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最具价值的商业资讯

2024年地方债发行“开闸” 对基建投资形成有力支撑

2024年地方债发行“开闸”。河南省政府将在1月17日发行约247亿元地方政府债券,这是2024年首个发行地方债的省份。

专家表示,2024年地方专项债规模会在去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达到4万亿元左右。预计前三季度地方债发行会适度加力,全年总体保持均衡,将对基建投资形成有力支撑。

一季度发行计划主要集中在3月份

根据中国债券信息网信息,目前已有多地披露了一季度发债计划,发债总额超过1.6万亿元。

从各地披露情况来看,山东、四川、浙江等地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均超过千亿元;从月度发行计划来看,一季度地方债和新增专项债发行主要集中在3月份。

河南是2024年首个发行地方债的省份。根据河南省财政厅发布的信息,河南将在1月17日发行两期总额约247亿元的地方政府再融资债券,债券期限均为7年,这笔资金用来偿还2019年到期的债券本金。

对比去年一季度地方政府债发行计划,2024年只有山东、江西、辽宁等地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其他地方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表示,一季度地方债发行计划中,新增债券主要由山东、浙江等经济大省扛起大梁,化债大省以再融资债券为主。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2024年地方债发行节奏慢于去年,主要是考虑到去年底中央财政增发1万亿元国债转移支付给地方使用,而且债券发行、资金拨付、项目端申报等均需要时间,形成实际投资支出将在2024年初,使得一季度加快发行地方债的必要性不高。

专项债资金可能更多投向民生领域

相比于增加专项债规模,如何进一步提高专项债资金效应变得更为重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4年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作资本金范围。

我国2019年明确对铁路、高速公路等四大领域符合条件项目,可将部分专项债券作为一定比例的项目资本金,此后专项债可作资本金领域逐步扩展至去年的13个。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表示,初步统计,去年发行的专项债券中,用作项目资本金的超过3000亿元,占发行总额比例超过9%,预计拉动社会投资超万亿元,发挥了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

“扩大专项债作为资本金的范围可以更好配合财政资金向保障性工程和基础设施等领域倾斜。”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预计,2024年专项债资金可能更多投向城中村改造、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领域,在提升地方财政资金使用灵活性的同时,也有助于更好发挥专项债对投资的拉动作用。

中诚信国际研究院执行院长袁海霞表示,可积极探索市政管网、信息基础设施、新能源等资金需求较大、收益保障能力较强、市场化融资更为青睐领域中符合条件的项目,并适当考虑放开专项债作资本金应用领域限制,在更大范围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推动进一步提升专项债作资本金比例。

全年地方债券发行规模将适度增长

对于2024年投资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期表示,将加力提效用好2023年增发1万亿元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府投资,支持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农林水利、区域协调发展、社会事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安全能力建设等领域,进一步提高投资精准性有效性。

在温彬看来,2024年地方债券发行规模适度增长,预计新增一般债规模为7200亿元,与去年持平;新增专项债规模可能由去年的3.8万亿元小幅增加至4万亿元左右,从而保障重点项目资金需求,带动扩大有效投资。

章俊预计,年初的经济“开门红”大概率需要依靠财政的先行发力以带动市场预期的上行,2024年一季度专项债发行额度或在1.2万亿元左右,财政稳增长相关支出将显著前置。2024年财政合计用于基建投资支出的规模总计在11万亿元左右,较去年增长约11%。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在目标财政赤字率上调、新增专项债额度有望达到4万亿左右、“平急两用”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强等因素推动下,2024年基建投资将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基建投资同比增速有望达到7%左右。

首月MLF“量增价平” 一季度降息降准仍受期待


1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消息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2024年1月15日人民银行(下称“央行”)开展89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和995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充分满足了金融机构需求。7天期逆回购中标利率、MLF中标利率分别维持1.8%、2.5%不变。由于1月有7790亿元MLF到期,央行在2024年首月通过MLF净投放2160亿元,为超额平价续作。

“超额续作MLF,有助于增强银行体系资金的稳定性,引导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在“均衡投放、平滑波动”的政策引导下,今年1月信贷“开门红”力度或同比减弱,但考虑到“早投放早收益”的历史规律,以及今年春节效应主要在2月,对1月信贷投放扰动有限,因此1月新增贷款投放内生动力仍强,将对超储形成一定消耗。

MLF利率是央行中期政策利率,与公开市场操作7天期逆回购利率共同构成了央行政策利率体系。近期,市场对于2024年首月央行下调政策利率,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调整抱有较高期待。

随着MLF利率维持不变,新一期LPR报价将缺乏调整动力,市场对首月降息的预期也将落空。根据受访专家分析,主要是从年初以来的经济基本面、银行净息差和人民币汇率三个视角看,首月降息的紧迫性不强。

温彬认为,2023年12月进出口总值规模创月度规模的历史新高,新增信贷和社融数据整体仍在高位,表明经济正处于稳固回升过程中。伴随年初信贷投放和财政资金支出加快,经济修复力度会进一步增强,短期内降息的紧迫性不高。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向证券时报记者指出,从银行的角度看,部分银行净息差持续承压,缺乏调低LPR报价的意愿。从汇率角度看,目前海外主要经济体加息周期已接近尾声,暂不调降政策利率有利于保持中国与其他海外主要经济体利差稳定。

考虑到后续货币政策将协同财政政策发力,推动经济“开门红”,受访专家认为2024年一季度仍有必要降息、降准。

“若降息未在1月落地,3月开展降息操作也是有利时点。”东吴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首席宏观分析师陶川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一季度降息存在紧迫性。过去五年中,有四年央行在春节前后均有降准或降息操作。

2023年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速、狭义货币(M1)余额同比增速分别为9.7%、1.3%,二者剪刀差仍处高位水平。长城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蒋飞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M2同比增速相对较高表明货币供应力度不弱,但表征活化资金的M1同比增速偏低且比2022年有所下降,反映资金传导至实体存在一定滞塞。为提高资金转化融通效率,一方面需进一步推进结构性金融、财政工具,另一方面也需要数量、价格方面政策宽松,引导实体经济融资的实际利率进一步下降。

实际上,2023年12月欧洲中央银行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均已暂停加息,叠加国内持续偏低的物价水平以及2023年末银行存款利率调降,已为一季度开展降息操作“扫清障碍”。

此外,考虑到一季度国债、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或对流动性造成扰动,专家认为,应通过降准等方式,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央行也在2023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人民银行前瞻性通过降准、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渠道加大流动性供应,为金融机构认购政府债券提供适宜的流动性环境,平滑可能的短期冲击。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从支持商业银行参与城投平台债务重组、保持2024年一季度信贷投放合理增长,以及兼顾春节流动性安排等角度出发,2月份存在降准的可能,预计降准幅度为0.2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6000亿元左右。

生效满两年 RCEP为中国外贸企业注入新动力

1月12日,海关总署披露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对RCEP(即《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其他14个成员国合计进出口12.6万亿元,较协定生效前的2021年增长5.3%。

RCEP对进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是多方面的,包括降低关税、对90%的商品逐步实行零关税、扩大服务业贸易开放等。“这些举措会直接降低成员国间进出口贸易的成本、减少贸易障碍,在促进本区域经贸增长的同时,通过‘贸易转移’效应使部分原本发生在RCEP成员国与域外国家间的经济活动,转向RCEP域内国家或地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金砖暨G20中心主任徐飞彪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截至2024年1月1日,RCEP正式生效两周年。RCEP内容广泛,包括20个章节,涵盖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市场准入、政府采购、知识产权、电子商务、电信服务等诸多方面。RCEP的实施,不仅在宏观层面为我国经贸发展注入活力,还在微观层面为企业发展带来更多动力和实惠。

例如,青岛海关公布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青岛海关共签发RCEP原产地证书11.2万份,同比增长35.3%,认定的经核准出口商自主出具RCEP原产地声明4220份,同比增长37.6%,有关企业可享受RCEP其他成员方关税减让近3亿元。据杭州海关统计,2023年,该海关共签发RCEP原产地证书7.05万份,货值约196亿元,帮助企业享受进出口税收优惠超2亿元。

原产地规则是RCEP的重要内容,符合原产地标准的货物可享受优惠关税待遇,进出口时可免交或少交关税以及其他相关费用。

“目前,原产地证明主要有两大类型,分别是原产地证书和原产地声明。”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梁海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原产地证书由RCEP成员国指定或授权签发证书的机构签发,原产地声明则是由出口商或生产商自行作出的与出口货物有关的声明。随着各地有关部门对RCEP政策规则的宣讲和对重点行业的指导帮扶,越来越多外贸企业开始了解并享受RCEP原产地证明实惠。

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进出口记录的外贸经营主体已经突破60万家。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月14日,A股RCEP概念上市公司共23家,其中流通市值超百亿元的有5家。

齐峰新材在广西的装饰原纸项目正在建设中,公司在回复投资者提问时表示,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及RCEP的正式生效,亚太地区成为最有活力的自由贸易区,项目选址广西,对接东南亚市场,有利于开拓新的客户资源,提升公司国际影响力。苏豪弘业也公开表示,公司与RCEP区域成员国一直都有贸易往来,如韩国、澳大利亚、泰国等。

今后如何更好释放RCEP红利?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宋思源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各地应持续协助推动企业贸易策略优化调整,统筹规划国内产业发展布局,支持各地建设各具特色、针对不同RCEP成员国的区域性国别市场,塑造错位竞争优势。

徐飞彪则表示,未来,促进RCEP域内各国经济开放与合作深度开展十分必要。推动RCEP在15个成员国中完全落地,减少各种阻碍经济要素自由流动的隐性壁垒,强化各个成员国理解和贯彻落实RCEP规则的能力。

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超万亿元,专家建议一季度降息

1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3年金融和社会融资数据。2023年12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17万亿元,同比少增2401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9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6169亿元。2023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22.75万亿元,同比多增1.31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5.59万亿元,比上年多3.41万亿元。

总体来看,2023年全年,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2023年12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达242.24万亿元,广义货币(M2)余额、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分别增长9.7%、9.5%。市场专家指出,在金融体系“真金白银”的有力支持下,我国经济显示出持续向好态势,市场预期和信心稳步提升,有望顺利实现全年预期增长目标。

记者从调研了解的部分主要大行数据看,2023年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普惠小微贷款、绿色贷款同比增速大体保持在30%至40%,均快于全部贷款增速。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新增贷款虽然有所减少,但更多信贷资源被配置到支持形成新质生产力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持续提升。

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超万亿元

2023年,人民银行综合运用再贷款再贴现、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方式,保持全年流动性合理充裕。数据显示,全年净投放现金8815亿元。

2023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22.75万亿元,同比多增1.31万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4.33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78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55万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7.91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92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3.57万亿元,票据融资增加3410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1928亿元。

光大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张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信贷数据在2023年受到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和“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的影响。一方面,使用特殊再融资债券置换存量贷款的结果是政府债券余额增加、贷款余额减少。另一方面,信贷资产证券化是盘活信贷存量的有力抓手,其会降低贷款存量规模。

2023年全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5.59万亿元,比上年多3.41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和政府债券是全年社融规模增量的主要拉动项。数据显示,2023年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22.22万亿元,同比多增1.18万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62.4%;政府债券净融资9.6万亿元,同比多2.48万亿元,占比达27%。

市场专家指出,2023年,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相当有力。在新发展阶段,分析金融总量指标要有更多元视角,2023年末广义货币(M2)余额、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分别增长9.7%、9.5%,这些金融指标均好于名义经济增速。在房地产市场发生重大转型、提前还贷增多、且涉地方债务融资减少的情况下,有效信贷需求仍显不足,保持这样的金融支持力度殊为不易。

2023年末平稳过渡 12月信贷稳健社融改善

整体来看,2023年12月份,新增信贷投放保持稳健,基本符合业内人士普遍预期,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保持平稳。

12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17万亿元,同比少增2401亿元。市场人士指出,考虑到上年同期基数明显偏高的情况,这个增量属于较高水平。2022年12月为应对疫情渡峰,金融系统主动加大了对实体经济力度,导致基数较高。

实际上,在前期地方政府发行了1万多亿元特殊再融资债券后,部分地方置换存量贷款,加上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过程中,不良资产剥离处置的体量也不低,贷款保持当前增长势头,投放力度仍属不低。

根据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静静此前分析,从当月商品房销售面积边际改善、抵押补充贷款(PSL)放量,以及国股银票转贴现利率月底走高等迹象来看,12月信贷投放存在一定支撑。

12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78.09万亿元,同比增长9.5%,增速比上月高0.1个百分点。12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9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6169亿元,说明金融体系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的力度保持较高水平。

多位专家指出,当前,相较于信贷数据,社会融资的涵盖面更广。张旭表示,包括政府债券融资在内的社会融资中的每个分项皆反映了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支持。在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不足时,政府债券越有可能多发,这是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的应有之义。

确保经济“开门红” 专家建议一季度降息

2023年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与狭义货币(M1)余额的同比增速分别为9.7%、1.3%,二者的剪刀差较上月有所收窄,但仍处历史高位,反映当前企业和居民的信心尚需恢复。

2024年,经济平稳运行仍面临诸多挑战,稳货币稳信贷挑战随之增多。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上升,国内经济仍处恢复过程,信贷需求有所放缓,物价短期还将维持低位。在国内经济结构转型下,盘活存量贷款、优化新增贷款投向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2024年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市场专家认为,“灵活”意味着货币政策将根据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坚持以我为主,在内外部环境仍有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及时进行政策响应,平滑超预期因素的冲击;强调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也意味着货币政策更为稳健中性,更加关注价格和预期因素,支持实体经济可持续良性发展。

同时,货币政策由“精准有力”转向“精准有效”,强调了从质效而非数量来观察和评判货币政策,符合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每年我国全部贷款当中约八成需要回收再投放,盘活存量信贷资金效能可以更好地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新增贷款投向,也有利于支持扩大内需和供给侧改革,根本上有助于改善终端需求。

一季度历来是货币政策操作的重要窗口。东吴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首席宏观分析师陶川指出,过去五年中,有四年人民银行在春节前后均有降准或降息操作。当前生产与价格数据反映出经济复苏动能不稳,经济“开门红”面临压力;2023年末银行存款利率调降已提前为降息“扫清障碍”,一季度降息的必要性较强。

统计局:12月CPI同比下降0.3% PPI同比下降2.7%

中国2023年12月CPI同比下降0.4%,前值为下降0.5%。中国2023年12月PPI同比下降2.7%,前值为下降3.0%。

2023年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3% 环比上涨0.1%

2023年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3%。其中,城市下降0.3%,农村下降0.5%;食品价格下降3.7%,非食品价格上涨0.5%;消费品价格下降1.1%,服务价格上涨1.0%。

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0.1%。其中,城市上涨0.1%,农村上涨0.1%;食品价格上涨0.9%,非食品价格下降0.1%;消费品价格上涨0.1%,服务价格上涨0.1%。

2023年全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2%。

一、各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同比变动情况

12月份,食品烟酒类价格同比下降2.0%,影响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约0.57个百分点。食品中,畜肉类价格下降15.9%,影响CPI下降约0.56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下降26.1%,影响CPI下降约0.43个百分点;蛋类价格下降7.0%,影响CPI下降约0.05个百分点;水产品价格下降0.6%,影响CPI下降约0.01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下降0.3%,影响CPI下降约0.01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上涨0.5%,影响CPI上涨约0.01个百分点;粮食价格上涨0.4%,影响CPI上涨约0.01个百分点。

其他七大类价格同比五涨一平一降。其中,其他用品及服务、教育文化娱乐、衣着价格分别上涨2.9%、1.8%和1.4%,医疗保健、居住价格分别上涨1.4%和0.3%;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持平;交通通信价格下降2.2%。

二、各类商品及服务价格环比变动情况

12月份,食品烟酒类价格环比上涨0.6%,影响CPI上涨约0.18个百分点。食品中,鲜菜价格上涨6.9%,影响CPI上涨约0.14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上涨1.7%,影响CPI上涨约0.03个百分点;水产品价格上涨0.9%,影响CPI上涨约0.02个百分点;畜肉类价格下降0.6%,影响CPI下降约0.02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下降1.0%,影响CPI下降约0.01个百分点。

其他七大类价格环比五涨一平一降。其中,生活用品及服务、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上涨0.8%和0.3%,衣着、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价格均上涨0.1%;居住价格持平;交通通信价格下降1.2%。

2023年12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7% 环比下降0.3%

2023年12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7%,环比下降0.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3.8%,环比下降0.2%。2023年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3.0%,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3.6%。

一、12月份工业生产者价格同比变动情况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3.3%,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下降约2.44个百分点。其中,采掘工业价格下降7.0%,原材料工业价格下降2.8%,加工工业价格下降3.2%。生活资料价格下降1.2%,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下降约0.30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下降1.4%,衣着价格上涨0.1%,一般日用品价格下降0.1%,耐用消费品价格下降2.2%。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中,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类价格下降7.6%,燃料动力类价格下降7.2%,农副产品类价格下降7.0%,化工原料类价格下降6.1%;黑色金属材料类价格持平;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价格上涨1.6%。

二、12月份工业生产者价格环比变动情况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0.3%,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下降约0.22个百分点。其中,采掘工业价格下降1.1%,原材料工业价格下降0.5%,加工工业价格下降0.2%。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1%,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下降约0.03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下降0.3%,衣着和一般日用品价格均下降0.2%,耐用消费品价格上涨0.1%。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中,农副产品类价格下降1.0%,化工原料类价格下降0.7%,燃料动力类价格下降0.5%,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价格下降0.1%;黑色金属材料类价格上涨0.7%,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类价格上涨0.3%。

灵活适度精准有效 货币政策工具多箭待发

时隔十个月重新投放抵押补充贷款(PSL)3500亿元,人民银行披露的这一举措为2023年精准有效的货币政策操作画上句号,也为2024年货币政策操作打开新的想象空间。

谈及2024年货币政策,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说,人民银行将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从总量、结构、价格三方面发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货币金融环境。

业内人士分析,人民银行将强化总量型与结构型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必要时会创设新工具。当前货币政策“工具箱”较充足,并有望继续得到充实,一季度是政策适时发力关键期。

总量政策将适时发力

2023年两次降准接力强化政策支持效应、灵活投放中期借贷便利(MLF)保障中长期流动性合理供给、持续增强贷款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明显改善。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3年前11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1.58万亿元,同比多增1.55万亿元。

为巩固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2024年总量政策应如何做到灵活适度、适时发力?综合当前经济形势和信贷投放等因素判断,择机降准的可能性有所增加。

新近公布的2023年12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仍处于50%以下,这是该指标连续3个月位于收缩区间。“回顾历史可以看到,一旦PMI连续3个月低于荣枯平衡线,货币政策做出反应的概率就会显著增加。”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说。

适时降准也可“护航”信贷投放,稳固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降准释放的低成本、长期限资金可支持2024年一季度政府债发行以及银行信贷投放。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在2023年12月存款挂牌利率下调后,若2024年一季度以降准操作配合,将有助于降低银行负债成本。

着眼于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增强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适时降准的必要性也有所加大。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后续特别要运用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组合。

此外,专家表示,过去几年,我国并未实施强刺激政策,货币政策加大力度的空间依然较大。当前我国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4%,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下调空间。

结构性工具创新可期

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是未来一段时间金融领域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在这方面,结构性货币政策有很大用武之地,更多创新工具将跃然而出。

邹澜表示,要进一步提升货币信贷政策引导效能,紧扣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重点做好五篇大文章,服务好高质量发展。

应用好存续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是题中之义。“近年来,人民银行创新推出17个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向特定金融机构、行业或领域精准投放流动性,促进金融资源更多流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董希淼说。

王青认为,接下来除了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绿色贷款等会持续高增长之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房地产行业的支持力度有望加码。

在加力实施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和房企纾困专项再贷款的同时,不排除2024年一季度增加额度,乃至推出新的定向支持工具的可能性。

除五篇大文章以外,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三大工程”也需要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支持。

人民银行8日披露,2023年新增抵押补充贷款额度5000亿元,为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发放“三大工程”建设项目贷款提供中长期低成本资金支持。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表示,未来针对“三大工程”或创设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以提供中长期低成本资金。此外,为配合地方政府化解债务风险,央行有可能创设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必要时提供应急流动性。

价格型工具料获倚重

2023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逆回购和MLF中标利率分别累计下降20个和25个基点,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下降20个和10个基点,引导主要银行多批次下调存款利率……多项政策发挥合力,有效推动了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LPR改革效能不断释放,市场普遍预计,2024年新一轮降息进程或逐步开启。

一方面,经济修复仍待有效需求实质性回升,引导融资利率下行已“箭在弦上”。

在明明看来,虽然2023年末国有大行和股份行纷纷下调存款挂牌利率,一定程度上为金融让利实体提供了更多空间,但考虑到存款挂牌利率下调传导至实体融资成本下行仍存时滞,短期内有必要通过调降政策利率引导广谱利率快速下行,提振经营主体的投资需求。

在低通胀背景下,我国实际利率较高,也为降息提供了一定空间。业内人士认为,随着CPI同比增速下降,前期降成本工具的成效也被较多对冲,尤其是2023年10月以来CPI同比增速转负,为降息提供了空间。

另一方面,考虑到中美实际利率走势背离,预计2024年海外因素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掣肘将进一步弱化。

全国商务工作会议部署八方面重点工作 办好各类促消费活动

1月7日至8日,全国商务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总结2023年商务工作,研究部署2024年商务工作。

会议指出,2023年,商务运行总体平稳,国内消费持续恢复,对外贸易回稳提质,利用外资结构优化,对外投资创新发展,多双边经贸合作取得新进展,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作出积极贡献。

会议指出,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商务工作意义重大。全国商务系统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外事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商务工作“三个重要”定位,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防范化解商务领域风险,着力推动商务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贡献。

会议强调,2024年全国商务系统要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主动对标对表,重点做好八个方面工作:一是推动消费持续扩大,完善市场和流通体系。以“消费促进年”为主线,办好各类促消费活动。激发消费潜能,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推进服务消费品质升级。二是培育外贸新动能,加快建设贸易强国。升级货物贸易,拓展中间品贸易、跨境电商出口,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数字贸易。三是打造“投资中国”品牌,促进外资稳量提质。放宽外资准入,强化外资服务保障,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四是提升开放平台效能,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提升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各类园区功能。五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抓好八项行动的落实落地。统筹推进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不断拓展数字、绿色等合作领域,健全国际经贸合作机制。六是推动对外投资创新,提升合作质量水平。加快商签高水平投资协定,推动境外经贸合作区提质升级。七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强化多双边经贸合作。推动世贸组织第13届部长级会议取得务实成果,扩大高标准自贸区网络。八是维护经济安全,守好安全底线。加强商务领域涉外法治建设,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消费市场活力涌动 中国经济稳步发展动能澎湃

随着一系列促消费政策落地显效,居民服务消费潜力不断释放,服务消费市场持续恢复向好。

专家表示,消费“主引擎”作用强劲,有效激发市场活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我国消费规模稳步扩大,结构持续升级,模式不断创新,国内需求持续恢复。

文旅融合释放消费潜力

目前,旅游市场进入了恢复发展的快车道。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旅游市场加速回暖,在扩内需促消费、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元旦假期3天,全国国内旅游出游1.35亿人次,同比增长155.3%,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9.4%;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97.3亿元,同比增长200.7%,较2019年同期增长5.6%。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元旦假期旅游预订单量同比增长超500%。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认为,2023年国内旅游市场快速复苏,出入境旅游市场实现了预期增长,旅游供应链得到了稳步修复,消费预期和企业家信心稳中有升。2024年,旅游经济将以理性的消费预期、增长的投资信心和积聚的创新动能,稳步进入繁荣发展的新阶段。

“文化+旅游”“文化+科技”等新业态不断涌现,文化消费潜力得到充分释放。文体旅等领域融合力度不断加大,丰富的旅游消费场景满足了人们多元的旅游消费需求,也带动形成文旅市场新的增长点。

在一场说走就走的“City walk”中,感受北京胡同的韵味;在一顿顿淄博烧烤中,感受“滋滋冒油的烟火气”;在贵州榕江,看一场“村超”篮球赛……“休闲游”“反向游”“乡村游”等多元旅游模式备受青睐,游客在流动中感受河山之美,在互动中体验旅行之趣,出游意愿和消费热情持续高涨。

快递增量折射消费活力

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2023年1至11月,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累计完成1463.1亿件,同比增长15.8%。其中,快递业务量(不包含邮政集团包裹业务)累计完成1188.2亿件,同比增长18.6%。

国家邮政局快递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12月4日18时26分,一件从云南昆明寄往四川成都的快递包裹,成为2023年第1200亿件快件。

信息消费规模不断扩大,为经济发展带来更多新增长点。作为经济发展与消费活力的“晴雨表”,快递业的蓬勃发展,集中显现出经济发展的活力与韧性。2023年,我国快递业务量首次超过1200亿件,凸显出快递市场繁荣活跃、发展质效不断提升的局面,展示出消费持续向好的良好态势。

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副司长边作栋表示,快递业务数据的增长来源于居民消费需求的进一步提升,快递业务量也是观察中国经济运行动向的重要实物量指标之一。第1200亿件快递的送出,体现出线上商业热点正在成为多样化消费需求扩展的一部分,“线上购物”“互联网+”“数字+”等消费新模式呈现出新的发展动能,消费规模扩大、结构升级的态势仍在延续。

即时零售提升消费体验

当前,“线上即时下单,线下即时履约,依托本地零售供给,满足本地即时需求”的即时零售在电商平台上蓬勃发展。

数据显示,2023年1至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7945亿元,同比增长7.2%。全国网上零售额139571亿元,同比增长11.0%。

即时零售打造“数实融合”的新场景、新模式,为本地零售带来新增量。即时零售平台打破线下零售数据孤岛,通过数据驱动实现本地流量分发、零售数字化以及服务运营,实现交易流程线上化、履约配送便利化,提升本地供给能力,拓展消费需求。

2023年7月,商务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明确提出发展新型商业模式,支持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的即时零售模式(平台下单+就近门店配送,就近门店下单+即时配送),赋能实体门店,拓展服务半径。

“线上线下”双向发力,我国网络零售的新业态新模式活力彰显,即时零售覆盖行业和产品种类持续扩大。

“即时零售未来发展仍有很大潜力。”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副研究员洪勇认为,发展即时零售有助于加快传统零售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消费提质扩容,增加就业渠道,加快数实融合。未来,应聚焦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加快智慧物流新技术的应用,推动即时零售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

央行:2024年要稳妥推进重点领域金融风险防范化解

2024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2024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1月4日-5日在京召开。会议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23年工作,分析当前形势,部署2024年工作。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潘功胜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朱鹤新、张青松、宣昌能、陆磊出席会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人民银行纪检监察组组长、党委委员曲吉山主持会议。主题教育中央第十八巡回指导组副组长周小莹到会指导。

会议指出,2023年,中国人民银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适时强化逆周期调节,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持续深化金融改革,不断扩大金融开放,切实改进金融服务,平稳推进机构改革,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一是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货币信贷总量适度、节奏平稳。两次下调政策利率,带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等市场利率下行,引导商业银行有序降低存量首套房贷利率。强化对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的精准支持,引导资金更多流向民营小微、乡村振兴等薄弱环节,积极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外汇市场和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

二是重点领域金融风险稳妥化解。加强金融风险监测评估,强化制度和机制建设,推动稳妥处置重点区域和重点机构风险。金融支持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化解工作有序推进。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金融风险防范、预警和处置机制。

三是国际金融合作取得积极进展。牵头设立中美、中欧金融工作组。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加强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各国央行等对话沟通。牵头推动二十国集团可持续金融工作组工作。

四是金融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完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推动金融市场制度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区域金融改革高质量推进,绿色金融、科创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取得成效。深化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与高水平开放要求相适应的监管体系。

五是人民币国际化取得新进展。进一步便利和推动跨境贸易投资人民币使用。优化人民币国际使用和货币合作网络。推进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人民币跨境收付、贸易融资、外汇交易等功能增强。

六是金融服务和管理水平持续提升,机构改革稳步推进。《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出台。加强国家金融基础数据库数据共享。开展拒收人民币现金专项整治,稳妥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七是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深化。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健全专项督办和“回头看”工作机制。严格执行向党中央请示报告制度。高质量完成第一批主题教育,有力推进第二批主题教育。持续深化中央巡视和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开展中央巡视整改专项巡视。统筹谋划干部队伍建设,强化干部教育培训。增强工会和共青团凝心聚力作用。坚持以严的要求正风肃纪反腐,持续推进惩治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

会议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突出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金融强国等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对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工作作出系统部署。中国人民银行系统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要准确把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对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责定位。构建科学稳健的金融调控体系,有力有效支持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健全金融稳定保障体系,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统筹金融开放与安全,有序扩大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要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2024年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强督促检查,及时请示汇报。高质量完成第二批主题教育,建立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长效机制。扎实做好中央巡视整改,认真整改经济责任审计指出的问题,确保整改质效。聚焦职能责任和关键少数开展政治巡视,压实各级党组织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加强工会和共青团组织建设。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

二是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注重新增信贷均衡投放,提高存量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确保社会融资规模全年可持续较快增长。价格上,兼顾内外均衡,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三是聚焦“五篇大文章”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落实好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行动方案。延续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继续发挥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服务普惠金融长效机制作用。抓好金融支持民营经济25条举措落实。持续做好乡村全面振兴金融服务工作。延续实施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

四是持续加强金融市场建设。建设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金融市场,进一步优化融资结构、市场体系、产品体系,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融资服务。深化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提升境外投资者参与中国债券市场便利度。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

五是稳妥推进重点领域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指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合理运用债务重组、置换等手段,支持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化解。加强对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的监测分析。因城施策精准实施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满足各类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抓好“金融16条”及金融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各项政策落实。推动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推动重点机构风险处置,健全具有硬约束的早期纠正机制,强化存款保险专业化、常态化风险处置职能。持续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

六是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深化国际金融合作,推动高水平开放。依托二十国集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清算银行等平台,推进全球宏观政策协调。积极参与多边开发机构治理,深化双边务实金融合作。着力推动金融业高水平开放。有序推动境内外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积极参与涉及金融业的国际贸易规则研究制定。稳步推进外汇领域改革开放。

七是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一步完善便利人民币跨境使用政策体系,推动重点企业、重点领域、重点地区人民币使用。优化人民币清算行布局,加强国际间货币合作,推动离岸人民币市场健康发展。加强跨境人民币业务监管。加大跨境支付系统建设及拓展力度。

八是持续深化金融改革。进一步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和治理机制,持续优化宏观审慎压力测试机制,完善重点领域宏观审慎管理。深化金融机构改革,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支持补充商业银行资本,落实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业务分类分账改革方案。

九是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和管理水平。加快推进重点金融法治工作。继续做好金融支持区域改革发展工作。加强调查研究,完善参事制度。构建与经济结构转型相匹配的现代金融统计监测机制。着力提升境外来华人员支付服务水平,持续推动优化境外银行卡受理环境、提升手机支付便利性,引导重点银行和支付机构优化我国居民和境外来华人员账户服务。强化现金服务与管理,扎实开展整治拒收现金专项行动,加大处罚和公告力度。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应用。有序推进信息科技系统整合。加快推进国家金库工程建设。加强征信和反洗钱监管。

十是扎实推进机构改革和业务流程优化再造工作。落实好分支机构改革方案,统筹推动业务流程再造、信息系统升级、制度机制调整等工作。

会议指出,2024年各项任务繁重艰巨。中国人民银行系统要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主动作为、攻坚克难,认真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全力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国家外汇局领导班子成员,中国人民银行各部门、各省级分行、各所属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派驻纪检监察组负责同志参加会议。中央财经委办公室、中央金融委办公室、国务院办公厅、审计署有关同志应邀出席会议。

财政部部长:强化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促进国民经济循环畅通

——财政部党组书记、部长蓝佛安关于当前经济财政形势的问答

问: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这些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持续显效,为稳定宏观经济提供支撑?

蓝佛安:习近平总书记对财政工作高度重视,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对事关财政事业发展的重大长远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推进新时代财政改革发展提供了指针、指南、指引。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积极的财政政策定调指向,对赤字规模、税费支持政策、政府债券使用、重点领域保障等提出明确要求。财政部门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连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为稳定宏观经济出力。

一是科学确定赤字率水平,保持适度支出强度。赤字率是宏观政策的一个重要风向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宏观调控必须适应发展阶段性特征和经济形势变化,该扩大需求时要扩大需求,该调整供给时要调整供给,相机抉择,开准药方”。我们合理、审慎确定赤字率水平,既适度扩大支出规模,满足实际需要,又“留有后手”,为应对未来可能的风险挑战留出空间。2023年年初,按照党中央关于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的部署,财政赤字率按3%安排。年中,我国多地遭遇暴雨、洪涝、台风等灾害,无论从支持受灾群众尽快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生活看,还是从防灾减灾救灾长远计,都必须及时有力应对。四季度,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经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查批准,增发1万亿元国债,全部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相应地,全国财政赤字率从3%提高到3.8%左右。虽然赤字率提升了,但我国政府负债率仍处于合理区间。这些年,通过合理安排赤字规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保持较大力度,从2012年的12.6万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26.1万亿元,保障了国家重大战略和民生政策落实。

二是优化减税降费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税收是政府收入的基本形式,减税降费兼具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属性,既能扩大总需求、激发市场活力,又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潜在增长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减税降费政策措施要落地生根,让企业轻装上阵。”这些年的减税降费政策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制度性安排与阶段性政策相结合,既立足长远深化税制改革,又着眼当下强化税收政策调节。我们接连打出营改增、个人所得税改革、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清理规范收费和基金等政策“组合拳”,2023年进一步突出前瞻性、连续性、精准性,对税费优惠政策延续的延续、优化的优化,特别是允许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加计5%抵减应纳增值税税额、将集成电路和工业母机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120%等,体现对制造业的精准支持。

三是管好用好专项债券,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在政府投资工具中,专项债券既是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财政工具,也是地方政府补短板、增后劲、带动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政府投资必须发挥好引导作用,这是应对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有力工具”。2020年以来,我们累计新增安排专项债券14.6万亿元,支持了一大批水利、交通、能源、环保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2023年安排新增专项债券3.8万亿元、比2022年增加1500亿元,充分考虑各地财力状况、债务风险水平等因素,重点向经济大省和使用效益好的地区倾斜,优先支持成熟度高的项目和在建项目,不“撒胡椒面”。初步统计,2023年发行的专项债券中,用作项目资本金的超过3000亿元,占发行总额比例超过9%,预计拉动社会投资超万亿元,发挥了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

除了上述三大政策工具,我们还综合运用其他政策工具进行调节,包括转移支付、政府采购、财政贴息等。比如,政府采购规模一般占到一国GDP的10%—15%,是国内市场最大的采购主体。针对中小企业在采购活动中相对弱势的情况,我们制定出台预留份额政策,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2018—2022年,授予中小企业的政府采购合同占政府采购总金额75%左右,为中小企业提供了稳定支持。再如,我们推动基本建成包括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省级再担保机构、市县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在内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撬动更多金融资源流向中小微企业,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问:新一年,如何认识当前经济财政形势?

蓝佛安:当今世界变乱交织,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政治纷争和军事冲突多点爆发,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全球经济呈现高通胀、高利率、高债务、低增长“三高一低”态势,一些国家宏观政策在控通胀、稳增长、防风险之间艰难权衡,部分发展中国家面临货币贬值、资本外流、债务违约等严峻风险挑战。相比而言,2023年我国经济运行呈现前低、中高、后稳态势,就业物价总体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我国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仍是全球增长最大引擎。长远一点看,我国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经济发展具备强劲的内生动力、韧性、潜力。

财政与经济密切相关。受益于经济恢复向好以及2022年基数等因素,2023年财政收入保持恢复性增长,与经济运行态势大体一致。前11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20万亿元,同比增长7.9%,符合预期,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10.84万亿元,同比增长8.7%,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收入分别同比增长8%、6.5%、12.2%、11.9%,31个省份收入普遍实现增长。财政支出进度合理加快,前11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3.85万亿元,同比增长4.9%。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9%,教育支出增长5.7%,农林水支出增长5.8%,科学技术支出增长4.3%,住房保障支出增长8.6%,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

总的来说,2023年,在严峻复杂形势下,中国经济顶住了压力、稳定了规模、提升了质量,充分印证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形势判断和决策部署的正确性预见性,充分证明了党中央复杂多变局面下驾驭经济工作的高超智慧和娴熟能力。我们现在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都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烦恼,只要我们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一定能够继续爬坡过坎、攻坚克难,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问: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24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请介绍2024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内涵。

蓝佛安: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这是党中央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2024年财政政策定下的总基调。

“适度加力”方面,主要是加强财政资源统筹,组合使用专项债、国债以及税费优惠、财政补助、财政贴息、融资担保等多种政策工具,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一是保持适当支出强度,释放积极信号。除财政自身收入外,2024年安排一定规模的赤字,并从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其他政府预算调入一部分资金,确保财政总的支出规模有所增加,更好发挥拉动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循环的作用,形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支撑。二是合理安排政府投资规模,发挥好带动放大效应。在保持政府总体杠杆率基本稳定原则下,继续安排适当规模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强化专项债券资金使用管理,支持地方加大重点领域补短板力度,着力提高投资效率。三是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兜牢基层“三保”底线。2024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仍然保持一定规模,特别是增加均衡性转移支付,并向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强化财力薄弱地区的资金保障。四是优化调整税费政策,提高精准性和针对性。统筹宏观调控、财政可持续和优化税制的需要,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继续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坚决防止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

“提质增效”方面,主要是推进财政管理法治化、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把同样的钱花出更大成效,同时加强与其他宏观政策协同联动,提升支持高质量发展的效果。一是在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上下功夫,可以省的钱都省下来,不该花的钱一分都不乱花,集中财力办大事。二是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上下功夫,既用好有限的增量资金,又下大力气盘活、调整存量,将使用效果不好的资金腾出来用于保重点,防止支出固化僵化,做到“小钱小气、大钱大方”。三是在强化绩效管理上下功夫,将绩效理念和方法深度融入预算管理,完善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链条机制,强化信息技术支撑,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四是在严肃财经纪律上下功夫,严格执行财经法规和管理制度,坚决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五是在增强财政可持续性上下功夫,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开展财政承受能力评估,有效应对风险隐患,确保财政行稳致远。六是在强化政策协同发力上下功夫,使财政与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保持取向一致、同频共振,放大组合效应。

问:下一步,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财政政策将如何进一步发力?

蓝佛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财政部门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党中央决策部署意图,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强化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促进国民经济循环畅通。

一是支持促消费、扩投资、稳外贸,更好统筹国内国际循环。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在财政补助、税费优惠、政府采购等方面对各类经营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围绕居民消费升级方向,进一步研究鼓励和引导消费的财税政策,着力提升消费能力、优化消费环境、培育新型消费。统筹用好专项债券资金、中央预算内投资、车购税补助地方资金、铁路建设基金、民航发展基金等,推动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引导带动全社会投资。积极参与国际财经交流合作,发挥好关税等政策作用,支持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

二是调结构、补短板、强弱项,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加大财政科技投入,进一步调整优化使用方向,向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国家战略科技任务聚焦。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全力支持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保障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等资金需求。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统筹运用专项资金、政府采购、首台(套)保险补偿等政策,支持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培育新产业新赛道。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完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财政支持政策,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支持提升企业竞争力。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升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完善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把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健全差异化财税政策,推动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落地实施,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保持投入力度,围绕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方面发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是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基础之上,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推动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可及性均衡性。始终把教育作为国家战略性投入予以优先保障,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支持改善县域普通高中基本办学条件,建立基于专业大类的职业教育差异化生均拨款制度,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强化就业优先导向,统筹运用税费减免、社保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多渠道支持企业稳岗扩岗、个人创业就业。继续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推动健全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支持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加强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保障。健全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和安全监管体系,做大做强战略储备基金。支持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文物古籍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支持力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高品质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