,当全球其他主要热点市场被透支后,中国市场可能出现国际资本的回流。”

政策“组合拳”持续发力

境外资金积极配置中国资产,离不开政策“组合拳”持续发力。近期,资本市场开放红利持续释放,外资投资中国资产便利性将进一步提升。

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进一步优化。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近期修订《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期货投资资金管理规定》,进一步优化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跨境资金管理,已自8月26日起施行。

接近央行的人士表示,此次《规定》对QFII/RQFII专用账户的收支范围及QFII/RQFII机构开展即期结售汇和外汇衍生产品交易的方式等作出调整后,QFII/RQFII和银行间债券市场(CIBM)两个渠道登记、汇兑、外汇风险管理等规则基本实现统一,境外投资者进入中国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所需要遵循的资金管理规则更加简明。

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也是未来加大力度吸引外资的重点工作。商务部外国投资管理司司长朱冰近期介绍,将修订发布《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引导更多优质外资进入资本市场进行长期投资。

安永华北区上市服务主管合伙人张毅强表示,修订发布《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不仅释放出中国政府坚定不移持续高水平开放,支持外国投资者投资内地资本市场的强烈信号,也为外国投资者投资A股上市公司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政策和相关保障,将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者关注和进入内地资本市场。

外资在华开展股权投资、风险投资便利性有望提高。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刘晨表示,近期政策面上,“提高外资在华开展股权投资、风险投资便利性”声量渐大,美元基金GP、双币基金GP发展将迎利好。此举也将发挥外资“鲶鱼效应”,加快促进国内耐心资本形成。

还有更多开放红利信号持续释放。证监会近期召开进一步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外资机构座谈会表示,将始终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方向,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依法从严加强监管和大力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持续增强政策的稳定性、可预期性。

8月制造业PMI为49.1% 经济景气水平总体保持稳定


国家统计局8月3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1%,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3%,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0.1%,比上月略降0.1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表示,我国经济景气水平总体保持稳定。

新出口订单指数连续上行

赵庆河表示,受近期高温多雨、部分行业生产淡季等因素影响,8月份制造业PMI降至49.1%,景气水平有所回落。

从出口端看,8月份,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8.7%,较上月上行0.2个百分点,处于同期较高水平,连续两个月上行,是8月制造业PMI的一大亮点。“今年二季度以来,我国出口增速持续回升,一方面源于海外进入补库周期,需求逐步复苏;另一方面,稳外贸政策效果逐渐显现,叠加部分企业‘抢出口’,出口表现好于预期。”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瑞东表示。

8月份,从重点行业看,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PMI分别为51.7%和51.2%,比上月上升2.3个和1.7个百分点,重返扩张区间;消费品行业PMI为50.0%,位于临界点。

专家表示,结合前期走势以及政策因素来看,8月份制造业新动能在上月短期放缓后较快回升,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制造业新动能具有较强韧性与活力,另一方面是因为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效果逐步显现。

此外,从企业类型看,大型企业PMI保持扩张。数据显示,8月份,大型企业PMI为50.4%,比上月略降0.1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始终位于临界点以上,持续发挥支撑引领作用。”赵庆河说。

非制造业景气水平略有回升

8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3%,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非制造业景气水平略有回升。

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升至扩张区间。统计显示,8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2%,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升至临界点以上。从行业看,赵庆河表示,暑期消费带动作用显著,铁路运输、航空运输、邮政、电信广播电视及卫星传输服务、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位于55.0%以上较高景气区间,业务总量保持较快增长。从市场预期看,8月份,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5.4%,仍位于较高景气区间。

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保持扩张。8月份,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6%,比上月下降0.6个百分点,仍位于扩张区间。赵庆河分析,受高温多雨天气等不利因素影响,建筑业生产施工扩张放缓。从市场预期看,8月份,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4.7%,比上月上升1.8个百分点,建筑业企业对近期市场发展信心增强。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表示,非制造业经营活动延续扩张趋势。建筑业和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均在50%以上,显示投资和消费相关活动均在扩张区间。“从预期看,在非制造业保持稳定的背景下,企业对未来市场预期也继续保持乐观。”蔡进说。

人民币大涨 当前汇率为何升值?后市怎么走?

近期人民币汇率不仅升值,而且在外汇市场“领跑”。8月28日以来,美元兑人民币从7.13下行至7.08,人民币升值0.36%。更值得注意的是,近三个交易日,美元指数同期上行了0.82%,这意味着当前人民币升值“含金量”更高。

面对强势的汇率,股票反应积极、债券波动不大、黑色系商品却“逆势”下跌。8月28日以来,沪深300指数上涨0.49%,恒生指数上涨0.40%,螺纹钢(3487, -54.00, -1.52%)下跌0.07%,铁矿(805, -22.00, -2.66%)石下跌1.07%,10年期国债上涨0.03%。

当前汇率为何升值?交易因素驱动,企业“补偿性”结汇或是主因。

2023年以来,货物贸易维持高顺差的背景下,企业结汇率却持续下降。相对企业收汇时,当前人民币已经大幅升值,若按当前水平结汇,企业手上仍留有的外汇可能面临“汇兑亏损“,为避免亏损扩大,企业会倾向于增加结汇,进而形成了汇率升值与结汇行为的正向循环,加速汇率升值。

“补偿性”结汇的规模有多少大?出口企业可能有约1066亿美元。

我们观察到,从2023年二季度开始,企业结汇率开始趋势性走低。我们假设2023年以来的出口平均结汇率回归至2017-2023Q1期间的平均水平,那么意味着当前企业可能还需要结汇1066亿美元。考虑到境内外汇市场即期成交每个交易日成交规模在300-400亿美元,出口企业“补偿性“结汇的确会推动汇率升值,但持续的时间或有限。

当然,除出口企业外,还有其他类型的外汇资金存在“补偿性”结汇诉求,但其体量规模难以准确匡算。可以确定是,补偿性结汇的资金具有一定的共性——羊群效应强,一旦结汇需求“脉冲式”释放完毕后,很难再度主导汇率的走势。

近期人民币升值,对于股票市场有何影响?汇率升值利好风险偏好改善,但上涨仍需其他因素配合。

首先,近期汇率升值是交易因素驱动,与国内经济基本面关系变化不大,这意味股票市场分子端的预期并不会因汇率升值而大幅改善。

其次,企业结汇增加的确可能拉动消费和投资,但传导路径较长,短期很难显著提振股市。私人部门结汇增加可以近似理解为私人部门“宽信用”,若最终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当中,对私人部门的消费和投资有一定的拉动作用,但这一传导路径太长。

最后,从资金流向上看,补偿性结汇并不一定伴随着外资大幅买入人民币资产,近期汇率走强也不等同于股市有增量资金入场。

人民币升值是否导致外资抛债,对于债市构成利空?外资抛售中债概率不大,未来净买入规模或缩小,但并不对债市形成利空。

其一,对于持有美元的外资机构来说,即期汇率的波动并不影响存量头寸的收益。2023年下半年以来,外资通过外汇掉期锁汇+购买中债的交易活跃度显著提升,而这一头寸,并不存在汇率相关风险敞口,汇率的涨跌并不影响其收益。

其二,外汇掉期价格的波动主要影响增量的购债需求。若外汇掉期+中债与美债的利差收窄,外资未来购债的力度可能下降。

最后,当前中债对外资的吸引力在于外汇掉期包含的“美元溢价”,这一溢价短期内会降低,但很难完全消失。之所以外汇掉期会出现美元溢价,本质上在于国内美元流动性偏紧,在美国经济走弱、全球出口降速的情况下,境内美元流动性短期内易紧难松。

总之,在汇率压力减小的背景下,货币政策空间打开才是债市定价的主线,外资购债行为的波动并不影响大逻辑方向。

人民币汇率维持窄幅震荡,或是当前宏观环境下的“最优解”。

一方面,美联储降息即将落地,汇率贬值压力的确不大。中美利差缩窄的确有利于减缓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但当前美债短端隐含降息2-3次降息预期,下行空间或已不大,对人民币汇率的提振有限;

另一方面,出口动能面临走弱风险,汇率升值的必要性也不强。国内基本面维持出口强、消费淡,但年内还将面临地缘政治、关税摩擦的风险,强汇率对于出口商而言,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综上而言,我们认为即使美联储年内降息落地,人民币汇率年内或仍维持在窄幅区间内波动。

风险提示:海外政策超预期,汇率市场波动超预期,数据测算有偏误

财政部等五部门印发通知 鼓励市内免税店销售国货“潮品”


财政部网站8月27日消息,近日,财政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印发《关于完善市内免税店政策的通知》,明确自2024年10月1日起,按照《市内免税店管理暂行办法》规范市内免税店管理工作,促进市内免税店健康有序发展。

根据《通知》,现有北京、上海、青岛、大连、厦门、三亚等6家市内免税店,自《通知》施行之日起适用《办法》;现有北京、上海、哈尔滨等13家外汇商品免税店,自《通知》施行之日起3个月内转型为市内免税店,经海关验收合格后开始营业。同时,在广州、成都、深圳、天津、武汉、西安、长沙和福州等8个城市,各设立1家市内免税店。

《办法》明确,市内免税店的销售对象为即将于60日内搭乘航空运输工具或国际邮轮出境的旅客(包括但不限于中国籍旅客)。市内免税店采取市内提前购买,口岸离境提货的方式,旅客在市内免税店购物后,应当在设立于口岸出境隔离区内的免税商品提货点提取所购免税商品,并一次性携带出境。

旅客在市内免税店购买免税商品不设购物限额,但应当符合海关关于旅客携带行李物品进出境应当以自用、合理数量为限的规定。旅客将所购免税商品携带出境后,再次携带进境的,按照进境物品管理,照章征(免)税。

《办法》明确,市内免税店主要销售食品、服装服饰、箱包、鞋帽、母婴用品、首饰和工艺品、电子产品、香化产品、酒等便于携带的消费品。鼓励市内免税店销售国货“潮品”,将具有自主品牌、有助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产品纳入经营范围。

此外,《办法》还规定了市内免税店设立审批、经营主体确定方式等管理要求。

财政部等六部门:建立完善的市政基础设施资产信息数据库

据财政部网站8月26日消息,为规范和加强市政基础设施资产管理,更好发挥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功能,健全完善国有资产报告制度,支持和推动市政基础设施领域设备更新,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的意见》、《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738号)等规定,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研究制定了《市政基础设施资产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现予印发。自2024年9月1日起施行。

《办法》所称市政基础设施资产,是指为满足城镇居民生活需要和公共服务需求而控制的、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工程设施等资产。市政基础设施资产按照功能及特征,分为交通设施、供排水设施、能源设施、环卫设施、园林绿化设施、综合类设施、信息通信设施、其他市政设施。

《办法》指出,财政部门会同主管部门推进市政基础设施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效衔接,将市政基础设施资产存量情况、养护维修情况以及绩效情况等作为项目建设维护资金安排的重要依据。主管部门、管护单位应当加强市政基础设施资产的有效盘活和高效利用。

在“配置管理”方面,《办法》明确,政府投资建设的市政基础设施资产应当依法严格履行基本建设审批程序,落实资金来源,加强预算约束,防范政府债务风险。严禁为没有收益或收益不足的市政基础设施资产违法违规举债,不得增加隐性债务。

同时,在“维护和使用管理”方面,《办法》明确,通过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建设的市政基础设施管护期间产生的有偿使用收入,按规定优先用于偿还对应项目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本息,不得挪作他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信息化管理”方面,《办法》表示,财政部门、主管部门、管护单位应当按照资产管理信息化要求,利用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信息技术,对市政基础设施资产实施动态管理,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结合地理信息地图实施管理。

管护单位按照规定采集市政基础设施资产信息,据实录入资产信息卡,建立完善的市政基础设施资产信息数据库。市政基础设施资产管理信息发生变更的,管护单位应当及时更新,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完整。

财政部门与主管部门应当加快实现市政基础设施数据汇集、数据融合、数据服务和数据开放,推进市政基础设施资产信息数据与行业管理信息数据共享和衔接。

此外,《办法》提到,“落实国有资产报告制度要求,将市政基础设施资产管理情况全部纳入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报告,做到全口径、全覆盖,不重不漏。”

在“监督检查”方面,《办法》表示,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市政基础设施资产管理专项监督检查。

财政部门、主管部门、管护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市政基础设施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违法违规行为的,依法追究相应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利率调控信号更清晰 逾4000亿元MLF今日续做

中国人民银行此前发布的消息显示,8月15日到期的401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将于今日(8月26日)续做。

专家表示,此举所传递的利率调控信号更为清晰。MLF延后续做有助于强化7天期逆回购利率政策地位,理顺短端利率向长端利率的传导机制。考虑到本周(26日至30日)流动性面临的扰动因素较多,央行将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和货币政策工具开展调节,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

延后操作料成常态

此前,央行在每月15日(遇周末或节假日顺延)进行当月MLF到期续做。专家认为,MLF操作时点有望常规性延后至每月25日左右。

银河证券报告称,MLF的投放有可能固定在每月25日左右。首先,MLF的投放和价格调整将发生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报价公布日之后,以防止模糊政策信号。此外,月末流动性季节性紧张,易出现市场基准利率大幅偏离政策利率的情况。“未来以价格型调控为主,需要加强政策利率对市场基准利率的固定作用,减少市场基准利率的偏离幅度和波动。”报告称。

强化7天期逆回购利率政策地位,理顺由短端利率向长端利率传导机制正在“变现”。央行日前发布的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在明确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作为主要政策利率的同时,中期政策利率正在逐步淡出。

“实际上,7月LPR报价已体现了这一点。”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随着MLF政策利率色彩淡化,已没有必要在每月15日开展MLF操作,为当月LPR报价提供定价基础。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通过将MLF续做时间推迟至LPR报价时间之后,进一步弱化了MLF的政策利率属性,更加强化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作为主要政策利率,逐步疏通由短及长的利率传导关系,持续促进金融机构提升自主定价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存量MLF仍在每月15日前后到期,加之月中还有税期等其他影响因素,金融机构将在一定程度上面临流动性管理的新考验。

熨平短期因素扰动

专家分析,26日至30日,政府债净缴款、超万亿元逆回购到期等因素仍会对流动性形成扰动。

在逆回购到期方面,Wind数据显示,本周(26日至30日)央行公开市场将有11978亿元逆回购到期,其中周一至周五分别到期521亿元、1491亿元、2580亿元、3593亿元、3793亿元。

“政府债净缴款本周再度回升至4000亿元以上,其中26日净缴款达2000亿元以上,同时MLF也推迟至当日续做,市场对本次操作的期待较大。若加量幅度较大,资金面紧张状态将有所缓和。”华西证券分析师肖金川说。

王青表示,现阶段正处于政府债券发行高峰期,加之月末时点临近,接下来市场流动性易紧难松,预计本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将再度转入资金净投放。

展望未来一段时间,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庞溟表示,在月末、季末等重要时点叠加背景下,央行将继续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货币政策工具开展及时、有效的流动性调节,做到总量适度、节奏平稳、结构得宜,以熨平短期因素扰动、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维护市场预期稳定和运行平稳。

证监会主席吴清:持续推动新“国九条”和资本市场“1+N”政策落地见效

证监会8月25日消息,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近日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吴清在北京召开专题座谈会,与全国社保基金、保险资管、银行理财、私募基金等10家头部机构投资者代表深入交流,充分听取意见建议。会党委委员、副主席李超参加座谈。

要点概览

持续推动新“国九条”和资本市场“1+N”政策落地见效

以改革促稳定、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

稳妥推进发行上市、交易、退市等关键制度优化完善

推动构建“长钱长投”的政策体系

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

座谈中,大家一致认为,三中全会《决定》对资本市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社会各方对资本市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寄予厚望。与会单位表示,投资与融资是资本市场功能的一体两面,二者协调发展对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居民资产配置、财富管理和养老投资等需求持续增加,中长期资金增加权益投资的需求也不断加大。同时,与会单位就资本市场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具体建议,包括健全鼓励长期投资的考核、会计、税收等激励机制,支持更多长期资金入市;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提高制度的包容性和精准性,吸引更多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代表企业上市;引导上市公司加大分红和回购力度,鼓励上市公司综合运用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方式提升投资价值;等等。

吴清强调,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证监会系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证监会将深入落实三中全会《决定》有关部署,持续推动新“国九条”和资本市场“1+N”政策落地见效,以改革促稳定、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稳妥推进发行上市、交易、退市等关键制度优化完善,推动构建“长钱长投”的政策体系,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吴清指出,近年来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交易占比明显提高,已逐步成为理性投资、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的标杆性力量,对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希望机构投资者继续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坚持长期主义、专业主义,不断提升专业投研能力,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持续壮大买方力量,帮助投资者获得合理回报,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和信任,更加成为市场运行的“稳定器”和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海外去通胀进程喜忧参半 全球降息高潮何时来临

除了美联储,欧洲央行、英国央行、日本央行等多个海外重要经济体央行也将参加本年度的杰克逊霍尔全球央行年会。在机构人士看来,随着欧洲、亚洲多个国家或经济体的央行陆续宣布降息,叠加美联储9月降息预期持续升温,当前全球范围内新一轮降息潮已然启动。不过,近期数据显示,多个海外经济体最新通胀数据出现反弹,其央行发布的利率决议也传递出对物价再度上行的忧虑,在去通胀进程喜忧参半的情形下,本轮全球降息高潮何时来临尚待进一步观察。

全球降息潮涌

随着包括加息在内的一系列限制性货币政策持续发挥作用,进入2024年,美国、英国、欧盟等多个海外经济体曾经“高热不退”的通胀问题持续得到缓解,一些经济体通胀率已逐渐接近甚至达到其央行设定的预期目标,为降息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从多个经济体披露的最新通胀数据看,Wind数据显示,美国7月CPI同比上升2.9%,是2021年3月以来首次重回“2字头”,较1月3.1%的同比增幅进一步回落;英国7月CPI同比增幅从1月的4%回落至2.2%;欧元区7月CPI同比增幅从1月的2.8%回落至2.6%,前7个月CPI同比增幅维持区间震荡态势;加拿大7月CPI同比增幅从1月的2.9%回落至2.5%;瑞典7月CPI同比增幅从1月的5.4%回落至2.6%;新西兰第二季度CPI同比增幅从一季度的4%回落至3.3%。

瑞士今年1至7月CPI同比增幅持续在1.3%上下小幅波动,最低时一度下探至1%。得益于去通胀进程取得积极效果,瑞士央行在当地时间3月21日宣布降息,将关键政策利率从1.75%降至1.5%,瑞士也因此成为今年首个宣布降息的发达经济体。彼时瑞士央行在发布的声明中表示,抗击通胀的斗争已经结束使得“货币政策的放松成为可能”,此后在当地时间6月20日,瑞士央行宣布再次降息25个基点。

随着瑞士打响“第一枪”,之后瑞典、加拿大、欧盟、英国、新西兰等多个经济体央行陆续宣布降息,新一轮全球降息潮已然来临,且逐渐从西方国家向亚洲地区蔓延。8月15日,菲律宾央行宣布降息25个基点,将政策利率从6.5%降至6.25%,为四年来首次。

通胀忧虑仍存

随着降息阵营持续扩容、美联储有望在9月宣布降息,2024年或为全球央行“降息大年”得到越来越多市场机构的认同。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多个经济体最新披露的通胀数据显示其通胀韧性犹存,不少央行在货币政策会议纪要中也对通胀前景及可能的上行压力表示了明确关切。

以欧洲为例,欧盟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欧元区7月CPI终值数据显示,当月欧元区CPI同比上升2.6%,较7月2.5%的同比增幅有所反弹,当月其核心CPI数据也未呈现市场期待的进一步回落,同比增幅维持在2.8%。从欧洲央行年内降息节奏看,相比瑞士、加拿大等年内已开启两次降息的国家,其在6月宣布降息25个基点后,在7月的货币政策会议上决定维持现行利率不变,未出现连续降息。

英国此前5月、6月两个月CPI同比增幅回落至2%,即英国央行的目标通胀率,但到了7月,其CPI同比增幅小幅反弹至2.2%。尽管在8月初英国也加入降息行列,但在公布的货币政策会议纪要中英国央行明确表示,货币政策需要在足够长的时间内继续保持限制性,预计随着能源价格基数效应的消退,下半年英国CPI将上升至2.75%;对英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而言,需要确保通胀保持在低位,并注意降息不要过快或过多。

8月21日,印尼央行、泰国央行两家亚洲国家央行均宣布维持关键利率不变,市场预期的降息并未落地。而从此前宣布降息的菲律宾央行发布的新闻公报看,其表示仍然注意到物价“挥之不去的上行风险”,展望未来,菲律宾央行将继续采取审慎的态度,确保物价稳定。

看好医药等方向

从投资角度出发,一旦全球降息潮进一步演绎,尤其是美联储降息“靴子落地”,国内权益市场将受到怎样的影响?

结合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华泰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王以认为,美联储降息、美债利率下行有利于打开国内货币政策空间和估值减压;行业层面,受益于基本面、贴现率、资金面效应三重逻辑共振的医药板块,其超额收益胜率和弹性或表现最优,其次为港股软件与服务板块以及A股食品饮料、美容护理板块;降息推进至“深水区”后,地产链、资源品超额收益或随分子端改善而出现。

申万宏源策略团队判断,A股对美联储降息交易的结构,可能是“顺周期和高股息搭台、科创唱戏”。面对美联储预防式降息,国内有降息预期发酵的阶段,经济预期改善、中期下行风险担忧缓和,顺周期的资源品、消费和房地产板块都可能反弹;科创是抢跑2025年行情阻力较小的方向,科创投资的重点是自下而上挖掘有优质并购项目储备的标的。

8月份LPR不变符合市场预期 业界认为年内仍有下调空间

8月份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出炉。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8月20日,1年期LPR为3.35%,5年期以上LPR为3.85%。两个品种报价均维持前值不变,符合市场预期。

“7月份两个期限品种LPR报价分别下调10个基点,加之本次报价前央行主要政策利率(7天期逆回购利率)保持稳定,因此8月份两个期限品种LPR报价不变符合市场普遍预期。”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考虑到现阶段宏观经济总体保持回升向好态势,各类风险得到有效控制,连续下调政策利率并引导LPR报价跟进连续下调的必要性不大。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8月份LPR报价持平前期,一方面是因为7月份LPR报价实现调降,短期内没有进一步下调必要;另一方面是二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虽环比持平,但压力仍大,LPR报价短期继续下调空间受限。此外,近期市场资金利率触底回升,市场化负债成本相对上行,也削弱了LPR报价短期继续下调的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9年8月份LPR改革初期,LPR主要参考当时的中期政策利率即MLF(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并综合考虑资金成本、风险溢价等市场因素报出。央行在《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提出,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商业银行定价能力进一步提升,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更加有效,MLF利率对LPR的参考作用下降。同时,部分报价行报出的LPR偏高,与其最优质客户贷款利率之间出现较大偏离,一定程度影响了报价质量。

为此,在明确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作为主要政策利率的同时,中期政策利率正在逐步淡出。以2024年7月份为例,当月15日MLF利率未作调整,7月22日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下降10个基点,同日报出的LPR迅速作出反应并跟随调整,也表明LPR报价转向更多参考央行短期政策利率,由短及长的利率传导关系在逐步理顺。

“继7月25日央行月内第二次操作MLF,并跟随逆回购利率下调20个基点之后,8月15日央行再公告本月到期的MLF将于8月26日续做,意味着MLF操作将常规性后延,以进一步推动LPR与MLF脱钩。”温彬认为,未来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MLF利率对LPR的参考作用下降,将更多转向参考央行短期政策利率,逐步疏通由短及长的利率传导关系,持续促进金融机构提升自主定价能力。

展望后期,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年内LPR仍有下调空间。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报告》提到“在防范资金沉淀空转的同时,支持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深入挖掘有效信贷需求,加快推动储备项目转化”,延续强调资金防空转的同时,提及对于有效信贷需求的挖掘,换言之仍然较多看重信贷资金效率。考虑到今年以来社融信贷增速持续偏弱,年内LPR或仍有下行空间。

“综合考虑经济运行态势及物价水平,四季度央行还有可能再度下调主要政策利率,也就是7天期逆回购利率,下调幅度估计在10个基点到20个基点。届时或将引导LPR报价跟进下调。”王青说。

温彬认为,严禁“手工补息”监管持续和7月份存款挂牌利率再次下调,使得银行负债成本总体继续改善,为LPR报价再次下调创造一定空间。另外,当前部分优质客户的实际贷款利率已远远脱离了LPR,7月份LPR报价下调后,较实际发生贷款利率仍明显偏高,为提高LPR报价质量,更真实反映贷款市场利率水平、减少偏离度,LPR仍存下调可能,以进一步提升报价有效性和精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