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最具价值的商业资讯

财政部:我国政府负债水平适度 确保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

财政部副部长廖岷3月21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总体来看,我国政府负债水平是适度的,既符合推动经济稳中向好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有利于实现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

确保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

今年财政政策适度加力,赤字率按3%安排,赤字规模是4.06万亿元,比去年初预算增加1800亿元,通过统筹各类财政资源,安排财政支出达到了28.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1万亿元,保持了较高的支出强度。

“考虑到去年四季度增发的1万亿元国债大多在今年使用,实际支出效果将更多体现在今年。”廖岷表示,今年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000亿元,还有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再加上实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这些将为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针对财政可持续性问题,廖岷回应称,财政部门始终坚持统筹稳增长和防风险,统筹需要与可能,科学合理安排赤字水平、政府债务水平,确保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2024年赤字率按3%安排,是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确定的。

“总体来看,我国政府负债水平是适度的,既符合推动经济稳中向好的客观需要,也有利于实现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廖岷说。

各项政策组合效应将进一步放大

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前2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46万亿元,同比下降2.3%,按照可比口径实际增长2.5%左右。

“财政收入延续恢复性增长态势,开局平稳。”廖岷介绍,收入同比下降主要受到两项特殊因素的扰动:一方面,基数被抬高;另一方面,去年年中出台的减税政策对今年的减收产生影响。

廖岷称,扣除上述特殊因素影响,前2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可比口径下增幅2.5%左右,实现了恢复性增长,这与宏观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基本保持一致。

财政支出靠前发力,进度加快。数据显示,前2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6.7%,完成了全年预算的15.3%,支出进度为近5年同期最快。廖岷说,财政支出既有总量效应,更有结构效应,这对于推动宏观经济的复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带动社会资本投资都将产生积极作用。

“展望全年,相信随着各项政策组合效应进一步放大,不但会巩固和增强当期的宏观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也会对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技术进步、发展新质生产力带来积极作用。”廖岷表示。

在制定财税政策时更加注重促进就业

财政部今年将继续立足财政职能,推动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的就业扶持。

廖岷表示,将坚持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在制定财税政策时更加注重促进就业。2024年,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补助资金预算667亿元,支持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

为了支持经营主体稳定就业岗位,财政部门将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政策,着力降低经营主体成本负担。继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按比例返还上一年度实际缴纳的失业保险费,支持企业稳定岗位、吸纳就业。

“对符合条件的重点群体和吸纳其就业的小微企业申请的创业担保贷款,财政部门给予贷款贴息,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倾斜。”廖岷称。

释放消费新潜力 以旧换新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开展汽车、家电产品以旧换新,推动家装消费品换新;实施回收循环利用行动,完善废旧产品设备回收网络;实施标准提升行动,聚焦大宗消费品,加快标准升级……国务院近日印发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对消费品以旧换新的部署涉及生产、销售以及回收利用等多个环节。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鼓励和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提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

近期,各地也在积极开启“焕新季”活动。其中,重庆近日启动2024“爱尚重庆”绿色智能家电进乡镇、进街道、进社区以旧换新惠民促销活动。杭州宣布3月至4月期间开展家电焕新季,充分联动平台、家电企业和直播电商等推出家电以旧换新惠民让利活动。深圳罗湖区推出2024年春季购车福利,除了购车优惠,符合条件的以旧换新还能叠加享受1000元补贴。

“实施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和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持续推动经济结构优化、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业内专家表示。

《行动方案》提到,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回收循环利用、标准提升四大行动,大力促进先进设备生产应用,推动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升,推动高质量耐用消费品更多进入居民生活,畅通资源循环利用链条,大幅提高国民经济循环质量和水平。

“以旧换新”其实由来已久。业内专家介绍,本轮“以旧换新”行动除了传统的家电、汽车等消费品,还将重点行业设备、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交通运输设备、老旧农业机械、教育医疗设备等纳入更新改造的范围,将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激活消费市场潜力。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大规模设备更新市场需求巨大。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工业、农业等重点领域设备投资规模约4.9万亿元,随着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设备更新需求会不断扩大,将是一个年规模5万亿元以上的巨大市场。

大规模设备更新为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机遇。“新一轮大规模的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有利于新兴产业更好发展,对于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意义重大,更有助于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融资室副主任李泽正说。

商务部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汽车保有量是3.4亿辆,冰箱、洗衣机等主要品类的家电保有量超过30亿台,更新换代的需求和潜力很大。

“当前,汽车、家电等大宗耐用消费品正处于绿色转型的关键阶段。重点鼓励这些商品大规模以旧换新,不仅能够推动高质量耐用消费品更快进入居民生活,让更多居民体验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获得感,而且能够为供给端持续加快绿色转型提供驱动力,巩固我国在相关领域的技术领先优势。”业内专家介绍。

在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研究员关利欣看来,随着汽车、家电、家具等耐用消费品更新需求进入集中释放期,以旧换新能够撬动消费者将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从而扩大消费规模;同时,以绿色、智能等“新”产品替换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等“旧”产品,有利于推动消费高质量发展。

《行动方案》提出,要落实全面节约战略,抓紧建立健全回收利用体系,促进废旧装备再制造,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此前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指出,推动大规模回收循环利用,加强“换新+回收”物流体系和新模式发展。

今年2月份印发的《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和准入水平(2024年版)》,将用能产品设备能效水平划分为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准入水平三档。指导各地区和相关企业实施产品设备更新改造,鼓励更新改造后达到能效节能水平,并力争达到能效先进水平。

“废旧设备和消费品的回收循环利用,将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提高资源的再利用率,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刘锐说。

我国工业绿色发展步伐加快 助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绿色工厂、节能设备、绿色产品评价标准……当前,我国工业绿色发展的步伐正在加快,工业领域设备也不断向更加高端、智能、绿色、安全的方向发展。

国务院印发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3月13日对外发布,提出到2027年,工业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重点行业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节能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5%。

“随着新型工业化深入推进,工业领域对先进设备的需求将持续增长,是大规模设备更新的重点领域。”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余晓晖介绍,我国是工业大国,2023年全部工业增加值39.9万亿元,占GDP31.7%,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超过30%,连续14年位列全球第一,工业领域设备规模大、更新潜力足。

余晓晖认为,推动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拉动有效投资、提升发展质效,是促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据余晓晖介绍,目前,石化化工、钢铁等行业正积极推进绿色生产设备应用,2023年,78家钢铁企业3.9亿吨粗钢产能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乙烯等行业达到能效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已经超过30%。

《行动方案》中明确,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以节能降碳、超低排放、安全生产、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为重要方向,聚焦钢铁、有色、石化等重点行业,大力推动生产设备、用能设备、发输配电设备等更新和技术改造。

“工业领域设备更新的主体是企业,缺意愿、缺资金、缺政策等原因制约了企业开展设备更新。”余晓晖表示,《行动方案》对解决企业设备更新的难点堵点作出了一系列政策安排,为加快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形成规模效应提供了保障,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加大财税支持力度。《行动方案》提出要把符合条件的设备更新项目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资金支持范围,把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纳入优惠范围。这将进一步扩大政策惠及面,降低企业投资成本,提升企业设备更新的热情和意愿。

二是强化金融政策供给。《行动方案》提出运用再贷款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支持。这将在前期政策基础上,进一步推动金融向实体经济让利,促进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投资,以设备升级带动行业转型升级。

三是加强要素保障。《行动方案》提出将技术改造项目涉及用地、用能等纳入优先保障范围,能够有效保障重大项目建设。此外,对于不新增土地、以设备更新为主的技术改造项目,《行动方案》明确要求简化前期审批手续,这将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加快技改项目落地见效。

四是强化创新支撑。《行动方案》强调要聚焦长期困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产业基础、重大技术装备“卡脖子”难题,积极开展重大技术装备科技攻关,这将加快提升国内设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创新成果应用,支撑传统产业等应用新技术、新装备实现转型升级。

余晓晖还表示,《行动方案》为我国未来几年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投资明确了目标,将有效释放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潜力、增加先进产能、提高生产效率。(实习生张艺弛对本文亦有贡献)

恒大地产被罚41.75亿,许家印拟被终身证券市场禁入


经证监会查明,恒大地产、许家印等人涉嫌违法的事实主要有三项:一是恒大地产披露的2019年、2020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二是恒大地产公开发行公司债涉嫌欺诈发行。三是恒大地产未按规定及时披露相关信息。

财联社3月18日讯,今日晚间,恒大地产发布了关于收到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的公告。《事先告知书》的主要内容提到,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涉嫌债券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案已由证监会调查完毕,证监会依法拟对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许家印、夏海钧、潘大荣、潘翰翎、柯鹏、甄立涛、钱程作出行政处罚以及采取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事先告知书》提到,经证监会查明,恒大地产、许家印等人涉嫌违法的事实主要有三项:

一是恒大地产披露的2019年、2020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

恒大地产通过提前确认收入方式财务造假,导致2019年恒大地产虚增收入2139.89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50.14%,对应虚增成本1732.67亿元,虚增利润407.22亿元,占当期利润总额的63.31%;2020年恒大地产虚增收入3501.57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78.54%,对应虚增成本2988.68亿元,虚增利润512.89亿元,占当期利润总额的86.88%。

二是恒大地产公开发行公司债涉嫌欺诈发行。

恒大地产2020年5月26日发行20恒大02债券,发行规模40亿元;2020年6月5日发行20恒大03债券,发行规模25亿元;2020年9月23日发行20恒大04债券,发行规模40亿元;2020年10月19日发行20恒大05债券,发行规模21亿元;2021年4月27日发行21恒大01债券,发行规模82亿元。

恒大地产在发行上述债券过程中公告的发行文件中分别引用了存在虚假记载的2019年、2020年年度报告的相关数据,涉嫌欺诈发行。

三是恒大地产未按规定及时披露相关信息。

1、恒大地产未按期披露2021年年度报告、2022年中期报告及2022年年度报告。2023年8月10日,恒大地产公开披露2021年年度报告、2022年中期报告、2022年年度报告,上述定期报告的披露日均超过规定报送并公告日。恒大地产未依法按时披露定期报告。

2、未按规定披露重大诉讼仲裁的情况。截至2023年8月31日,恒大地产自2020年1月1日以来,共有1,533笔重大诉讼仲裁事项(涉案金额5,000万以上)未按规定及时予以披露,涉及金额4,312.59亿元。

3、未按规定披露未能清偿到期债务的情况。截至2023年8月31日,恒大地产自2021年1月1日以来,共有2,983笔未能清偿到期债务未按规定及时予以披露,涉及金额2,785.31亿元。

根据《事先告知书》提及,恒大地产披露的2019年、2020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的行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七十八条“信息披露义务人披露的信息,应当真实、准确、完整,简明清晰,通俗易懂,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的规定,构成《证券法》第一百九十七条第二款所述行为。

针对恒大地产2019年度报告、2020年度报告虚假记载的违法行为,证监会指出,恒大地产时任董事长许家印全面管理恒大地产各项业务,授意其他人员虚增恒大地产年报业绩,手段特别恶劣,情节特别严重,是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同时作为实际控制人组织、指使实施上述违法行为。中国恒大(0.163, 0.00, 0.00%)集团时任董事局副主席兼总裁夏海钧,实际统筹管理恒大地产日常经营事务,组织安排编制虚假财务报告,手段特别恶劣,情节特别严重,是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

《事先告知书》提到,恒大地产公开发行公司债券涉嫌欺诈发行的行为,违反《证券法》第十九条“发行人报送的证券发行申请文件,应当充分披露投资者作出价值判断和投资决策所必需的信息,内容应当真实、准确、完整”的规定,构成《证券法》第一百八十一条第一款所述的行为。

恒大地产时任董事长许家印全面管理恒大地产各项业务,授意其他人员虚增恒大地产业绩,手段特别恶劣,情节特别严重,是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同时作为实际控制人组织、指使实施上述违法行为;恒大集团时任董事局副主席兼总裁夏海钧,实际统筹管理恒大地产日常经营事务,组织安排编制虚假财务报告,是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

《事先告知书》还提到,恒大地产未按期披露2021年年度报告、2022年中期报告、2022年年度报告的行为,违反《证券法》第七十九条的规定,恒大地产未按规定披露重大诉讼仲裁、未按规定披露未能清偿到期债务的行为,违反《证券法》七十八条第一款以及第八十一条的规定,均构成《证券法》第一百九十七条第一款所述“信息披露义务人未按照本法规定报送有关报告或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的”的行为。恒大地产时任董事长许家印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恒大地产时任副总裁钱程是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根据当事人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与社会危害程度,并充分考虑钱程积极配合调查、纠正违法行为的表现,证监会决定:

一、针对恒大地产披露2019年、2020年年报存在虚假记载的违法行为,依据《证券法》第一百九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

1.责令恒大地产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1,000万元的罚款;

2.对许家印给予警告,并处以500万元的罚款;作为实际控制人组织、指使上述行为,处以1,000万元的罚款;

3.对夏海钧给予警告,并处以500万元的罚款;

4.对潘大荣、潘翰翎给予警告,并分别处以300万元的罚款;

5.对柯鹏给予警告,并处以100万元的罚款;

6.对钱程给予警告。

二、针对恒大地产公开发行公司债券涉嫌欺诈发行的行为,依据《证券法》第一百八十一条的规定:

1.对恒大地产处以非法所募资金金额百分之二十的罚款,即处以41.60亿元的罚款;

2.对许家印处以1,000万元的罚款;作为实际控制人组织、指使上述行为,处以2,000万元的罚款;

3.对夏海钧处以1,000万元的罚款;

4.对潘大荣、潘翰翎处分别以600万元的罚款;

5.对柯鹏、甄立涛处以分别200万元的罚款;

6.对钱程处以20万元的罚款。

三、针对恒大地产未按照规定报送有关报告或者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的行为,依据《证券法》第一百九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

1.责令恒大地产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500万元的罚款;

2.对许家印给予警告,并处以200万元的罚款;

3.对钱程给予警告。

综合上述三项:

1.责令恒大地产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417,500万元的罚款;

2.对许家印给予警告,并处以4,700万元的罚款;

3.对夏海钧给予警告,并处以1,500万元的罚款;

4.对潘大荣、潘翰翎给予警告,并分别处以900万元的罚款;

5.对柯鹏给予警告,并处以300万元的罚款;

6.对甄立涛处以200万元的罚款;

7.对钱程给予警告,并处以20万元的罚款。

证监会还认为,许家印决策并组织实施财务造假,手段特别恶劣,情节特别严重,夏海钧组织安排编制虚假财务报告,手段特别恶劣,情节特别严重,根据《证券法》第二百二十一条和2015年《证券市场禁入规定》(证监会令第115号)第三条第一项、第五条第三款的规定,证监会拟决定对许家印、夏海钧采取终身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证监会两强两严新政集中出炉 下一步有哪些新动作

证监会进一步加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加强上市公司监管、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和加强证监会系统自身建设等四方面工作,突出“强本强基”和“严监严管”。

具体而言,3月15日,证监会制定并集中发布了《关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试行)》《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监管的意见(试行)》《关于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意见(试行)》和《关于落实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标准全面加强证监会系统自身建设的意见》等四项政策文件。

同日,证监会还配套发布实施了《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辅导监管规定》。

新政策密集部署后,下一步证监会将有何动作呢?

加强投行业务监管

本次集中出炉的多项政策,均聚焦了发行上市的“入口端”,特别是强化保荐机构监管和提升执业质量方面。

市场人士表示,对投资银行“看门人”责任的进一步压实,要求券商执业理念不再是单纯的拼数量、拼规模、注重短期排名,而是追求形成专业为本、信誉为重、责任至上、质量致胜的执业生态。

据悉,下一步监管部门将从五方面进一步贯彻落实相关意见,加强投行业务监管。

一是继续开展覆盖面更广、力度更大的专项检查,预计未来一两年内实现对所有公司现场检查的全覆盖,并通过严问责推动问题券商整改。对检查发现问题的公司依法从严采取监管措施,坚持机构和人员“双罚”,依法用好“资格罚”、“顶格罚”,直至暂停其保荐业务资格。

二是对业绩变脸、一查就撤等市场关注的问题将从严追责。此次证监会配套发布实施的《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辅导监管规定》,进一步明确“撤了也要查”,并对辅导工作进行规范。

市场人士表示,近期深交所对撤回项目芯天下、华智融进行了事后追责,强调保荐机构应当扎实做好尽职调查工作、审慎申报,坚决摒弃“闯关”心态。下一步,监管部门将持续开展“高撤否”、“业绩变脸”等专项核查,核查结果将在证券公司分类评价和投行质量评价中充分体现,督促保荐机构及时纠正不当执业行为。

三是证监会将同派出机构、交易所和行业协会加强投行业务信息共享、监管联动和执法协同,进一步提升监管执法效能,落实对违法违规问题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

四是证监会还将继续完善《证券公司投行业务质量评价办法》,进一步发挥证券公司分类评价和投行业务质量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完善保荐代表人负面评价公示机制,让声誉约束硬起来,让外部监督强起来。

五是针对《意见》提出的加强投行机构及从业人员廉洁从业监管的要求,证监会将建立健全对行业机构和从业人员行贿行为的综合惩戒机制,重点打击不当入股、利益输送等突出问题,让围猎腐蚀监管干部的“害群之马”人人喊打、处处受限,营造风清气正的行业生态。

提升上市公司投资价值

除了把好“入口端”,据悉,接下来证监会将多措并举进一步提升上市公司投资价值。

具体而言,在减持方面,证监会将在现行减持规定的基础上出台部门规章,提升规定的法律位阶,增强制度稳定性和权威性。

在具体规定方面,对于大股东、实际控制人,继续从严要求减持限制性规定;对于各种绕道减持,坚持举一反三,全面系统规制通过离婚、转融通、融券、解散分立、解除一致行动关系、股票质押平仓等各种绕道减持的行为,确保不留死角。

“新规发布后,虽然也有离婚分割股份的案例发生,但全部按照相关要求执行,公告中离婚双方都明确将持续共同遵守减持规则有关规定,不存在离婚后各方减持节奏更快、偷偷减持的问题。”有接近监管人士表示。

另一反面,对于创投机构减持,证监会将继续坚持差异化政策安排,引导更多机构投早投小,促进早期资本形成。在监管执法方面,进一步完善机制,通过前端技术控制、加强线索发现、事后严厉惩处,全面加强对违规减持行为的监管。继续对违规主体责令购回,对拒不及时纠正或情节严重的,加大行政处罚和限制交易力度。

此外,证监会将进一步加强对分红的监管约束。对连续多年不分红或分红比例偏低的公司,在强制信息披露、限制控股股东减持等政策基础上,综合其他指标,对公司实施其他风险警示。推动绩优上市公司一年多次分红,支持上市公司结合三季报情况实施分红,并在春节前到账,增强投资者获得感。

引导行业机构不断强化与投资者利益绑定机制

3月15日发布的新政中,证监会明确要强化公募基金投研核心能力建设,完善投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摒弃明星基金经理现象,强化“平台型、团队制、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分析人士称,近年来,随着基础市场波动加大,部分行业机构投资业绩下滑、高位发行规模较大、投资者获得感欠佳等问题逐步暴露,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募基金行业的整体形象。

“监管机构高度重视上述问题,持续完善制度机制,引导行业机构不断强化与投资者利益绑定机制,实施行业成立26年以来首次系统性费率改革,着力提升投资者获得感;同时,建立实施行业机构权益类基金发行规模与投资业绩定期回溯机制,对市场高位阶段产品发行规模较大、投资业绩不佳的管理人,在评奖评价、创新业务等方面予以限制,目前已取得积极成效。”上述接近监管人士表示。

市场人士表示,对于公募基金而言,要继续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稳步提升权益类基金占比,实现“总量提升、结构优化”;与此同时,持续提升服务中长期资金的能力,加大各类中长期资金引入力度。这是功能性的重要体现,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行业的市场引领力,推动行业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服务资本市场平稳健康运行。

据悉,接下来一方面将强化公募基金行业合规风控能力建设。以行业机构风险画像和基金管理人分类评价为基础,不断优化基金管理人评价体系,突出合规风控为本的监管导向,与行政许可(金麒麟分析师)、创新业务相挂钩,真正做到“奖优限劣”,不让“老实人”吃亏。

其中,定期开展风险监测和投资运作摸排,及时压降重点机构、重点产品风险敞口,果断处置风险个案,保障行业稳健运行。实施基金专户子公司和独立基金销售机构分类监管安排,对于不具备展业能力或严重违法违规的机构,坚决推动市场出清。

另一方面,深入推进行业文化建设,持续加强从业人员管理。发布行业自律公约,修订从业人员管理规则,强化对募集期、封闭期、管理产品不满1年等情形下基金经理的离任要求,对违背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并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从业人员从严从重给予加入黑名单、取消基金从业资格等纪律处分,实现“一次违规、处处受限”。

上述市场人士强调,对于从事“老鼠仓”、伪市值管理等严重侵害投资者利益的“硕鼠”,不管其产品管理规模或市场名气有多大,坚决予以出清。

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99.56万亿元,金融“活水”润泽实体经济


中国人民银行3月15日发布2月份金融数据。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国货币流动性合理充裕,信贷保持较快增长势头,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持续稳固。

数据显示,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99.56万亿元,同比增长8.7%,增速与上月持平,实现了流动性合理充裕。

从社会融资规模看,2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385.72万亿元,同比增长9%,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241.29万亿元,同比增长9.7%。

前2个月,社会融资规模累计新增8.06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次高水平。

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1万亿元。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0.25个百分点,持续降低金融机构成本,一系列举措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提供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分析称:“今年以来,降准力度和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行幅度都超过市场预期,货币信贷支持力度稳固。1—2月贷款新增6.37万亿元,2月末余额仍保持10%以上的较高增速,市场明显感受到宏观调控力度在加大,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显著加强。”

中国人民银行:2月信贷投放继续增长 结构优化

数据显示,2月末,我国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43.96万亿元,同比增长10.1%。信贷结构持续优化,金融不断强化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数据显示,国民经济重点行业信贷增长保持高位。2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3.13万亿元,同比增长28.3%,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6.5%;高新技术、“专精特新”、科技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2%、18.5%和21.4%。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分析称:“企业的中长期贷款增速还是比较快的,这代表整个企业的增长动能比较稳定。”

数据显示,国民经济薄弱环节信贷支持力度保持较高水平。2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0.42万亿元,同比增长23.1%;全口径涉农贷款余额58.99万亿元,同比增长14.5%;民营经济贷款余额65.12万亿元,同比增长11.6%,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占各项贷款的比重进一步上升。

中国人民银行:贷款利率保持在历史低位

记者从中国人民银行了解到,我国贷款利率保持在历史低位水平,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持续下行。

数据显示,2月份新发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76%,比上月低1个基点,比上年同期低11个基点;新发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为3.86%,比上月低8个基点,比上年同期低36个基点,均处于历史低位。

专家表示,继去年央行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各0.25个百分点,今年开年又降准0.5个百分点,幅度翻番,从量上充分保障了资金供给。2月,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行0.25个百分点,一系列政策“组合拳”降低融资成本持续显效,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持续走低。

国家发展改革委:支持优质企业借用中长期外债


国家发展改革委3月14日发布《关于支持优质企业借用中长期外债 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通知 (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积极支持行业地位显著、信用优良、对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带动引领作用的优质企业借用外债。

对此,中诚信国际研究院执行院长袁海霞向记者表示,我国利用外债尤其是企业外债空间还比较大。目前无论是从负债率还是债务率衡量的外债风险总体可控,但债务结构中短期债务占比相对较高,进一步鼓励利用中长期外债发展,有利于改善期限结构。

实行专项审核 加快办理流程

《征求意见稿》提出,对于优质企业申请办理外债审核登记,实行专项审核,适当简化相关要求,加快办理流程,增强优质企业政策获得感。例如,企业可提交包含子公司在内的计划性合并外债额度申请,实现一次申请、分次(或内部调剂)使用。同时,《征求意见稿》还给出现阶段重点支持企业的条件。

即,同时满足五方面条件的企业:其一,符合《企业中长期外债审核登记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要求;其二,生产经营符合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其三,主要经营财务指标处于行业或区域领先地位;其四,企业国际信用评级为投资级(BBB-及以上)或国内信用评级为AAA;其五,最近三年,未发生境内外债务违约且不存在处于持续状态的延迟支付本息事实;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未纳入失信黑名单;财务报表未被注册会计师出具否定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如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保留意见的,保留意见所涉及事项的重大影响已经消除。

“《征求意见稿》对优质企业做了明确界定,有利于优质企业、头部企业尤其是符合国家战略和重点领域的优质企业利用国际资源、外债资金发展经营,尤其是可能提升了国际级别A-、国内级别AAA的优质企业的融资便利性。从宏观上来讲,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源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袁海霞向记者说。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向记者表示,政策之下,预计各类企业会根据利率、汇率等综合因素,统筹考虑借债方案,从而能利用外资促进企业发展。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

据悉,《征求意见稿》的推出,是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的具体政策落实,旨在支持优质企业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发挥外债资金服务高质量发展、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的积极作用。

去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外资司曾举行中资境外债市场与政策交流会,已明确透露出加强对重点企业借用中长期外债的支持力度的政策方向。中国银行、招商局集团、北京控股、美的集团、吉利控股、新希望、中金公司、中信建投等企业派代表参加交流会。

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已正式实施《企业中长期外债审核登记管理办法》,企业中长期外债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透明化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企业境外发行中长期债券以及借用国际商业贷款等融资活动健康有序开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人士表示,《征求意见稿》的推出,是为了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积极发挥企业中长期外债审核登记总量和结构双重调控功能, 优化分类管理、突出正面导向,牵引、撬动、支持优质企业更加高效便利地统筹利用外债资金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大吸引外资力度 更多利好“在路上”

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地缘政治风险显著上升,对加大吸引外资力度提出挑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我国要继续加大吸引外资力度。

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法规司司长孟玮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针对外资企业关注的市场准入、产业合作等议题,将推动出台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行动方案,继续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推动国际产业投资合作,持续提升中国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吸引力。

另外,记者此前还了解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已新推出第七批标志性重大外资项目,计划投资额超过150亿美元。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加大要素保障力度,推进外资项目落地。同时,通过标志性重大外资项目这个抓手,以点带面吸引外资,形成谋划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滚动接续的良性循环。

国务院:推动大规模汽车家电等以旧换新 鼓励降低车贷首付比例

日前,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部署,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市场为主、政府引导,鼓励先进、淘汰落后,标准引领、有序提升,实施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回收循环利用、标准提升四大行动,大力促进先进设备生产应用,推动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升,推动高质量耐用消费品更多进入居民生活,畅通资源循环利用链条,大幅提高国民经济循环质量和水平。

《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重点行业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节能水平,环保绩效达到A级水平的产能比例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5%;报废汽车回收量较2023年增加约一倍,二手车交易量较2023年增长45%,废旧家电回收量较2023年增长30%,再生材料在资源供给中的占比进一步提升。

《行动方案》明确了5方面20项重点任务。一是实施设备更新行动。推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加快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领域设备更新,支持交通运输设备和老旧农业机械更新,提升教育文旅医疗设备水平。二是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开展汽车、家电产品以旧换新,推动家装消费品换新。三是实施回收循环利用行动。完善废旧产品设备回收网络,支持二手商品流通交易,有序推进再制造和梯次利用,推动资源高水平再生利用。四是实施标准提升行动。加快完善能耗、排放、技术标准,强化产品技术标准提升,加强资源循环利用标准供给,强化重点领域国内国际标准衔接。五是强化政策保障。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完善税收支持政策,优化金融支持,加强要素保障,强化创新支撑。

《行动方案》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做好政策解读,营造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行动方案》全文如下:

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

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

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将有力促进投资和消费,既利当前、更利长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现就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制定如下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部署,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回收循环利用、标准提升四大行动,大力促进先进设备生产应用,推动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升,推动高质量耐用消费品更多进入居民生活,畅通资源循环利用链条,大幅提高国民经济循环质量和水平。

——坚持市场为主、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结合各类设备和消费品更新换代差异化需求,依靠市场提供多样化供给和服务。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大财税、金融、投资等政策支持力度,打好政策组合拳,引导商家适度让利,形成更新换代规模效应。

——坚持鼓励先进、淘汰落后。建立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加快淘汰落后产品设备,提升安全可靠水平,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破除地方保护。

——坚持标准引领、有序提升。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加快制定修订节能降碳、环保、安全、循环利用等领域标准。统筹考虑企业承受能力和消费者接受程度,有序推动标准落地实施。

到2027年,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重点行业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节能水平,环保绩效达到A级水平的产能比例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5%;报废汽车回收量较2023年增加约一倍,二手车交易量较2023年增长45%,废旧家电回收量较2023年增长30%,再生材料在资源供给中的占比进一步提升。

二、实施设备更新行动

(一)推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以节能降碳、超低排放、安全生产、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为重要方向,聚焦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电力、机械、航空、船舶、轻纺、电子等重点行业,大力推动生产设备、用能设备、发输配电设备等更新和技术改造。加快推广能效达到先进水平和节能水平的用能设备,分行业分领域实施节能降碳改造。推广应用智能制造设备和软件,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和普及应用,培育数字经济赋智赋能新模式。严格落实能耗、排放、安全等强制性标准和设备淘汰目录要求,依法依规淘汰不达标设备。

(二)加快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领域设备更新。围绕建设新型城镇化,结合推进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以住宅电梯、供水、供热、供气、污水处理、环卫、城市生命线工程、安防等为重点,分类推进更新改造。加快更新不符合现行产品标准、安全风险高的老旧住宅电梯。推进各地自来水厂及加压调蓄供水设施设备升级改造。有序推进供热计量改造,持续推进供热设施设备更新改造。以外墙保温、门窗、供热装置等为重点,推进存量建筑节能改造。持续实施燃气等老化管道更新改造。加快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设备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地下管网、桥梁隧道、窨井盖等城市生命线工程配套物联智能感知设备建设。加快重点公共区域和道路视频监控等安防设备改造。

(三)支持交通运输设备和老旧农业机械更新。持续推进城市公交车电动化替代,支持老旧新能源公交车和动力电池更新换代。加快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类柴油货车。加强电动、氢能等绿色航空装备产业化能力建设。加快高耗能高排放老旧船舶报废更新,大力支持新能源动力船舶发展,完善新能源动力船舶配套基础设施和标准规范,逐步扩大电动、液化天然气动力、生物柴油动力、绿色甲醇动力等新能源船舶应用范围。持续实施好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补贴政策,结合农业生产需要和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阶段,扎实推进老旧农业机械报废更新,加快农业机械结构调整。

(四)提升教育文旅医疗设备水平。推动符合条件的高校、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更新置换先进教学及科研技术设备,提升教学科研水平。严格落实学科教学装备配置标准,保质保量配置并及时更新教学仪器设备。推进索道缆车、游乐设备、演艺设备等文旅设备更新提升。加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医疗卫生机构装备和信息化设施迭代升级,鼓励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加快医学影像、放射治疗、远程诊疗、手术机器人等医疗装备更新改造。推动医疗机构病房改造提升,补齐病房环境与设施短板。

三、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

(五)开展汽车以旧换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畅通流通堵点,促进汽车梯次消费、更新消费。组织开展全国汽车以旧换新促销活动,鼓励汽车生产企业、销售企业开展促销活动,并引导行业有序竞争。严格执行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规定和车辆安全环保检验标准,依法依规淘汰符合强制报废标准的老旧汽车。因地制宜优化汽车限购措施,推进汽车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交互系统建设。

(六)开展家电产品以旧换新。以提升便利性为核心,畅通家电更新消费链条。支持家电销售企业联合生产企业、回收企业开展以旧换新促销活动,开设线上线下家电以旧换新专区,对以旧家电换购节能家电的消费者给予优惠。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消费者购买绿色智能家电给予补贴。加快实施家电售后服务提升行动。

(七)推动家装消费品换新。通过政府支持、企业让利等多种方式,支持居民开展旧房装修、厨卫等局部改造,持续推进居家适老化改造,积极培育智能家居等新型消费。推动家装样板间进商场、进社区、进平台,鼓励企业打造线上样板间,提供价格实惠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

四、实施回收循环利用行动

(八)完善废旧产品设备回收网络。加快“换新+回收”物流体系和新模式发展,支持耐用消费品生产、销售企业建设逆向物流体系或与专业回收企业合作,上门回收废旧消费品。进一步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支持建设一批集中分拣处理中心。优化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布局,推广上门取车服务模式。完善公共机构办公设备回收渠道。支持废旧产品设备线上交易平台发展。

(九)支持二手商品流通交易。持续优化二手车交易登记管理,促进便利交易。大力发展二手车出口业务。推动二手电子产品交易规范化,防范泄露及恶意恢复用户信息。推动二手商品交易平台企业建立健全平台内经销企业、用户的评价机制,加强信用记录、违法失信行为等信息共享。支持电子产品生产企业发展二手交易、翻新维修等业务。

(十)有序推进再制造和梯次利用。鼓励对具备条件的废旧生产设备实施再制造,再制造产品设备质量特性和安全环保性能应不低于原型新品。推广应用无损检测、增材制造、柔性加工等技术工艺,提升再制造加工水平。深入推进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传统设备再制造,探索在风电光伏、航空等新兴领域开展高端装备再制造业务。加快风电光伏、动力电池等产品设备残余寿命评估技术研发,有序推进产品设备及关键部件梯次利用。

(十一)推动资源高水平再生利用。推动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引导低效产能逐步退出。完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支持政策,研究扩大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制度覆盖范围。支持建设一批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等再生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集群。积极有序发展以废弃油脂、非粮生物质为主要原料的生物质液体燃料。探索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再生塑料、再生金属等再生材料使用情况信息化追溯系统。持续提升废有色金属利用技术水平,加强稀贵金属提取技术研发应用。及时完善退役动力电池、再生材料等进口标准和政策。

五、实施标准提升行动

(十二)加快完善能耗、排放、技术标准。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加快制修订一批能耗限额、产品设备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动态更新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和准入水平,加快提升节能指标和市场准入门槛。加快乘用车、重型商用车能量消耗量值相关限制标准升级。加快完善重点行业排放标准,优化提升大气、水污染物等排放控制水平。修订完善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制修订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标准。完善风力发电机、光伏设备及产品升级与退役等标准。

(十三)强化产品技术标准提升。聚焦汽车、家电、家居产品、消费电子、民用无人机等大宗消费品,加快安全、健康、性能、环保、检测等标准升级。加快完善家电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大力普及家电安全使用年限和节能知识。加快升级消费品质量标准,制定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目录,严格质量安全监管。完善碳标签等标准体系,充分发挥标准引领、绿色认证、高端认证等作用。

(十四)加强资源循环利用标准供给。完善材料和零部件易回收、易拆解、易再生、再制造等绿色设计标准。制修订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规范等再生资源回收标准。出台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二手交易中信息清除方法国家标准,引导二手电子产品经销企业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和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研究制定二手电子产品可用程度分级标准。

(十五)强化重点领域国内国际标准衔接。建立完善国际标准一致性跟踪转化机制,开展我国标准与相关国际标准比对分析,转化一批先进适用国际标准,不断提高国际标准转化率。支持国内机构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支持新能源汽车等重点行业标准走出去。加强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国内国际衔接。

六、强化政策保障

(十六)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把符合条件的设备更新、循环利用项目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资金支持范围。坚持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联动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通过中央财政安排的节能减排补助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汽车以旧换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统筹使用中央财政安排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相关资金等,支持家电等领域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持续实施好老旧营运车船更新补贴,支持老旧船舶、柴油货车等更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统筹利用中央财政安排的城市交通发展奖励资金,支持新能源公交车及电池更新。用好用足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补贴政策。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工作。进一步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加大绿色产品采购力度。严肃财经纪律,强化财政资金全过程、全链条、全方位监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和精准性。

(十七)完善税收支持政策。加大对节能节水、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专用设备税收优惠支持力度,把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纳入优惠范围。推广资源回收企业向自然人报废产品出售者“反向开票”做法。配合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增值税简易征收政策,研究完善所得税征管配套措施,优化税收征管标准和方式。

(十八)优化金融支持。运用再贷款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支持;中央财政对符合再贷款报销条件的银行贷款给予一定贴息支持。发挥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工作机制作用。引导银行机构合理增加绿色信贷,加强对绿色智能家电生产、服务和消费的金融支持。鼓励银行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适当降低乘用车贷款首付比例,合理确定汽车贷款期限、信贷额度。

(十九)加强要素保障。加强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对不新增用地、以设备更新为主的技术改造项目,简化前期审批手续。统筹区域内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中转贮存及再生资源回收设施建设,将其纳入公共基础设施用地范围,保障合理用地需求。

(二十)强化创新支撑。聚焦长期困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产业基础、重大技术装备“卡脖子”难题,积极开展重大技术装备科技攻关。完善“揭榜挂帅”、“赛马”和创新产品迭代等机制,强化制造业中试能力支撑,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

各地区、各部门要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做好政策解读,营造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良好社会氛围。国家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工作专班,加强协同配合,强化央地联动。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具体方案和配套政策,落实部门责任,加强跟踪分析,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落细。重大事项及时按程序请示报告。

人民日报: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才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人造太阳”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对加快实现聚变发电具有重要意义;“爱达·魔都号”正式命名交付,自此中国人可以乘坐国产大型邮轮出海旅行;全球首条1.2T超高速下一代互联网主干通路正式开通,为我国建设超高速下一代互联网提供技术储备……回望2023年,我国科技创新捷报频传,大国重器频频上新,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写下生动注脚,为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支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做好科技创新这篇大文章,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欲致其高,必丰其基;欲茂其末,必深其根。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当下,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我们愈发清晰地认识到: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唯有加强原创性科技创新,才能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唯有加强颠覆性科技创新,才能超越原有技术并产生替代,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从高端芯片、工业母机,到开发平台、基本算法,再到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才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基础、提供支撑。

科学技术只有应用到生产过程中,才会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我们掌握5大门类、20个专业、6000多项民用飞机技术,最终摘取了大型客机这一“现代制造业的明珠”,使C919顺利投入商业运营;我们不断推进结构创新和电化学体系创新,动力电池出货量领跑全球。相关案例充分说明:创新成果不能停留于“实验室”,而要运用于“生产线”;科技发明不能存放于“书架”,而要走上“货架”。既重视“从0到1”的原始创新突破,更关注“从1到无穷”的成果转化应用,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才能推动科技创新同经济发展深度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新产业是重点任务。目前,我国基本构建了规模大、体系全、竞争力较强的产业体系,但一些产业“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问题依然存在。站在新的起点上,必须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另一方面,传统产业通过转型升级,也能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部分,要让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得到更广泛应用,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跑出新旧动能转换“加速度”。

科技赋能发展,创新决胜未来。纵观人类发展史,创新始终是社会生产力提升的关键因素。从蒸汽机的发明开启工业革命大门,到电话、电灯的应用拉开电气时代序幕,再到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带来信息社会,一次次颠覆性的科技革新,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跃升。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以新质生产力开辟发展新赛道、增强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我们定能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把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图景一步步变为现实。

以文旅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2023年,我国国内出游人次48.91亿,同比增长93.3%。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4.91万亿元,同比增长140.3%。火热的文旅市场中,有“淄博”“尔滨”竞相出圈,有网友喊话各地文旅局长,有文博场馆预约“秒空”……

如何看待“文旅热”,如何延续“文旅热”,如何提供更丰富更高质量的文旅供给?文化和旅游部部长孙业礼在11日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三场“部长通道”上作出回应。

“旅游的火爆对于拉动内需、促进就业、活跃市场、提振信心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孙业礼说,高品位的文化生活促进形成高品质的消费需求,高品质的消费需求拉动和促进高质量的发展,高质量的发展反过来又会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文旅供给。这种互动和循环就是“文旅热”出现的背景和逻辑。

了解到各地网友喊话文旅局长的现象,孙业礼表示:“我们理解这是对我们的督促,也是对我们的激励和鞭策。我们一定和各地、各部门一道,坚决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大文化和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文化和旅游服务的质量,提升文化和旅游市场的规范化水平,以文化和旅游高质量的发展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面对当前群众关心的一些博物馆预约难、大型演出“一票难求”、境外游客旅游支付难等问题,孙业礼直言:“这些问题都客观存在,说明文化和旅游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差距。”

据介绍,为解决这些问题,文化和旅游部门正在采取一系列举措,有些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针对大型文博机构预约难问题,推出了延时服务,弹性错峰预约、及时释放爽约订单,保留现场预约窗口服务老年人、外国客人等措施。

孙业礼同时表示,出于安全考虑和参观体验考虑,预约和限流是必要的。

“其实我们国家文化资源非常丰富,除了大型博物馆还有一些中小型的博物馆,内容非常丰富独特。如果一时预约不到大型的、有名的博物馆,到这种中小型的博物馆看一看,也许会有意外的惊喜。”孙业礼推荐说。

对于大型文艺演出“一票难求”,甚至有“黄牛”倒票的现象,主要采取两条硬性措施予以限制:一是实名购票、实名入场;二是要求所有大型文艺演出的门票公开销售比例不得少于85%。

此外,我国还对外国游客入境的便利性进行全流程梳理,对入境游环节逐个优化。孙业礼表示:“随着一系列政策的落地实施,国外的游客到国内旅游一定也能享受到跟国内游客一样的在吃住行购物方面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