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最具价值的商业资讯

1-2月全球新能源车卖了190万台,中国占比超六成

虽然,今年前两个月的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车在全球占比出现了轻微下降,但依然保持占据六成。同时,世界各地区的新能源车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在业内人士看来,企业要改变以往汽车出口打“游击战”的情况,特别是在欧洲市场建立起良好口碑和信誉。

中国新能源车已连续两年全球占比超六成

最近,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发文称,1-2月全球汽车销量达到1265万台,新能源汽车达到190万台。其中,纯电动车占比9.8%、插电混动5.2%、混合动力6.4%,油电混动占比提升。1-2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占比全球新能源62%。

崔东树认为,1-2月中国新能源车在东南亚市场表现很好,这也是由于中国产业链强大,形成国内市场和出口双增长的态势。事实上,2022年中国新能源车世界新能源份额就已经超过60%,2023年占比更达到了64%,中国在世界插电混动市场更是呈现超强表现,2024年1-2月达到70%的超高水平。

2023年,世界汽车销量累计8901万台,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1429万台,燃油车销量总比占比相对下降。2024年1-2月,全球汽车销量达到1265万台,新能源汽车达到190万台。其中纯电动车的占比达到9.8%,而插电混动达到5.2%。混合动力占到6.4%,油电混动的占比提升。全球新能源车结构以狭义乘车为主,2024年1-2月占比达到97%的比例,而新能源商务车占比3.1%。在新能源乘用车中,SUV占55%,是目前全球新能源的主力,轿车占36%,MPV占比还是比较低。

比亚迪插混全球份额仍居领军地位

“从车企的插电混动份额来看,比亚迪表现最为突出。”崔东树指出,该品牌从2020年占世界插电混动份额下降到6%的低位,到2021年上升到16%的水平,2023年更是飙升至36%。2024年初,比亚迪插混份额稍有下降,但仍体现出在该领域的领军地位。相比之下,德国大众的插电混动份额,从2020年的20%到2024年下降至5%。

受到高基数和各国补贴政策退出的影响, 2024年欧美新能源乘用车开局偏弱后,各自开始逐步走强。由于春节因素,2月的中国新能源高基数低增长,欧洲和北美的2024年1-2月增长都在20%左右,在欧洲政策补贴退出的背景下,增速波动不大。

世界新能源车渗透率总体呈现快速提升趋势。2022年达到13%的水平,2023年进一步增加至16%。不过,2024年略有下降,仅为15%。2024年渗透率中,中国新能源渗透率达到29%。国际方面,德国达到16%,挪威高达65%,而美国是10%,日本仅为3%。可见,世界新能源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

出口切莫再打“游击战”

此前,崔东树称,目前我国新能源自主品牌出口的主要问题,是出口的市场波动比较大,尤其对欧洲市场面临的陆运较难。未来中国自主品牌参与国际竞争,需要在技术方面做到有效的提升,确保自己的产品技术和标准达到欧洲的标准,尤其在测试、环保等各方面来说都要按照欧洲的标准去做,新能源车产品要按照欧洲人的当地需求去做,进行针对性的改进。新能源车产品方面要做本土化适应改进的大量工作,才能获得较好的满意度。

与此同时,我国在销售维护方面,也要继续努力,在海外建立良好的使用环境。不管是充电设施还是售后维护等,都应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确保用车满意度提升,防止出现前期出口发展中国家的服务“烂尾”现象。前期出口那种承包式的维修比较差,口碑相对比较差。要改变汽车出口打“游击战”的被动情况,目前中国新能源车出口要建立好欧洲市场的口碑和信誉。

4月份首日央行公开市场净回笼480亿 短期降息降准概率不大

4月1日,央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2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以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操作利率维持1.8%不变。鉴于当日有500亿元逆回购到期,故央行公开市场实现净回笼480亿元。回看上周(3月25日至3月29日,下同),央行累计开展逆回购8500亿元,对冲到期量后实现净投放8280亿元,以维护季末流动性平稳。

市场资金利率也有所回落。据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数据梳理,上周DR007(银行间市场存款类机构7天期回购加权平均利率)均值为1.98%。其中,3月27日报2.0147%,3月29日报2.0124%,分别为月内最高及次高水平。截至4月1日16时30分,DR007报1.8734%。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4月份是财政支出“小月”,但经历一季度特别国债资金下拨地方、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相对放缓之后,4月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将会放量,净融资有望显著增加。另外,在“信贷平衡投放”要求下,4月份信贷投放规模有望实现同比多增。这些因素都可能对资金面造成一定影响,预计4月份市场流动性仍将处于偏紧状态,DR007均值会继续运行在短期政策利率上方。

可以预见的是,央行将继续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方式维护流动性合理充裕。值得关注的是,央行副行长宣昌能3月21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货币政策有充足的政策空间和丰富的工具储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仍有下降空间。”

那么,短期内是否会迎来降准或降息?“今年前两个月宏观数据超出市场预期,3月份官方制造业PMI指数大幅反弹,这意味着一季度GDP增速有望达到5.0%左右,高于预期。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大幅下调和全面降准也在2月份落地,因此,短期内降息降准的概率都不大。”王青说。

不过,王青认为,接下来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稳增长措施将扎实推进,房地产支持政策仍需进一步加码,不排除年中实施降息降准的可能。

3月制造业PMI超预期回升 中国经济开门红可期


随着企业在春节过后加快复工复产,市场活跃度提升,3月份制造业PMI超预期回升。

国家统计局3月3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8%,较上月上升1.7个百分点,时隔5个月后重返50%以上的景气区间。

3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0%,比上月上升1.6个百分点,创出自去年7月以来的新高。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2.7%,比上月上升1.8个百分点,表明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扩张加快。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特约分析师张立群认为, 3月份PMI指数大幅回升,且重回荣枯线之上,既有季节性因素影响,也表明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进一步明确。当前经济全面回升正处于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必须鼓足干劲、攻坚克难,全力抓好各项政策任务落实,持续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基础。

制造业景气面明显扩大

3月份制造业PMI在连续5个月运行在50%以下后重回扩张区间,反映出经济运行边际改善,回升明显。在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15个位于扩张区间,比上月增加10个,制造业景气面明显扩大。

关于制造业PMI回升的原因,中国物流信息中心专家文韬分析,一是宏观政策逐步落实到位,政策效果不断显现;二是企业信心进一步上升,经济内生动力继续增强;三是我国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稳外贸政策效果进一步显现,同时全球经济尤其是亚太地区经济回升力度加大,有利于我国商品出口进一步活跃;四是3月份指数回升具有季节性特征,每年春节过后制造业都有所回升。

制造业PMI中的分项指数变化显示,市场供需协同增长,四大行业联动回升,大中小企业均有改善,宏观经济整体回升向好。

3月份制造业PMI中的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5.6%,比上月上升1.4个百分点,升至较高景气区间,表明企业对近期市场发展信心增强。从行业看,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及酒饮料精制茶、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电气机械器材等行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均位于60.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

从需求端来看,3月份新订单指数为53%,较上月上升4个百分点,升幅较为明显;新出口订单指数为51.3%,较上月上升5个百分点,在连续11个月运行在50%以下后回到扩张区间。随着稳经济扩内需稳外贸政策稳定发力,经济内生动力不断释放,同时外部需求也有所改善,市场需求较好增长。

从生产端来看,3月份生产指数为52.2%,较上月上升2.4个百分点,从业人员指数为48.1%,较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春节假期影响消退,天气逐步回暖,各地企业和工地全面开工复工,需求增长带动企业生产意愿上升,春节过后各地员工返岗上岗也对生产有较好保障,企业生产活动扩张。

受供需回暖影响,3月制造业就业边际改善,从业人员指数录得48.1,高于前值0.6个百分点,结束了近三个月的回落趋势,但依然位于收缩区间。

价格方面,制造业成本提高但销售价格低迷,企业盈利压力加大。3月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上升0.4个百分点至50.5;出厂价格指数下降0.7个百分点至47.4,持续回落至收缩区间。

张立群表示,需注意出厂价格指数的回落,联系到反映需求不足企业占比仍然超过60%,可以认为需求不足的问题仍然突出,宏观经济总量供大于求的矛盾尚未解决。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也提到,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生产经营中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比如反映行业竞争加剧、市场需求不足的企业比重仍然较高。当前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措施还需进一步细化落实,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51.1%、50.6%和50.3%,比上月上升0.7、1.5和3.9个百分点,均高于临界点。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目前小型企业PMI回升至50.3%,也是在连续11个月运行在50%以下后回到扩张区间,说明微观主体活力较好释放。长远看,国内制造业需求仍有修复空间,尤其是商品消费需求仍低于常年水平。随着后续制造业减负、金融支持等政策效果持续显现,制造业经营与库存状况还将持续改善。

新动能相关服务业保持活跃

非制造业的景气度也大幅回升。由于非制造业没有综合指数,通常以商务活动指数来反映非制造业经济的总体变化。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较上月上升1.6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上升,且升幅较上月继续扩大,创出自去年7月以来的新高,显示非制造业经营活动在前几个月蓄势盘整基础上加快增长。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认为,总体来看,非制造业经营活动持续回稳向好,建筑、生产性服务、新动能和社会融资相关行业均有较好表现。经济活动的持续上升给企业信心带来积极影响,业务活动预期指数升至58%以上,建筑业和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较上月均有上升。

结合细分数据变化来看,经济相关活动加速启动,新动能相关服务业保持活跃,融资环境继续趋好,企业信心也有所增强。

随着政策对新经济、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大力扶持,以创新驱动为引领的新动能继续保持强劲发展态势,在服务业中也有所体现。以电信运营和互联网及软件技术服务业为代表的信息服务业持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近几年,两个行业的商务活动指数均值持续高于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均值。3月份,两个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连续2个月环比上升,且升幅较上月有所扩大,指数水平均在58%以上。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专家武威表示,但也要看到,相对于经营活动,需求侧回升力度仍有待加强。3月份,非制造业新订单指数较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但仍在47.4%,建筑业和服务业的新订单指数均在50%以下,企业调查显示,反映市场需求不足的企业比重结束连续2个月下降走势,升至59.8%。春节过后,零售、住宿餐饮以及旅游相关行业需求淡季回调对非制造业市场需求产生了短期影响。

一季度开门红可期

今年一季度收官。国家统计局将于4月16日发布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从目前发布的前两月工业、消费、投资、进出口指标以及PMI等先行指标来看,中国经济有望实现平稳开局。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从2024年经济运行情况看,随着宏观政策持续发力显效,中国经济开局良好,生产稳中有升,需求持续恢复,先行指标继续向好,中国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有底气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原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日前表示,今年经济开局良好,从1、2月的情况来看,一季度很有可能迎来开门红,这对于全年经济发展信心的引导至关重要。预计今年的增长将更加稳定,名义增长和实际增长之间的差距有望缩小。

国家信息中心日前发布的《前稳后高 持续向好——2024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展望》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经济运行将呈现“前稳后高、持续向好”走势,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更加巩固,预计今年GDP将增长5%左右。上述报告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国内宏观政策加力增效、新动能加速培育、改革红利加快释放、开放红利加速显效、产出缺口加快回补,五大因素支撑我国经济稳定增长。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后期伴随稳增长政策发力显效,加之居民消费持续修复,二季度后GDP增速有望稳定运行在合理区间。此外,今年全球贸易环境将会回暖,外需对国内经济增长有望形成小幅正向拉动,这已在年初出口数据中有所体现。

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9140.6亿 同比增长10.2%

华夏商业资讯网讯 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9140.6亿元,同比增长10.2%。

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434.9亿元,同比增长0.5%;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898.5亿元,增长5.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169.2亿元,增长31.2%;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465.4亿元,增长12.7%。

1—2月份,采矿业实现利润总额1881.0亿元,同比下降21.1%;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6134.5亿元,增长17.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总额1125.1亿元,增长63.1%。

1—2月份,主要行业利润情况如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利润增长2.1倍,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9.4%,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65.5%,纺织业增长51.1%,汽车制造业增长50.1%,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0.7%,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1.8%,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0.3%,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下降36.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32.1%,专用设备制造业下降17.0%,农副食品加工业下降7.3%,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下降2.0%,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亏损均增加。

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9.44万亿元,同比增长4.5%;发生营业成本16.52万亿元,增长4.6%;营业收入利润率为4.70%,同比提高0.24个百分点。

2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计167.83万亿元,同比增长6.5%;负债合计95.75万亿元,增长6.2%;所有者权益合计72.08万亿元,增长6.9%;资产负债率为57.1%,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

2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22.99万亿元,同比增长8.6%;产成品存货6.09万亿元,增长2.4%。

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4.97元,同比增加0.11元;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为8.62元,同比减少0.01元。

2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资产实现的营业收入为69.5元,同比减少1.3元;人均营业收入为163.9万元,同比增加10.4万元;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为22.1天,同比减少0.5天;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为71.0天,同比增加2.7天。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美国商界来了很多人

3月24日至25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在北京举行。“这是全球商界领袖与中国政策制定者共聚一堂的年度盛会。”《华尔街日报》报道称,在今年的论坛上,美国将成为最大的全球商业代表团——预计出席会议的逾85位高管中有34位来自美国跨国公司。“尽管美国政客寻求对抗并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美国商界希望与中国保持良好、开放的关系,美国民众也是如此。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出现在这里。”论坛嘉宾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24日这样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是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的国家级论坛,常被认为着眼于释放中国对外开放信号。今年的论坛有多场专题研讨会,重点聚焦全球气候治理、人工智能,以及大健康产业。据了解,有来自国际组织、世界500强企业、全球工商界的110多位嘉宾前来参加今年的论坛,其中包括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辉瑞公司董事长与首席执行官艾伯乐、黑石集团董事长与首席执行官苏世民等。

国务院总理李强24日出席了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他表示,本次年会以“持续发展的中国”为主题,既是对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客观描述,也充分体现了各界对中国经济行稳致远、高质量发展的关注和期许。今天的中国经济已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我们将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依法保护各类企业合法权益,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不断以更高水平的开放链接世界。

“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必将为世界带来更多合作共赢的机遇,我们愿同世界分享中国持续发展的大机遇,与各方携手创造共同发展的美好未来。”李强表示。

萨克斯在论坛上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李总理的讲话非常务实、清晰、直接,显示出中国经济发展得很好。萨克斯说,“中国经济将继续表现良好,并对全世界开放商业。我认为这个信息是正确且非常清晰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美国有更多高管出席了这一活动,这表明双边紧张局势在去年因一起间谍气球事件陷入新低后略有缓解。”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华尔街日报》也提到,去年3月,只有23位来自美国公司的商界领袖出席论坛。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会长欧伦斯24日在论坛场边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注意到今年前来参会的美国跨国企业CEO的数量比去年大幅增加,这创造了“一个更加良好的氛围”。他认为,这一显著增长主要是因为新冠疫情的结束,以及更多美国企业家希望了解中国经济政策的走向。

这位美国商界领袖认为,在过去几个月里,中美关系显现出逐渐改善的趋势。“我们看到了两国军队间联系的恢复,看到了美国得到中国在芬太尼问题上的帮助,看到了美国国务院与中国外交部、两国商务部之间对话的增加。中美关系已经从谷底反弹了一些。”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显然,我认为,我们还有很大空间可以进一步改善。”

有西方媒体认为,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的举行正值中国经济增速放缓、面对外资撤离压力之时。但《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在论坛上,多名国际组织负责人和商界代表表达了对中国经济的乐观态度。

“我们看到2023年中国经济在疫情之后强劲反弹,增长率超过5%,从中期来看,中国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者,虽然生产率的低增长和人口老龄化将抑制经济增长,但同时我们也存在机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奥尔基耶娃在发言中表示,“根据我们的分析,通过全面的有利于市场的一揽子改革,中国的增长速度将大大高于维持现状的情况。”

亚洲开发银行行长浅川雅嗣在论坛发言中表示,非常高兴地看到中国经济持续复苏,中国扎实增长也是亚太地区增长的主要贡献者,占到本地区增长的一半以上。“我们觉得中国在2024年将有一个非常稳定的增长轨迹。”他表示,对中国来说,强劲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支持是必要的,包括解决房地产市场的挑战,采取步骤缓解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此外,有三个关键领域对于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一是构建韧性,二是对国内资源的动员,三是为老龄化人口提供支持。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高级顾问、中国商务和经济董事、项目主任甘思德在论坛上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方领导人的讲话传递出中国目前的经济政策,也提到面临的挑战,并且给公众注入解决问题的信心。甘思德认为,考虑到中国仍然是世界制造中心,也是全球创新生态的一环,所以才会有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高管来参加论坛,了解中国的政策,并且尝试找到应对挑战的方法。

财政部:我国政府负债水平适度 确保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

财政部副部长廖岷3月21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总体来看,我国政府负债水平是适度的,既符合推动经济稳中向好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有利于实现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

确保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

今年财政政策适度加力,赤字率按3%安排,赤字规模是4.06万亿元,比去年初预算增加1800亿元,通过统筹各类财政资源,安排财政支出达到了28.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1万亿元,保持了较高的支出强度。

“考虑到去年四季度增发的1万亿元国债大多在今年使用,实际支出效果将更多体现在今年。”廖岷表示,今年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000亿元,还有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再加上实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这些将为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针对财政可持续性问题,廖岷回应称,财政部门始终坚持统筹稳增长和防风险,统筹需要与可能,科学合理安排赤字水平、政府债务水平,确保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2024年赤字率按3%安排,是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确定的。

“总体来看,我国政府负债水平是适度的,既符合推动经济稳中向好的客观需要,也有利于实现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廖岷说。

各项政策组合效应将进一步放大

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前2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46万亿元,同比下降2.3%,按照可比口径实际增长2.5%左右。

“财政收入延续恢复性增长态势,开局平稳。”廖岷介绍,收入同比下降主要受到两项特殊因素的扰动:一方面,基数被抬高;另一方面,去年年中出台的减税政策对今年的减收产生影响。

廖岷称,扣除上述特殊因素影响,前2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可比口径下增幅2.5%左右,实现了恢复性增长,这与宏观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基本保持一致。

财政支出靠前发力,进度加快。数据显示,前2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6.7%,完成了全年预算的15.3%,支出进度为近5年同期最快。廖岷说,财政支出既有总量效应,更有结构效应,这对于推动宏观经济的复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带动社会资本投资都将产生积极作用。

“展望全年,相信随着各项政策组合效应进一步放大,不但会巩固和增强当期的宏观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也会对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技术进步、发展新质生产力带来积极作用。”廖岷表示。

在制定财税政策时更加注重促进就业

财政部今年将继续立足财政职能,推动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的就业扶持。

廖岷表示,将坚持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在制定财税政策时更加注重促进就业。2024年,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补助资金预算667亿元,支持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

为了支持经营主体稳定就业岗位,财政部门将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政策,着力降低经营主体成本负担。继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按比例返还上一年度实际缴纳的失业保险费,支持企业稳定岗位、吸纳就业。

“对符合条件的重点群体和吸纳其就业的小微企业申请的创业担保贷款,财政部门给予贷款贴息,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倾斜。”廖岷称。

释放消费新潜力 以旧换新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开展汽车、家电产品以旧换新,推动家装消费品换新;实施回收循环利用行动,完善废旧产品设备回收网络;实施标准提升行动,聚焦大宗消费品,加快标准升级……国务院近日印发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对消费品以旧换新的部署涉及生产、销售以及回收利用等多个环节。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鼓励和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提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

近期,各地也在积极开启“焕新季”活动。其中,重庆近日启动2024“爱尚重庆”绿色智能家电进乡镇、进街道、进社区以旧换新惠民促销活动。杭州宣布3月至4月期间开展家电焕新季,充分联动平台、家电企业和直播电商等推出家电以旧换新惠民让利活动。深圳罗湖区推出2024年春季购车福利,除了购车优惠,符合条件的以旧换新还能叠加享受1000元补贴。

“实施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和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持续推动经济结构优化、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业内专家表示。

《行动方案》提到,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回收循环利用、标准提升四大行动,大力促进先进设备生产应用,推动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升,推动高质量耐用消费品更多进入居民生活,畅通资源循环利用链条,大幅提高国民经济循环质量和水平。

“以旧换新”其实由来已久。业内专家介绍,本轮“以旧换新”行动除了传统的家电、汽车等消费品,还将重点行业设备、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交通运输设备、老旧农业机械、教育医疗设备等纳入更新改造的范围,将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激活消费市场潜力。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大规模设备更新市场需求巨大。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工业、农业等重点领域设备投资规模约4.9万亿元,随着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设备更新需求会不断扩大,将是一个年规模5万亿元以上的巨大市场。

大规模设备更新为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机遇。“新一轮大规模的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有利于新兴产业更好发展,对于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意义重大,更有助于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融资室副主任李泽正说。

商务部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汽车保有量是3.4亿辆,冰箱、洗衣机等主要品类的家电保有量超过30亿台,更新换代的需求和潜力很大。

“当前,汽车、家电等大宗耐用消费品正处于绿色转型的关键阶段。重点鼓励这些商品大规模以旧换新,不仅能够推动高质量耐用消费品更快进入居民生活,让更多居民体验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获得感,而且能够为供给端持续加快绿色转型提供驱动力,巩固我国在相关领域的技术领先优势。”业内专家介绍。

在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研究员关利欣看来,随着汽车、家电、家具等耐用消费品更新需求进入集中释放期,以旧换新能够撬动消费者将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从而扩大消费规模;同时,以绿色、智能等“新”产品替换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等“旧”产品,有利于推动消费高质量发展。

《行动方案》提出,要落实全面节约战略,抓紧建立健全回收利用体系,促进废旧装备再制造,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此前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指出,推动大规模回收循环利用,加强“换新+回收”物流体系和新模式发展。

今年2月份印发的《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和准入水平(2024年版)》,将用能产品设备能效水平划分为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准入水平三档。指导各地区和相关企业实施产品设备更新改造,鼓励更新改造后达到能效节能水平,并力争达到能效先进水平。

“废旧设备和消费品的回收循环利用,将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提高资源的再利用率,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刘锐说。

我国工业绿色发展步伐加快 助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绿色工厂、节能设备、绿色产品评价标准……当前,我国工业绿色发展的步伐正在加快,工业领域设备也不断向更加高端、智能、绿色、安全的方向发展。

国务院印发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3月13日对外发布,提出到2027年,工业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重点行业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节能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5%。

“随着新型工业化深入推进,工业领域对先进设备的需求将持续增长,是大规模设备更新的重点领域。”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余晓晖介绍,我国是工业大国,2023年全部工业增加值39.9万亿元,占GDP31.7%,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超过30%,连续14年位列全球第一,工业领域设备规模大、更新潜力足。

余晓晖认为,推动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拉动有效投资、提升发展质效,是促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据余晓晖介绍,目前,石化化工、钢铁等行业正积极推进绿色生产设备应用,2023年,78家钢铁企业3.9亿吨粗钢产能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乙烯等行业达到能效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已经超过30%。

《行动方案》中明确,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以节能降碳、超低排放、安全生产、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为重要方向,聚焦钢铁、有色、石化等重点行业,大力推动生产设备、用能设备、发输配电设备等更新和技术改造。

“工业领域设备更新的主体是企业,缺意愿、缺资金、缺政策等原因制约了企业开展设备更新。”余晓晖表示,《行动方案》对解决企业设备更新的难点堵点作出了一系列政策安排,为加快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形成规模效应提供了保障,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加大财税支持力度。《行动方案》提出要把符合条件的设备更新项目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资金支持范围,把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纳入优惠范围。这将进一步扩大政策惠及面,降低企业投资成本,提升企业设备更新的热情和意愿。

二是强化金融政策供给。《行动方案》提出运用再贷款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支持。这将在前期政策基础上,进一步推动金融向实体经济让利,促进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投资,以设备升级带动行业转型升级。

三是加强要素保障。《行动方案》提出将技术改造项目涉及用地、用能等纳入优先保障范围,能够有效保障重大项目建设。此外,对于不新增土地、以设备更新为主的技术改造项目,《行动方案》明确要求简化前期审批手续,这将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加快技改项目落地见效。

四是强化创新支撑。《行动方案》强调要聚焦长期困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产业基础、重大技术装备“卡脖子”难题,积极开展重大技术装备科技攻关,这将加快提升国内设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创新成果应用,支撑传统产业等应用新技术、新装备实现转型升级。

余晓晖还表示,《行动方案》为我国未来几年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投资明确了目标,将有效释放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潜力、增加先进产能、提高生产效率。(实习生张艺弛对本文亦有贡献)

恒大地产被罚41.75亿,许家印拟被终身证券市场禁入


经证监会查明,恒大地产、许家印等人涉嫌违法的事实主要有三项:一是恒大地产披露的2019年、2020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二是恒大地产公开发行公司债涉嫌欺诈发行。三是恒大地产未按规定及时披露相关信息。

财联社3月18日讯,今日晚间,恒大地产发布了关于收到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的公告。《事先告知书》的主要内容提到,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涉嫌债券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案已由证监会调查完毕,证监会依法拟对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许家印、夏海钧、潘大荣、潘翰翎、柯鹏、甄立涛、钱程作出行政处罚以及采取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事先告知书》提到,经证监会查明,恒大地产、许家印等人涉嫌违法的事实主要有三项:

一是恒大地产披露的2019年、2020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

恒大地产通过提前确认收入方式财务造假,导致2019年恒大地产虚增收入2139.89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50.14%,对应虚增成本1732.67亿元,虚增利润407.22亿元,占当期利润总额的63.31%;2020年恒大地产虚增收入3501.57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78.54%,对应虚增成本2988.68亿元,虚增利润512.89亿元,占当期利润总额的86.88%。

二是恒大地产公开发行公司债涉嫌欺诈发行。

恒大地产2020年5月26日发行20恒大02债券,发行规模40亿元;2020年6月5日发行20恒大03债券,发行规模25亿元;2020年9月23日发行20恒大04债券,发行规模40亿元;2020年10月19日发行20恒大05债券,发行规模21亿元;2021年4月27日发行21恒大01债券,发行规模82亿元。

恒大地产在发行上述债券过程中公告的发行文件中分别引用了存在虚假记载的2019年、2020年年度报告的相关数据,涉嫌欺诈发行。

三是恒大地产未按规定及时披露相关信息。

1、恒大地产未按期披露2021年年度报告、2022年中期报告及2022年年度报告。2023年8月10日,恒大地产公开披露2021年年度报告、2022年中期报告、2022年年度报告,上述定期报告的披露日均超过规定报送并公告日。恒大地产未依法按时披露定期报告。

2、未按规定披露重大诉讼仲裁的情况。截至2023年8月31日,恒大地产自2020年1月1日以来,共有1,533笔重大诉讼仲裁事项(涉案金额5,000万以上)未按规定及时予以披露,涉及金额4,312.59亿元。

3、未按规定披露未能清偿到期债务的情况。截至2023年8月31日,恒大地产自2021年1月1日以来,共有2,983笔未能清偿到期债务未按规定及时予以披露,涉及金额2,785.31亿元。

根据《事先告知书》提及,恒大地产披露的2019年、2020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的行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七十八条“信息披露义务人披露的信息,应当真实、准确、完整,简明清晰,通俗易懂,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的规定,构成《证券法》第一百九十七条第二款所述行为。

针对恒大地产2019年度报告、2020年度报告虚假记载的违法行为,证监会指出,恒大地产时任董事长许家印全面管理恒大地产各项业务,授意其他人员虚增恒大地产年报业绩,手段特别恶劣,情节特别严重,是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同时作为实际控制人组织、指使实施上述违法行为。中国恒大(0.163, 0.00, 0.00%)集团时任董事局副主席兼总裁夏海钧,实际统筹管理恒大地产日常经营事务,组织安排编制虚假财务报告,手段特别恶劣,情节特别严重,是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

《事先告知书》提到,恒大地产公开发行公司债券涉嫌欺诈发行的行为,违反《证券法》第十九条“发行人报送的证券发行申请文件,应当充分披露投资者作出价值判断和投资决策所必需的信息,内容应当真实、准确、完整”的规定,构成《证券法》第一百八十一条第一款所述的行为。

恒大地产时任董事长许家印全面管理恒大地产各项业务,授意其他人员虚增恒大地产业绩,手段特别恶劣,情节特别严重,是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同时作为实际控制人组织、指使实施上述违法行为;恒大集团时任董事局副主席兼总裁夏海钧,实际统筹管理恒大地产日常经营事务,组织安排编制虚假财务报告,是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

《事先告知书》还提到,恒大地产未按期披露2021年年度报告、2022年中期报告、2022年年度报告的行为,违反《证券法》第七十九条的规定,恒大地产未按规定披露重大诉讼仲裁、未按规定披露未能清偿到期债务的行为,违反《证券法》七十八条第一款以及第八十一条的规定,均构成《证券法》第一百九十七条第一款所述“信息披露义务人未按照本法规定报送有关报告或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的”的行为。恒大地产时任董事长许家印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恒大地产时任副总裁钱程是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根据当事人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与社会危害程度,并充分考虑钱程积极配合调查、纠正违法行为的表现,证监会决定:

一、针对恒大地产披露2019年、2020年年报存在虚假记载的违法行为,依据《证券法》第一百九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

1.责令恒大地产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1,000万元的罚款;

2.对许家印给予警告,并处以500万元的罚款;作为实际控制人组织、指使上述行为,处以1,000万元的罚款;

3.对夏海钧给予警告,并处以500万元的罚款;

4.对潘大荣、潘翰翎给予警告,并分别处以300万元的罚款;

5.对柯鹏给予警告,并处以100万元的罚款;

6.对钱程给予警告。

二、针对恒大地产公开发行公司债券涉嫌欺诈发行的行为,依据《证券法》第一百八十一条的规定:

1.对恒大地产处以非法所募资金金额百分之二十的罚款,即处以41.60亿元的罚款;

2.对许家印处以1,000万元的罚款;作为实际控制人组织、指使上述行为,处以2,000万元的罚款;

3.对夏海钧处以1,000万元的罚款;

4.对潘大荣、潘翰翎处分别以600万元的罚款;

5.对柯鹏、甄立涛处以分别200万元的罚款;

6.对钱程处以20万元的罚款。

三、针对恒大地产未按照规定报送有关报告或者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的行为,依据《证券法》第一百九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

1.责令恒大地产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500万元的罚款;

2.对许家印给予警告,并处以200万元的罚款;

3.对钱程给予警告。

综合上述三项:

1.责令恒大地产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417,500万元的罚款;

2.对许家印给予警告,并处以4,700万元的罚款;

3.对夏海钧给予警告,并处以1,500万元的罚款;

4.对潘大荣、潘翰翎给予警告,并分别处以900万元的罚款;

5.对柯鹏给予警告,并处以300万元的罚款;

6.对甄立涛处以200万元的罚款;

7.对钱程给予警告,并处以20万元的罚款。

证监会还认为,许家印决策并组织实施财务造假,手段特别恶劣,情节特别严重,夏海钧组织安排编制虚假财务报告,手段特别恶劣,情节特别严重,根据《证券法》第二百二十一条和2015年《证券市场禁入规定》(证监会令第115号)第三条第一项、第五条第三款的规定,证监会拟决定对许家印、夏海钧采取终身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证监会两强两严新政集中出炉 下一步有哪些新动作

证监会进一步加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加强上市公司监管、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和加强证监会系统自身建设等四方面工作,突出“强本强基”和“严监严管”。

具体而言,3月15日,证监会制定并集中发布了《关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试行)》《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监管的意见(试行)》《关于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意见(试行)》和《关于落实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标准全面加强证监会系统自身建设的意见》等四项政策文件。

同日,证监会还配套发布实施了《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辅导监管规定》。

新政策密集部署后,下一步证监会将有何动作呢?

加强投行业务监管

本次集中出炉的多项政策,均聚焦了发行上市的“入口端”,特别是强化保荐机构监管和提升执业质量方面。

市场人士表示,对投资银行“看门人”责任的进一步压实,要求券商执业理念不再是单纯的拼数量、拼规模、注重短期排名,而是追求形成专业为本、信誉为重、责任至上、质量致胜的执业生态。

据悉,下一步监管部门将从五方面进一步贯彻落实相关意见,加强投行业务监管。

一是继续开展覆盖面更广、力度更大的专项检查,预计未来一两年内实现对所有公司现场检查的全覆盖,并通过严问责推动问题券商整改。对检查发现问题的公司依法从严采取监管措施,坚持机构和人员“双罚”,依法用好“资格罚”、“顶格罚”,直至暂停其保荐业务资格。

二是对业绩变脸、一查就撤等市场关注的问题将从严追责。此次证监会配套发布实施的《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辅导监管规定》,进一步明确“撤了也要查”,并对辅导工作进行规范。

市场人士表示,近期深交所对撤回项目芯天下、华智融进行了事后追责,强调保荐机构应当扎实做好尽职调查工作、审慎申报,坚决摒弃“闯关”心态。下一步,监管部门将持续开展“高撤否”、“业绩变脸”等专项核查,核查结果将在证券公司分类评价和投行质量评价中充分体现,督促保荐机构及时纠正不当执业行为。

三是证监会将同派出机构、交易所和行业协会加强投行业务信息共享、监管联动和执法协同,进一步提升监管执法效能,落实对违法违规问题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

四是证监会还将继续完善《证券公司投行业务质量评价办法》,进一步发挥证券公司分类评价和投行业务质量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完善保荐代表人负面评价公示机制,让声誉约束硬起来,让外部监督强起来。

五是针对《意见》提出的加强投行机构及从业人员廉洁从业监管的要求,证监会将建立健全对行业机构和从业人员行贿行为的综合惩戒机制,重点打击不当入股、利益输送等突出问题,让围猎腐蚀监管干部的“害群之马”人人喊打、处处受限,营造风清气正的行业生态。

提升上市公司投资价值

除了把好“入口端”,据悉,接下来证监会将多措并举进一步提升上市公司投资价值。

具体而言,在减持方面,证监会将在现行减持规定的基础上出台部门规章,提升规定的法律位阶,增强制度稳定性和权威性。

在具体规定方面,对于大股东、实际控制人,继续从严要求减持限制性规定;对于各种绕道减持,坚持举一反三,全面系统规制通过离婚、转融通、融券、解散分立、解除一致行动关系、股票质押平仓等各种绕道减持的行为,确保不留死角。

“新规发布后,虽然也有离婚分割股份的案例发生,但全部按照相关要求执行,公告中离婚双方都明确将持续共同遵守减持规则有关规定,不存在离婚后各方减持节奏更快、偷偷减持的问题。”有接近监管人士表示。

另一反面,对于创投机构减持,证监会将继续坚持差异化政策安排,引导更多机构投早投小,促进早期资本形成。在监管执法方面,进一步完善机制,通过前端技术控制、加强线索发现、事后严厉惩处,全面加强对违规减持行为的监管。继续对违规主体责令购回,对拒不及时纠正或情节严重的,加大行政处罚和限制交易力度。

此外,证监会将进一步加强对分红的监管约束。对连续多年不分红或分红比例偏低的公司,在强制信息披露、限制控股股东减持等政策基础上,综合其他指标,对公司实施其他风险警示。推动绩优上市公司一年多次分红,支持上市公司结合三季报情况实施分红,并在春节前到账,增强投资者获得感。

引导行业机构不断强化与投资者利益绑定机制

3月15日发布的新政中,证监会明确要强化公募基金投研核心能力建设,完善投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摒弃明星基金经理现象,强化“平台型、团队制、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分析人士称,近年来,随着基础市场波动加大,部分行业机构投资业绩下滑、高位发行规模较大、投资者获得感欠佳等问题逐步暴露,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募基金行业的整体形象。

“监管机构高度重视上述问题,持续完善制度机制,引导行业机构不断强化与投资者利益绑定机制,实施行业成立26年以来首次系统性费率改革,着力提升投资者获得感;同时,建立实施行业机构权益类基金发行规模与投资业绩定期回溯机制,对市场高位阶段产品发行规模较大、投资业绩不佳的管理人,在评奖评价、创新业务等方面予以限制,目前已取得积极成效。”上述接近监管人士表示。

市场人士表示,对于公募基金而言,要继续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稳步提升权益类基金占比,实现“总量提升、结构优化”;与此同时,持续提升服务中长期资金的能力,加大各类中长期资金引入力度。这是功能性的重要体现,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行业的市场引领力,推动行业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服务资本市场平稳健康运行。

据悉,接下来一方面将强化公募基金行业合规风控能力建设。以行业机构风险画像和基金管理人分类评价为基础,不断优化基金管理人评价体系,突出合规风控为本的监管导向,与行政许可(金麒麟分析师)、创新业务相挂钩,真正做到“奖优限劣”,不让“老实人”吃亏。

其中,定期开展风险监测和投资运作摸排,及时压降重点机构、重点产品风险敞口,果断处置风险个案,保障行业稳健运行。实施基金专户子公司和独立基金销售机构分类监管安排,对于不具备展业能力或严重违法违规的机构,坚决推动市场出清。

另一方面,深入推进行业文化建设,持续加强从业人员管理。发布行业自律公约,修订从业人员管理规则,强化对募集期、封闭期、管理产品不满1年等情形下基金经理的离任要求,对违背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并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从业人员从严从重给予加入黑名单、取消基金从业资格等纪律处分,实现“一次违规、处处受限”。

上述市场人士强调,对于从事“老鼠仓”、伪市值管理等严重侵害投资者利益的“硕鼠”,不管其产品管理规模或市场名气有多大,坚决予以出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