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最具价值的商业资讯

我国消费市场潜力大 二季度经济释放积极信号

海边踏浪、草原避暑、夜经济火热……暑期文旅热潮席卷全国,消费新动力强劲,市场持续升温。据国家信息中心最新数据显示,二季度我国消费、外贸、企业生产经营等多领域高频数据增幅显著,彰显出我国内需潜力巨大、外贸韧性增强及企业创新创造活力旺盛,映射出经济向好的强劲势头。

“今年以来,随着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也逐步增强,消费活力得以不断释放。”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副主任邹蕴涵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传统消费领域如餐饮、汽车、家电等正经历转型升级,引领消费市场步入新阶段。

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线下消费热度指数显示,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10.5%,其中6月增速达到12.9%,延续了今年以来的稳步增长态势。同时,小商品市场经营热度指数上半年同比增长30.8%,其中6月增速更是高达32.4%,显示出小商品销售活力的总体旺盛。

在线上消费方面,国家信息中心生活服务消费热度指数二季度同比提高超过15%,休闲娱乐、住宿、旅游、餐饮业等消费热度指数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了36.7%、15.7%、12.4%、12.2%。其中,“尝鲜消费”、出游消费、演艺消费、体验式消费等领域表现尤为突出,县域消费活力也呈现出较快的增长态势。

为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此前联合发布了《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了17条具体任务举措,为消费市场的进一步壮大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邹蕴涵指出,新型消费在业态、模式等方面正加速革新,展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消费领域也因此正逐步构建起多重增长的新动力。《措施》的出台恰逢其时、正当其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这些措施主要解决了哪些问题?预计将对消费市场产生怎样的影响?

邹蕴涵表示,《措施》紧抓推动消费持续向好的关键要点,瞄准影响消费新动力壮大的关键问题,通过有针对性、引导性和前瞻性的政策,加速餐饮、文旅体育、购物、大宗商品、健康养老托育和社区服务消费等品类的发展。

消费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邹蕴涵认为,《措施》不仅从需求端发力,以场景创新为核心,进一步激发消费热情和潜力;同时也从生产端发力,支持消费领域企业加快升级创新,更好地满足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着力解决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

新型消费顺应了居民消费升级的趋势,以其创新性、成长性和适配性,为经济中长期增长开辟了新领域。

当前,正值暑期旅游高峰时段。以浙江省为例,该省积极推出了低空飞行游、主题露营游、沉浸式体验游、新型工业旅游等一系列创新旅游项目。7月5日晚,浙江省围绕当前热门的消费新趋势,解锁了9大夏季文旅新玩法,并诚挚邀请海内外游客前来体验。

现场,浙江发布了6大夏季旅游精品线路,包括“跟着文博去旅行”“跟着美食去旅行”“跟着课本去旅行”等。同时,还推出了文旅消费券、景区门票优惠、住宿优惠、学生专享福利以及游玩项目优惠等204项暑期文旅消费惠民举措,不断释放文旅融合的“红利”。

邹蕴涵特别指出,《措施》对于推动消费领域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给予了高度重视,涉及消费场景新技术升级、智能化产品开发、企业数字化转型等多个方面,这体现了加快推动消费数字化、智能化大发展的深远意义。

记者观察到,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智慧旅游已成为中国旅游市场的新趋势。邹蕴涵还表示,《措施》对于持续激发潜在消费、推动消费持续扩大具有重要意义,必将对当前消费恢复向好以及中长期消费更好发挥基础性作用产生积极影响。

任泽平团队:抬升物价的解决方案在于必要的经济刺激

中国6月CPI同比上涨0.2%,前值0.3%;PPI同比降0.8%,前值降1.4%。

1 物价回落

6月物价持续低迷,反映内需不足。2023年3月以来,CPI同比均在0%附近,有5个月负增长;PPI同比连续21个月负增长。

CPI中服务消费和耐用品价格下降,猪价上涨。

PPI环比再次转负,同比降幅收窄、主因去年低基数;上游价格涨,主因输入性、季节性需求增加等因素,中下游价格跌,挤压利润空间。

物价负增长抬升实际利率,不利于消费和投资。我国名义利率虽然持续下调,但剔除通胀后的实际利率处在高位,实际利率在全球偏高。

我们通常知道恶性通胀不好,收入再分配效应,市场价格信号失灵。但是,通缩也不好,比如1929年大萧条,大量失业,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引发经济和社会动荡。所以温和通胀去杠杆是最好的选择,比通缩去杠杆和恶性通胀去杠杆要好,这就是为什么美联储把货币政策目标定在物价2%,而不是0。

抬升物价的解决方案在于必要的经济刺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系统配合,迅速、大力、重落实。短期扩张总需求,长期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经济潜力。

无论是通过投资端提振经济,还是直接提高消费,经济刺激、大规模宽松政策并非完美无瑕。刺激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提高工资和收入预期,实质是畅通“消费——生产”循环,在居民和企业不能打通循环的情况下,政府部门是唯一有能力进行调控刺激的主体。

当前,我国人口、地产、债务三周期叠加,外部环境复杂,对我国挑战难度大、对政策调控要求高。

6月物价数据呈现以下特点:

1)物价低迷,CPI同比下降,环比负增长。CPI同比为0.2%,较上月下滑0.1个百分点;环比-0.2%,降幅较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核心CPI同比0.6%,环比-0.1%。

2)食品项环比季节性下降,多数食品价格下跌,猪价上涨。6月食品项环比-0.6%,较上月下滑0.6个百分点;同比-2.1%,较上月下滑0.1个百分点。

3)服务消费动能减弱、耐用品价格下跌。6月,消费品和服务环比-0.4%和0%;旅游价格环比-0.8%,较上月下滑0.2个百分点;家用器具、交通工具环比分别为-1.2%、-1.0%,较上月均下滑0.1个百分点。

4)猪价同环比回升,“猪周期”进入上行期,本轮上涨空间不大。6月猪价同比18.1%,较上月上升13.5个百分点;环比11.4%,较上月回升10.3个百分点。产能存量接近平衡点,供过于求的局面即将扭转;产能在去化13个月后力度减弱;猪粮比上行。但行业集中度提升,新的猪周期价格波动或小于传统猪周期。500头以上规模场出栏占比从2011年的36.6%提升至2022年的65%。

5)PPI同比降幅收窄、主因低基数,环比由正转负。上游好于下游。有色金属产业链价格上涨;高技术产业价格下跌,主因供给较多;黑色金属、消费品制造价格持续下滑,主因需求不足;石化产业链上游价格下降、中下游价格上升。6月PPI同比下降0.8%,降幅较上月收窄0.6个百分点;两年复合-3.1%,较上月下滑0.1个百分点。PPI环比由0.2%降为-0.2%。

2 CPI下滑,服务动能趋弱

6月CPI环比为负,食品项、耐用品、服务消费类价格下降,猪肉价格上涨。CPI同比为0.2%,较上月下滑0.1个百分点;环比-0.2%,降幅较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0.6%,核心CPI环比-0.1%。在6月CPI的同比变动中,翘尾影响约为0.2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约为0。

食品项环比下降,多数食品价格下跌,猪价上涨。6月食品项环比-0.6%,较上月下滑0.6个百分点。食品项同比-2.1%,较上月下滑0.1个百分点;两年复合0.1%,较上月增加0.6个百分点。

粮食、鲜菜、水产品、奶类、鲜果价格环比分别为-0.1%、-7.3%、-0.2%、-0.2%、-3.8%,较上月变动0.1、-4.8、-0.1、-0.2和-6.8个百分点;猪价环比11.4%,较上月增加10.3个百分点。

非食品价格环比负增长,超季节下跌,服务消费动能减弱、耐用品价格下跌。6月,非食品环比-0.2%,与上月相同。非食品项同比0.8%,与上月相同;两年复合0.1%,较上月下滑0.3个百分点。

七大类中,居住、医疗保健价格环比上升,其余价格下降。6月衣着、居住、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和娱乐、医疗保健、生活用品及服务、其他用品和服务环比分别为-0.2%、0.1%、-0.6%、-0.2%、0.1%、-0.4%和-0.2%,分别较上月变动-0.6、0.2、0.2、-0.1、0.1、0.3和-0.3个百分点。

从细分项看,1)服务消费价格趋势下降。服务价格环比0%,较上月上涨0.1个百分点;旅游价格环比-0.8%,较上月下滑0.2个百分点。2)耐用消费品价格持续下跌。6月,家用器具、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环比分别为-1.2%、-1.0%、0.8%,较上月变动-0.1、-0.1、1.2个百分点。

3 猪周期:同比与环比持续上行

6月猪价同比与环比均上行。6月猪价同比18.1%,较上月上升13.5个百分点;环比11.4%,较上月回升10.3个百分点。截至2024年7月9日,平均猪肉批发价格为24.5元/千克。

我们判断,“猪周期”进入上行期,本轮上涨空间不大。

一是,产能已去化14个月,去化力度放缓。根据历史规律,产能连续去化10个月左右就会传导到猪价。能繁母猪存栏同比反映生猪产能,2023年3月,能繁母猪同比2.9%,2024年4月能繁母猪存栏同比-7.0%,5月能繁母猪存栏同比-6.2%。
二是,产能存量接近平衡点,供过于求的局面即将扭转。当前能繁母猪存栏3996万头,正常保有量为3900万头,仍略超正常保有量。当前去化速度已经减弱,预计后在平衡点附近震荡或缓慢下行。

从历史猪周期看,2014年和2018年开始的两轮猪周期都是经历了2-3个季度的快速产能下降才开启价格大幅上行。其中能繁母猪产能的同比降幅连续多个月维持在-20%以上,产能快速去化,也给猪价上行创造了空间。

三是猪粮比上行。截至7月5日,猪粮比已经达到7.44,自3月15日首次脱离过度下跌区间(猪粮比在6以下)之后加速上行。历史数据来看,猪粮比突破7之后有望见到猪周期上行。

行业集中度提升,新的猪周期价格波动或小于传统猪周期。众多小规模养殖场在2018年的猪瘟中出局,加快行业集中度提升进程。2018年非洲猪瘟后,13家上市公司出栏量占全国比重提升约一倍至2021年的14.3%;500头以上规模场出栏占比从2011年的36.6%提升至2022年的65%。行业集中度的提升或将带来规模经济效应,大型养殖机构产能持续提升,非理性“追涨杀跌”行为减少。

4 PPI环比由正转负

6月PPI环比下降;同比降幅收窄,主因低基数。6月PPI同比下降0.8%,降幅较上月收窄0.6个百分点;两年复合-3.1%,较上月下滑0.1个百分点。PPI环比由0.2%降为-0.2%。在6月PPI同比变动中,翘尾影响约为-0.1个百分点,今年价格变动的新影响约为-0.7个百分点。

从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看: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价格环比下跌;上游好于下游,压缩中下游利润空间。6月,生产资料价格和生活资料价格环比分别为-0.2%和-0.1%,较上月下降0.6和0个百分点。

分项看,采掘业价格环比上涨,原材料和加工工业下跌,环比分别为0.3%、-0.5%、-0.1%,分别较上月增加0.1、-1.4、-0.2个百分点;食品、衣着、一般日用品和耐用消费品价格环比分别为0.3%、-0.1%、0.0%、-0.7%,分别较上月变动0.5、-0.2、0.0、-0.4个百分点。

从行业看,有色金属产业链价格上涨,黑色金属、高技术产业、消费品制造价格持续下滑;石化产业链上游价格下降、中下游价格上升。

1)有色金属产业链价格上涨,主因AI和新能源推升的需求增加。6月,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环比分别为3.8%、1.6%,较上月下滑0.6和2.3个百分点。

2)高技术产业价格下跌,主因供给较多。6月,锂离子电池制造、新能源车整车制造价格分别下降0.5%、0.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和汽车制造环比下降0.3%、0.1%、0.7%,较上月下降0.1、0和0.4个百分点;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环比上升0.1%,与上月相同。

3)整体黑色金属产业链价格下跌,主因工业品需求不足;煤炭需求季节性增加,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上涨1.1%。6月,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环比分别为0%和-0.6%,分别较上月变动0.1%、-1.4%。

4)消费品制造业中价格下跌,主因下游需求不足,CPI食品项价格环比为负可印证。6月,食品制造,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环比分别为-0.1%、-0.1%、0.5%,较上月增加0.1、0和1.0个百分点。

5)石化产业链上游价格下降、中下游价格上升。6月,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环比分别为-2.9%、0%、0.2%、0.3%,较上月变动-0.8、0.2、0.1、0.5个百分点。

购进价格涨跌分化,燃料动力、黑色金属、纺织类价格下降,其余价格上涨。6月,燃料动力、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化工原料、木材纸浆、建筑材料、农副产品类、纺织原料类环比分别为-1.3%、-0.5%、2.4%、0.2%、0%、0%、1.3%、-0.2%,较上月变动-1.5、-0.7、-1.2、0.1、-0.2、0.5、1.7、-0.1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6月CPI同比上涨0.2%,猪肉价格同比上涨18.1%

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2%。其中,城市上涨0.2%,农村上涨0.4%;食品价格下降2.1%,非食品价格上涨0.8%;消费品价格下降0.1%,服务价格上涨0.7%。1­­—6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0.1%。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下降0.2%。其中,城市下降0.2%,农村下降0.2%;食品价格下降0.6%,非食品价格下降0.2%;消费品价格下降0.4%,服务价格持平。

一、各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同比变动情况

6月份,食品烟酒类价格同比下降1.1%,影响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约0.31个百分点。食品中,鲜果价格下降8.7%,影响CPI下降约0.19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下降7.3%,影响CPI下降约0.15个百分点;蛋类价格下降3.9%,影响CPI下降约0.03个百分点;畜肉类价格上涨3.5%,影响CPI上涨约0.10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上涨18.1%,影响CPI上涨约0.21个百分点;水产品价格上涨1.2%,影响CPI上涨约0.02个百分点;粮食价格上涨0.4%,影响CPI上涨约0.01个百分点。

其他七大类价格同比六涨一降。其中,其他用品及服务、教育文化娱乐价格分别上涨4.0%和1.7%,衣着、医疗保健价格均上涨1.5%,生活用品及服务、居住价格分别上涨0.9%和0.2%;交通通信价格下降0.3%。

二、各类商品及服务价格环比变动情况

6月份,食品烟酒类价格环比下降0.4%,影响CPI下降约0.10个百分点。食品中,鲜菜价格下降7.3%,影响CPI下降约0.15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下降3.8%,影响CPI下降约0.08个百分点;畜肉类价格上涨4.5%,影响CPI上涨约0.13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上涨11.4%,影响CPI上涨约0.14个百分点;蛋类价格上涨1.5%,影响CPI上涨约0.01个百分点。
其他七大类价格环比两涨五降。其中,居住、医疗保健价格均上涨0.1%;交通通信、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下降0.6%和0.4%,衣着、教育文化娱乐、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均下降0.2%。

官方解读

2024年6月份CPI同比继续上涨 PPI同比降幅收窄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解读2024年6月份CPI和PPI数据

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了2024年6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数据。对此,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进行了解读。

一、CPI环比季节性下降,同比继续上涨

6月份,消费市场供应总体充足,全国CPI环比季节性下降,同比继续上涨。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6%,涨幅与上月相同,继续保持温和上涨。

从环比看,CPI下降0.2%,降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由上月持平转为下降0.6%,影响CPI环比下降约0.11个百分点。食品中,部分应季蔬果和水产品集中上市,鲜菜、薯类、鲜果和虾蟹类价格分别季节性下降7.3%、4.8%、3.8%和2.4%,合计影响CPI环比下降约0.25个百分点;受供求关系影响,猪肉价格上涨11.4%,影响CPI环比上涨约0.14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下降0.2%,降幅与上月相同,影响CPI环比下降约0.13个百分点。非食品中,受国际油价波动影响,国内汽油价格下降2.0%;受“618”促销等影响,汽车、家用器具、文娱耐用消费品价格降幅在0.8%—1.3%之间;临近暑假出行增多,交通工具租赁费和飞机票价格分别上涨6.4%和2.5%。

从同比看,CPI上涨0.2%,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下降2.1%,降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影响CPI同比下降约0.39个百分点。食品中,鲜菜价格由上月上涨2.3%转为下降7.3%;薯类、鲜果、鸡蛋、牛肉、羊肉和禽肉类价格继续下降,降幅在2.3%—18.6%之间;猪肉价格上涨18.1%,涨幅比上月扩大13.5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上涨0.8%,涨幅与上月相同,影响CPI同比上涨约0.64个百分点。非食品中,能源价格上涨3.1%,涨幅回落0.3个百分点。扣除能源的工业消费品价格上涨0.1%,涨幅与上月相同,其中燃油小汽车和新能源小汽车价格分别下降6.0%和7.4%,降幅均继续扩大。服务价格上涨0.7%,涨幅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旅游价格上涨3.7%,涨幅有所回落;宾馆住宿价格下降1.9%,降幅有所扩大;医疗服务价格上涨1.9%,涨幅略有扩大。

据测算,在6月份0.2%的CPI同比变动中,翘尾影响约为0.2个百分点,今年价格变动的新影响约为0。

二、PPI环比有所下降,同比降幅继续收窄

6月份,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及国内部分工业品市场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全国PPI环比有所下降,同比降幅继续收窄。

从环比看,PPI由上月上涨0.2%转为下降0.2%。其中,生产资料价格由上涨0.4%转为下降0.2%;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1%,降幅与上月相同。“迎峰度夏”来临,煤炭需求季节性增加,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上涨1.1%;水泥企业调减产量,叠加新国标实施后成本支撑增强,水泥制造价格由下降0.8%转为上涨3.3%;供应偏紧带动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1.6%,其中铅冶炼、铝冶炼、铜冶炼价格分别上涨4.8%、2.6%、0.8%。国际油价下行带动国内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下降2.9%;前期补库需求已释放,以及高温多雨天气影响建筑施工,钢材需求趋弱,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下降0.6%。装备制造业中,锂离子电池制造价格下降0.5%,新能源车整车制造价格下降0.1%。消费品制造业中,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家具制造业价格分别上涨0.6%、0.5%、0.1%。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价格分别下降1.0%、0.8%。

从同比看,PPI下降0.8%,降幅比上月收窄0.6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0.8%,降幅收窄0.8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8%,降幅与上月相同。主要行业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价格下降6.9%,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价格下降2.9%,农副食品加工业价格下降2.2%,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下降2.1%,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下降1.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下降0.6%,降幅均收窄;汽车制造业价格下降2.3%,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价格下降2.1%,降幅分别扩大0.3、0.2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11.5%,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上涨4.0%,涨幅分别扩大2.6、0.6个百分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上涨8.0%,涨幅回落1.4个百分点。

据测算,在6月份-0.8%的PPI同比变动中,翘尾影响约为-0.1个百分点,今年价格变动的新影响约为-0.7个百分点。

6月份新增信贷环比或多增 社融增量有望超3万亿元

6月份金融数据发布在即,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业界专家普遍预计,6月份新增信贷同比少增,但环比将多增;新增社融超3万亿元。回顾5月份,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9500亿元,新增社融2.07万亿元。

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预计,6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2.3万亿元至2.5万亿元,同比少增5000亿元至7000亿元。影响6月份信贷投放因素主要有几方面,包括融资需求不足问题待改善、叫停存款“手工补息”影响尚未释放完全、政策引导淡化信贷“规模情结”等,因此预计6月份信贷虽为季末月份,但仍延续4月份至5月份特征,月内投放延续“前低后高”,不存在明显的信贷脉冲。社融方面,预计6月份新增社融3.3万亿元至3.5万亿元,增速8.4%至8.5%。

王一峰认为,6月份M2增速不排除在5月份7%的基数上进一步下行的可能。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宏观研究团队预计,6月份信贷新增规模约为1.7万亿元,同比少增,幅度取决于票据对冲的力度。6月份的票据利率继续下行,商业银行以票冲贷的意愿仍强,说明企业的实际融资需求有所走弱。居民端在“517楼市新政”的支持下,商品房销售有所回暖,但提前还贷力度依然不减,因此居民中长贷预计继续少增。预计6月份新增社融约3.3万亿元,同比少增,社融存量同比增速为8.1%。

财通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陈兴表示,预计6月份信贷整体或不会明显强于季节性,6月份新增信贷规模或约2万亿元,新增社融规模3.7万亿元左右,M2增速略降至6.9%。

“6月份票据利率震荡下行,信贷融资需求或延续相对偏弱态势。”华创证券固收分析师周冠南预计,6月份新增信贷约2万亿元,新增社融约3万亿元,M2同比增速或小幅回落至6.8%附近。

标本兼治惩防并举 六部门联手打击财务造假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证监会、公安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国务院国资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资本市场财务造假综合惩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打击和遏制重点领域财务造假、优化证券监管执法体制机制、加大全方位立体化追责力度、加强部际协调和央地协同、常态化长效化防治财务造假等5个方面提出17项具体举措。

业内人士表示,《意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资本市场财务造假综合惩防工作指明了方向,对于提振投资者信心,维护良好的市场生态有重要的意义。

依法从严打击财务造假

近年来,随着执法力度的加大,打击和防范财务造假也面临一些新的形势和问题。如财务造假的隐蔽性、复杂性显著增加,加大了发现和查处难度。特别是近期查处的不少案件中,第三方配合造假问题显现并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针对这一情形,《意见》提出,要坚决打击和遏制重点领域财务造假。包括:严肃惩治欺诈发行股票债券行为。加大股票发行环节现场检查和督导力度,聚焦业绩异常增长等情形,严防“带病闯关”。重点关注已违约及风险类债券发行人,严厉打击欺诈发行、虚假信息披露、挪用募集资金和逃废债等违法违规行为。

严厉打击系统性造假和配合造假。密切跟进系统性、团伙型财务造假特征及演变趋势,依法从严打击通过伪造变造凭证、利用关联方虚构交易或第三方配合等方式实施系统性造假的行为。全面惩处财务造假的策划者、组织者、实施者、配合者以及专业化配合造假的职业犯罪团伙,坚决破除造假“生态圈”。

加强对滥用会计政策实施造假的监管。强化财会监督,加大对滥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实施财务造假的打击力度。密切关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执行情况,加大对操纵资产减值计提调节利润、以财务“洗澡”掩盖前期造假行为的打击力度。

强化对特定领域财务造假的打击。依法惩治证券发行人、上市公司通过“空转”、“走单”等虚假贸易方式实施的财务造假。严厉打击利用供应链金融、商业保理、票据交易等方式实施的财务造假。从严惩处基于完成并购重组业绩承诺、便于大股东攫取巨额分红、满足股权激励行权条件、规避退市等目的实施的财务造假等。

业内人士指出,财务造假严重侵害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影响了投资者对于市场的信心。《意见》根据当前资本市场发展的情况,针对财务造假出现的一些新形势、新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系统性的打击举措,既表明监管部门长期对于这一领域的高压监管态势和密切关注,也凸显了其落实资本市场违法违规的“零容忍”和依法从严治市的决心。

除了加大对重点领域财务造假的打击力度外,《意见》还提出要优化证券监管执法体制机制,主要包括:健全线索发现机制,突出科技支持作用,多渠道识别财务造假线索,建立健全配合造假方名录;提升行政执法效能,完善重大财务造假案件调查处罚机制,提高查办质效;深化行刑衔接协作,对跨区域、系统性等重大造假犯罪案件,推动建立健全公安和检察机关联合挂牌督办机制,提升大案要案查处效率等。

构建综合惩防长效机制

依法从严打击财务造假行为,既要突出重点,也要标本兼治,从源头防范造假发生。《意见》在聚焦打击和遏制重点领域财务造假的同时,也注重构建常态化长效化的财务造假惩防机制。

《意见》提出,要增强公司治理内生约束。落实独立董事改革要求,有效发挥独立董事监督作用,强化审计委员会反舞弊职责。推动上市公司建立绩效薪酬追索等内部追责机制,督促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履职尽责。强化考核约束,将财务造假作为各级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扣分项。加大对“关键少数”的宣传教育力度,将诚信合规意识作为资本市场培训的核心内容。

同时,要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督促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加强执业质量控制。强化对中介机构的监督检查。健全中介机构及从业人员信用记录,督促有关机构及人员勤勉尽责。对存在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的中介机构依法暂停或禁止从事证券服务业务,严格执行吊销执业许可、从业人员禁入等制度。

《意见》还提出要完善资本市场会计、审计、评估监管规则,发布重点领域的应用案例或实施问答,加强对会计准则实施的指导。将财务造假、资金占用和配合造假等严重违法失信主体纳入金融领域严重失信主体名单,完善财务造假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内部人士举报奖励机制等。

《意见》还将加大全方位立体化追责力度作为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加快出台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条例,明确第三方配合造假、资金占用等违规行为的法律责任。优化财务造假行政处罚标准,大幅提高违法成本。推动加大刑事追责力度。推动出台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司法解释,加大对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组织实施财务造假、侵占上市公司财产等行为的刑事追责力度。推动完善民事追责支持机制。探索建立证券公益诉讼制度。推动简化登记、诉讼、执行等程序,完善示范判决机制,加大证券纠纷特别代表人诉讼制度适用力度等。

显著提升市场违法成本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目前,中国证监会已经制定了贯彻落实《意见》的细化工作方案。下一步将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密切协作形成合力,推动《意见》各项任务、要求落地见效。一是加大打击惩治力度。加强对重点领域涉财务造假风险问题的排查,从严惩处、一体打击财务造假、侵占、第三方配合造假,对违法违规问题依法严肃处理,并及时通报。二是优化工作机制。中国证监会将会同有关部门对相关领域防治财务造假情况进行会商,合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地。相关部门也将强化内部监督,对于管理或监管履职不力的,严肃追责问责。三是加大宣传和指导力度。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基金经理杨德龙则对记者表示,《意见》加大了违法者的违法成本,加重了处罚的力度,延长了违法者的刑期,将会起到比较强的震慑作用,有利于打造公开公正的市场环境,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在民事追责方面,积极支持投资者发起民事追偿诉讼,强化投资者赔偿救济,也能够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对造成投资者利益受损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这是落实新“国九条”要求的重要方面,也是打造“1+N”配套监管措施的重要举措,对提振投资者信心,维护良好的市场生态有重要的意义。

据了解,近年来,证监会高度重视提升财务造假违法违规成本和涉及的投资者保护工作,积极推动构建行政执法、民事追责、刑事打击“三位一体”的立体化追责体系。在立法层面上,推动修订《证券法》,对违规信披公司和责任人的罚款上限由60万元、30万元大幅提升至1000万元、500万元,对欺诈发行的罚款上限由募集资金的5%提高到1倍;《刑法修正案(十一)》将违规披露的刑期上限由3年提高至10年;中介机构及从业人员出具虚假证明文件最高可判10年有期徒刑。在刑事追责方面,今年以来已依法将40余起财务造假、资金占用、违规担保等案件移送公安机关。证监会表示,将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大力提高行政处罚力度,优化与公安司法机关的衔接机制,从严惩处造假“首恶”,完善行政、刑事、民事立体化追责体系。

前5个月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30219.6亿,同比增长16%

7月4日,商务部服贸司负责人介绍服务贸易发展情况时表示,2024年1月份至5月份,我国服务贸易继续快速增长,服务进出口总额30219.6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16%。其中,出口12195.6亿元,增长11%;进口18024亿元,增长19.6%;服务贸易逆差5828.4亿元。

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继续增长。1月份至5月份,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11898.9亿元,增长6%。其中,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6753.1亿元,增长2.8%,增长较快的领域有知识产权使用费、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增幅分别为17.8%、15.5%;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口5145.8亿元,增长10.4%,增长较快的领域有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其他商业服务,增幅分别为49.4%、17.2%。

旅行服务增长迅猛。1月份至5月份,旅行服务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旅行服务进出口8197.2亿元,增长48.4%,为服务贸易第一大领域。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陈建伟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服务贸易在今年前5个月的发展中增长稳定,且增速高于同期货物贸易增速,显示出服务贸易正成为我国贸易增长的新动能。其中,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增长稳健,旅行服务表现突出,但服务贸易逆差扩大是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随着我国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数字技术驱动服务贸易新模式和新业态加快发展,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将迎来新机遇。

在陈建伟看来,今年前5个月,知识产权使用费、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出口表现突出,显示中国在高附加值服务领域具备竞争优势;旅行服务高速增长,反映了中国旅游业的吸引力和国际影响力。

“尽管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规模增长,但出口增速相对进口较慢,表明中国在某些高端服务领域仍依赖进口,需要加强本土服务供给和自主创新能力,进而缩小逆差规模并提升整体竞争力。”陈建伟进一步表示。

“科创板八条”效果显现 硬科技领域并购持续升温

新一轮并购热潮正悄然兴起,“科创板八条”发布后不到半个月,芯联集成、纳芯微、艾迪药业等三家上市公司接连发布并购方案,拉开了科创板新一轮并购重组大幕。

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分析师解学成表示,伴随并购重组政策频出,改革持续深化,并购重组市场在政策的推动下活跃度有望提升,特别是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科技、制造和医药等行业的并购活动有望升温。

三企业推出重组预案

6月26日,科创板上市公司艾迪药业公告,拟通过支付现金购买华西银峰、湖南可成、许志怀、陈雷、姚繁狄合计持有的南京南大药业有限责任公司31.16%的股权,交易价格约1.5亿元。并购完成后,公司将直接持有南大药业51.13%的股权。

艾迪药业主要业务聚焦于抗HIV及人源蛋白领域。目前,艾迪药业对外销售的人源蛋白产品主要包括尿激酶粗品、乌司他丁粗品和尤瑞克林粗品。南大药业作为艾迪药业下游重要客户,是以人源蛋白产品(尿激酶制剂和原料药)生产、销售为主的生化制品企业。

这是过去半个月内,第三家公告重组预案的科创板企业。“科创板八条”发布以来,多家企业公布重组预案,涉及集成电路、医药等行业。“科创板八条”提出,支持科创板上市公司开展产业链上下游的并购整合,提升产业协同效应。

6月21日,芯联集成公告,拟收购芯联越州集成电路制造(绍兴)有限公司72.33%股权。交易完成后,芯联越州将成为上市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芯联集成表示,长期来看,本次交易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资产质量、优化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值得一提的是,芯联越州是一家尚未盈利的企业,这也是“科创板八条”后首单收购未盈利资产的方案。

6月23日,纳芯微也紧随其后,拟以现金方式收购上海麦歌恩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合计79.31%的股份,收购对价达7.93亿元,溢价高达576.55%。

民生证券计算机行业首席分析师吕伟认为,芯联集成并购案火速落地彰显政策决心。本次收购亏损公司或体现出“科创板八条”中提高并购重组估值包容性、支持科创板上市公司收购优质未盈利“硬科技”企业的建议。

并购重组活力提升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2日,今年有23家科创板上市企业发布了资产并购方案。

除了上述3家外,热景生物、思瑞浦、卓然股份、路维光电、云天励飞、天能股份、赛恩斯等企业均涉及收购标的公司股份。如路维光电通过竞价摘牌方式收购成都高新投、成都先进制造合计持有的路维光电控股子公司成都路维光电总共49.00%股权;赛恩斯拟以1.83亿元分两次收购紫金药剂100%股权等。

这和利好政策的推动密不可分。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围绕并购重组政策的适应性和包容性,持续出台一系列支持举措。在“科创板八条”之前,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监管的意见(试行)》提出,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提升投资价值;《资本市场服务科技企业高水平发展的十六项措施》也提到,优化小额快速审核机制,适当提高轻资产科技型企业重组估值包容性,支持科技型企业综合运用股份、定向可转债、现金等各类支付工具实施重组;沪深交易所发布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审核规则(2024年4月修订)》明确,完善重组小额快速审核机制。

今年以来,整个A股市场,已有超150家上市公司更新披露了重大重组事件公告,同比增长约250%。其中,四成公司选择通过横向整合方式进行重组,聚焦主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并购成为主流。

后续更多案例将落地

国金证券政策与ESG首席分析师杨佳妮指出,科技型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资源整合将迎来更有利的政策环境。科创板公司有望摆脱估值、现金能力不足的制约,通过创新方式实现行业整合与做大做强,“硬科技”领域的并购热情有望持续提升。

针对此前科创板企业并购中的估值难题,“科创板八条”给出了解决方案,明确提高并购重组估值包容性,支持科创板上市公司收购优质未盈利“硬科技”企业,释放出积极有力信号。

安永大中华区审计服务市场联席主管合伙人汤哲辉表示,传统的财务估值方法,导致未盈利“硬科技”企业在做估值模型时,由于没有有效的盈利数据,其估值难以确定。买家不愿意付出高价,卖家也对估值不甚满意,认为没有考虑技术和团队价值。因此,建议在对科创企业进行投资估值时,对企业和行业趋势的前瞻性进行合理考虑。

今年6月,监管部门连续组织多场并购重组座谈会,听取中介机构关于如何活跃并购重组市场的意见建议,各方都表示“将尽快推动标志性的并购重组示范案例落地”。

记者从接近监管人士处了解到,“科创板八条”提出的改革方向,有些会以规则、标准的形式推出,有的则需要一些案例落地来体现,比如收购未盈利企业,规则上并没有障碍,但还需要企业、中介机构、审核监管部门共同推出一些实践案例,明确市场预期,从“一案一议”逐步走向常态化、常规化。

解学成表示,在监管层支持科创板公司对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并购整合的背景下,预计未来科创板公司通过并购来做大做强的案例会增多,现金流充沛的公司将迎来较好的战略并购机会。

6月财新中国制造业PMI升至51.8 连续8个月高于荣枯线

7月1日公布的2024年6月财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达51.8,较5月份上升0.1个百分点,连续8个月高于荣枯线,为2021年6月份以来最高,显示制造业生产经营活动扩张加速。

从财新中国制造业PMI分项数据来看,6月份制造业供需持续扩张,生产指数连续5个月在扩张区间内上升,消费品类增长尤为显著;新订单指数在扩张区间小幅下行,其中消费品和中间品需求强于投资品,当月新出口订单指数虽然位于临界点上方,但是增速降至近6个月新低,海外市场需求略有转弱。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财新制造业PMI延续扩张态势,反映国内需求稳步复苏,中小企业经营状况整体持续改善。生产和新订单保持扩张,反映制造业市场需求和供给动能在增强。

制造业就业稳定,6月份就业指数虽然连续第十个月位于收缩区间,但仅略低于荣枯线,消费品和中间品生产企业就业好于投资品生产企业。调查显示,用工收缩的原因包括离职和裁员,在增产需求的刺激下,当月用工扩张率几乎能抵消裁员率。

新订单不断涌入,积压工作指数连续第四个月高于荣枯线。产量增加和出境货运延误,导致库存上升,产成品库存指数结束5月份的收缩态势,重回扩张区间。6月份采购量指数在扩张区间小幅下行,为近三年来次高,但由于生产加速,原材料库存指数同样在扩张区间小幅下行。

钢材、铜、铝等金属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运费增加,推动制造业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在扩张区间内升至近两年新高,6月份出厂价格指数年内首次站上荣枯线,各工业分类都普遍上调了产品售价。

周茂华表示,综合来看,我国经济活动恢复常态,宏观政策效果持续释放,企业能够积极应对困难与市场需求变化,同时我国外贸保持韧性。从趋势看,制造业有望延续改善态势,随着国内市场需求持续修复,有望带动制造业量价齐升,企业盈利状况持续改善。

财新智库高级经济学家王喆表示,6月份制造业景气度依然维持向好,供给、内需、出口保持扩张,采购量和库存上升,价格水平小幅上涨,就业收缩幅度有所改善。展望未来,政策对经济的支持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强,前期“三大工程”、房地产调控措施优化调整、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还需进一步落地显效。此外,财税改革等相关政策的推进应格外注重培育市场经营主体乐观预期。

标普维持中国主权信用A+评级展望稳定不变 财政部回应

6月27日,标普国际信用评级公司发布报告,维持中国主权信用“A+”评级、展望“稳定”不变,与穆迪、惠誉的判断不同。

对此,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前期穆迪、惠誉下调我主权信用评级展望的情况下,标普作出维持稳定的决定,是对中国宏观经济增长韧性和发展前景的认可,也体现了标普评级团队的独立性和专业性。此前,标普评级团队来华复评,与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及智库、市场机构开展了深入细致的沟通,还到有关地方进行了调研座谈,对客观判断中国主权信用状况提供了支撑。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正如标普所言,虽然中国经济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但随着宏观政策落地见效,未来仍将保持稳定增长。中国具有市场规模大、内生活力强、发展基础厚实、新动能加快发展、各种要素资源保障良好等多重优势,加上中国政府不断优化宏观调控政策,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将进一步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近期,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相继上调了中国经济增速预期,很好地印证了上述观点。

“我们希望国际评级机构多到中国走一走、看一看,更加深入地认识和理解中国,更加全面、辩证、发展地看待中国经济发展潜力和主权信用水平。”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说。

北京优化房地产政策:首付比例最低20% 贷款利率降至3.5%

6月26日,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联合印发《关于优化本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通知》(下称《通知》),调整住房商贷最低首付比例和利率下限,首套房最低首付比例从30%调整至20%,5年期以上首套房贷利率下限调整为3.5%;调整住房公积金房贷最低首付比例;支持多子女家庭改善性住房需求;提高购买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或者超低能耗建筑的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最高至160万元等政策措施。对此,多位市场人士表示,北京出台的楼市新政符合市场预期,并将对市场产生提振作用。

有降有升,兼顾多方

《通知》在优化住房信贷政策方面明确,购买首套住房,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不低于20%,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调整为不低于相应期限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减45个基点,即调整后,5年期以上房贷利率下限目前为3.5%。

购买第二套住房的最低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下限则分为两种情况:如果所购房屋位于五环以内,最低首付比例调整为不低于35%,贷款利率下限调整为不低于相应期限LPR减5个基点,即调整后,5年期以上房贷利率下限目前为3.9%;如果所购房屋位于五环以外,最低首付比例调整为不低于30%,贷款利率下限调整为不低于相应期限LPR减25个基点,即调整后,5年期以上房贷利率下限目前为3.7%。

在优化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政策方面,主要是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不过,上浮贷款额度的支持政策是针对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或超低能耗建筑的,最高贷款额度为160万元。

《通知》还提到了支持多子女家庭合理住房需求的举措,对于北京市户籍二孩及以上的多子女家庭,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在个人住房贷款中认定为首套房。另外,《通知》对住房“以旧换新”作出了初步安排,对居民家庭出售旧房购买新房的,房地产经纪机构优先推动旧房交易,旧房成功出售后,相关订金转为购买新房的首付款;如在一定时期内未能成功出售的,开发企业则无条件退还订金。

政策落地,回升可期

“本次北京落地执行降低首付比例、降低房贷利率、给予多孩家庭更多政策支持、支持住房‘以旧换新’等多个举措,预计将明显缓和购房者观望情绪,促进购房需求释放。”中指研究院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北京本次楼市优化政策进一步释放了积极信号,有助于整体市场预期修复。

“短期来看,北京房地产市场活跃度有望提升,新房、二手房链条有望加速轮转,二手房成交量保持活跃也将为新房释放更多改善需求。”陈文静判断。

记者注意到,自从去年12月以来,北京先后出台了“认房不认贷”、降低首付比例、取消离婚家庭三年内不得购房限制、2套房京籍家庭可在五环外新购1套房等优化措施,持续满足刚需和改善型家庭的合理住房需求。

从市场反馈看,政策效果初步显现,部分购房家庭的住房需求已逐步释放,北京楼市逐步企稳。以5月为例,官方数据显示,全月二手住宅网签量为13383套,环比增长0.2%,同比增长3.1%;新建商品住宅成交5224套,虽然环比仍有所下降,但同比升幅较4月扩大4.62%。

北京链家研究院院长高原对记者表示,本次北京楼市政策调整与此前的几次调整相比,具有力度大、影响范围广的特点,体现出北京不断优化房地产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决心。

“从近期市场动态以及上海等城市的新政后市场表现看,本轮政策调整对市场预期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也能有效缓解购房者观望情绪。”高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