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最具价值的商业资讯

国务院: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北交所新三板企业发展

中国政府网11月23日消息,国务院批复《支持北京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方案》提出,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在北京证券交易所(北交所)、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上市的中小企业发展;适度放宽对北交所上市企业贷款融资的担保要求;积极推进北交所对外开放工作。

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方案》提出,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在北京证券交易所(北交所)、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上市的中小企业发展,探索完善普惠金融政策业务考核体系,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支持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结合创新型中小企业特点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围绕企业科技研发、技术引进、投资并购等关键环节开发信贷、担保、供应链金融等专项业务,适度放宽对北交所上市企业贷款融资的担保要求。

“国家支持北交所发展政策不断出台,改革效应逐步释放,北交所投资价值凸显。”开源证券北交所研究中心总经理诸海滨认为。

此外,《方案》提出,研究并适时推出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积极推进北交所对外开放工作。鼓励证券公司、专业服务机构依托北交所、新三板开展业务,参与服务中小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

截至目前,已有多家公募基金布局北交所主题基金、北证50成份指数基金,积极扩大已有权益基金投资北交所范围。多家机构表示,丰富北交所产品体系的新产品正成为下一阶段公募基金的发展目标。

加快金融科技企业落地效率

《方案》提出,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境外保险公司直接发起设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在京落地。规范发展金融科技,探索优化金融机构在京设立金融科技公司流程,加快金融科技企业落地效率。支持在京探索数字人民币在税费征缴等公共事业领域的应用。鼓励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机构发起设立供应链金融领域投资基金。

央行等四部门日前联合召开科技金融工作交流推进会强调,金融管理部门、科技部门和各金融机构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快建设科技强国、金融强国的重要部署,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建立健全科技金融工作推进制度机制,抓紧制定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的实施措施,推动工作落实。

《方案》提出,优化创业投资机构的设立和资金退出机制。依法依规支持北京区域性股权市场发挥认股权综合服务功能,面向私募基金等探索开发认股权相关产品等。

“区域性股权市场在权益登记和投后赋能等方面能够为私募基金提供一定支持。私募基金在发掘投资标的和投后服务等方面可以更好对接区域性股权市场。二者协同发展,健全私募市场,与沪深北交易所及新三板等公开市场形成互补,共同构建覆盖科创企业等各类企业的全生命周期和全链条的综合服务体系。”证监会市场二部主任王建平日前表示。

此外,《方案》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消费金融、金融租赁公司发行金融债券。允许真实合规、与外国投资者投资相关的所有资金依法依规自由汇入、汇出且无迟延。推动北京大数据平台与金融城域网、金融综合服务网数据共享和业务联动,扩大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数据共享、系统互联互通覆盖面。

四部门:抓紧制定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的实施措施


11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发布消息称,为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科技金融工作,11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科技部、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召开科技金融工作交流推进会。

会议指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为新时代新征程做好金融工作指明了方向。切实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是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金融管理部门、科技部门和金融机构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深刻领会做好科技金融工作的重大意义,大力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要聚焦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金融服务的短板弱项,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完善包括信贷、债券、股票、保险、创业投资、融资担保在内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不断提高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能力、强度和水平,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金融力量。

会议认为,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科技部门和金融机构多措并举加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高端制造业贷款、专精特新企业贷款、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等持续保持较高增速,科技型企业信贷融资便利性不断提升。科创板、北交所建设和注册制改革深入推进,科创票据、科创公司债券发行规模持续扩大,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更加通畅。科技保险、融资担保、创业投资等金融服务质效不断提升,科创金融生态体系加快培育。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高新区科技金融试点等有序推进,为探索科技金融新路径、新模式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会议强调,金融管理部门、科技部门和各金融机构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快建设科技强国、金融强国的重要部署,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建立健全科技金融工作推进制度机制,抓紧制定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的实施措施,推动工作落实。进一步健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两个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政策体系,组织开展科技金融服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加强科技公共信息共享、融资担保、知识产权评估交易等配套支撑,健全科技金融统计和评估体系。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好金融支持和风险防范。各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完善适应科技型企业特点的产品服务、风险管理和组织机构体系,优化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绩效考核、尽职免责等政策安排,增强金融支持的针对性、精准性和有效性。

人民财评:“双11”成绩单彰显消费市场活力与升级趋势

日前,2023年“双11”正式收官。今年几家国内大型电商平台并未公布总交易量,但根据各自平台相关的中小微电商“双11”战绩和来自其他电商平台的成绩报告,天猫共有402个品牌成交过亿,3.8万个品牌成交同比增长超过100%;京东累计超过60个品牌销售破10亿元,近2万个品牌成交额同比增长超3倍,新商家成交单量环比增长超5倍。

与以往“双11”盲目凑单相比,今年“双11”网民的消费观念更趋于理性,“看价格也看品质,看口碑也看需求”。从“剁手”“吃土”狂欢式买买买,到根据实际需求细分功能理性消费,所购买的产品也更趋高端化、品质化、个性化。

除了实际需求,现在的消费者更注重商品的品质与体验。以生活必需品为例,今年“双11”恰逢寒潮来袭,女装类别中的羽绒服消费迎来高潮,特别是其中高端鹅绒服品类的热度持续攀升,有的品牌同比增长高达107%;根据某食用油品牌运营人员的介绍,今年消费者更在意“吃得健康”,因此一二线城市消费者更青睐橄榄油、亚麻籽油等小众健康高端线产品。以家庭为单位来看,“大促买大件”仍是“双11”较为突出的消费趋势,而大件的换新则是主要的购买原因,如具有自清洁、超薄嵌入式等功能的家电受到追捧,洗烘套装、洗碗机、扫拖一体机器人等智能化家电产品销量一路走俏。此外,消费者为快乐埋单则推动了“多巴胺经济”的异军突起:旅游、骑行、滑雪、轻养生等兴趣类消费成为市场的新宠儿。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双11”消费群体中,60岁以上的“银发族”成为拉动消费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老年用户群体的网购清单,通常以服饰穿戴、日用家居和营养保健等品类为主。源于对晚年生活品质的要求和科学养生理念的迭代更新,钙片销量同比增长28%,鱼油/DHA销量同比增长98%,枸杞销量同比翻倍。同时,休闲娱乐活动也是“银发族”消费的主要领域之一。不难发现,无论是升级家居用品或购买科学保健品来提高生活品质,还是追求情绪价值丰富日常生活,所折射出的正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在理性和品质消费的趋势引领下,人们的消费需求从衣食住行逐步扩展到文娱休闲、智能设备、健康养生等领域,并呈现差异化、个性化、多样化发展,从而催生出更加丰富、多元的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一方面,消费者追求更加丰富的商品选择和更实惠的价格服务,另一方面新需求有助于激发电商生态活力、释放消费潜力,进一步促进消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构建更有利于我国数字经济建设的多元消费生态体系。

2023年的“双11”已经落幕,消费者追求理性消费和品质升级的新需求趋势与电商平台实打实优惠的“双向奔赴”,不仅呈上了一份亮眼的“双11”成绩单,也见证了我国电商推动消费升级扩容的发展过程,彰显出我国消费市场的澎湃活力。

10月份各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同比涨跌互现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2023年10月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城市个数略增,各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同比涨跌互现。

一、各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

10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由上月持平转为下降0.3%,其中北京、广州和深圳环比分别下降0.4%、0.7%和0.5%,上海环比上涨0.2%;二手住宅环比由上月上涨0.2%转为下降0.8%,其中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环比分别下降1.1%、0.8%、0.8%和0.5%。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2%,降幅比上月收窄0.1个百分点;二手住宅环比下降0.5%,降幅与上月相同。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分别下降0.5%和0.6%,降幅比上月分别扩大0.2和0.1个百分点。

10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城市分别有56个和67个,均比上月增加2个。

二、各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涨跌互现

10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0.4%,涨幅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北京和上海同比分别上涨2.1%和4.4%,广州和深圳同比分别下降2.0%和2.8%;二手住宅同比下降1.9%,降幅比上月扩大0.5个百分点,其中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同比分别下降0.2%、2.3%、3.9%和1.3%。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0.3%,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二手住宅同比下降3.3%,降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下降1.5%和3.6%,降幅均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

10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下降城市有47个,比上月增加2个;二手住宅同比下降城市有67个,个数与上月相同。

国家统计局: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2% 环比下降0.1%

2023年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2%。其中,城市下降0.1%,农村下降0.5%;食品价格下降4.0%,非食品价格上涨0.7%;消费品价格下降1.1%,服务价格上涨1.2%。1­­—10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0.4%。

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下降0.1%。其中,城市下降0.1%,农村下降0.1%;食品价格下降0.8%,非食品价格持平;消费品价格下降0.1%,服务价格下降0.1%。

一、各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同比变动情况

10月份,食品烟酒类价格同比下降2.1%,影响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约0.61个百分点。食品中,畜肉类价格下降17.9%,影响CPI下降约0.66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下降30.1%,影响CPI下降约0.55个百分点;蛋类价格下降5.0%,影响CPI下降约0.04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下降3.8%,影响CPI下降约0.08个百分点;水产品价格下降0.5%,影响CPI下降约0.01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上涨2.2%,影响CPI上涨约0.04个百分点;粮食价格上涨0.6%,影响CPI上涨约0.01个百分点。

其他七大类价格同比五涨两降。其中,其他用品及服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价格分别上涨3.6%、2.3%和1.3%,衣着、居住价格分别上涨1.1%和0.3%;交通通信、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下降0.9%和0.6%。

二、各类商品及服务价格环比变动情况

10月份,食品烟酒类价格环比下降0.4%,影响CPI下降约0.12个百分点。食品中,蛋类价格下降3.6%,影响CPI下降约0.03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下降1.9%,影响CPI下降约0.04个百分点;水产品价格下降1.4%,影响CPI下降约0.03个百分点;畜肉类价格下降1.0%,影响CPI下降约0.03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下降2.0%,影响CPI下降约0.03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上涨0.9%,影响CPI上涨约0.02个百分点。

其他七大类价格环比三涨四平。其中,衣着、生活用品及服务、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上涨0.2%、0.1%和0.1%;居住、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价格均持平。

2023年10月份CPI略有下降 PPI环比持平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解读2023年10月份CPI和PPI数据

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了2023年10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数据。对此,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进行了解读。

一、CPI略有下降

10月份,受天气晴好农产品供应充足、节后消费需求回落等因素影响,CPI略有下降。

从环比看,CPI下降0.1%。其中,食品价格由上月上涨0.3%转为下降0.8%,影响CPI下降约0.14个百分点,是带动CPI环比由涨转降的主要原因。食品中,10月份全国大部分地区天气晴好,农产品供应总体充足,加之节后消费需求有所回落,鲜活食品价格大多下降,其中鸡蛋、猪肉、鲜菜和水产品价格分别下降4.3%、2.0%、1.9%和1.4%,均呈季节性回落,合计影响CPI下降约0.13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由上月上涨0.2%转为持平。非食品中,受国际油价波动影响,国内汽油价格上涨1.8%;节后出行需求回落,飞机票和旅游价格分别下降7.7%和0.3%。

从同比看,CPI下降0.2%,主要是因为食品价格降幅扩大。食品价格下降4.0%,降幅比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影响CPI下降约0.75个百分点。食品中,猪肉价格下降30.1%,降幅扩大8.1个百分点,影响CPI下降约0.55个百分点;鸡蛋、牛羊肉、鲜菜和食用油价格也下降较多,降幅在3.5%—6.4%;鲜果价格由上月下降0.3%转为上涨2.2%。非食品价格上涨0.7%,涨幅与上月相同,影响CPI上涨约0.57个百分点。非食品中,工业消费品价格下降0.1%,降幅收窄0.2个百分点,其中汽油价格由上月下降1.2%转为上涨1.8%;服务价格上涨1.2%,涨幅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旅游和飞机票价格分别上涨11.0%和5.1%,涨幅均有回落。

据测算,在10月份0.2%的CPI同比降幅中,翘尾影响约为-0.2个百分点,与上月相同;今年价格变动的新影响约为0,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6%,涨幅略有回落。

二、PPI环比由涨转平,同比降幅略有扩大

10月份,工业生产经营活动保持扩张,受国际原油、有色金属价格波动及上年同期对比基数走高等因素影响,全国PPI环比由涨转平,同比降幅略有扩大。

从环比看,PPI由上月上涨0.4%转为持平。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0.1%,涨幅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由上月上涨0.1%转为下降0.1%。受国际原油和有色金属价格波动影响,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分别上涨2.8%、2.5%,涨幅分别回落1.3、0.6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由上月上涨1.2%转为下降0.2%。煤炭需求增加、供给偏紧,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上涨3.4%,涨幅扩大2.3个百分点。钢材、水泥供应相对充足,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下降0.6%,水泥制造价格下降0.1%。装备制造业中,新能源乘用车价格上涨0.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价格下降0.3%。另外,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价格下降0.7%,农副食品加工业价格下降0.4%。

从同比看,PPI下降2.6%,降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同比降幅扩大,主要是受上年同期对比基数走高影响。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3.0%,降幅与上月相同;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9%,降幅扩大0.6个百分点。主要行业中,价格降幅扩大的有: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7.6%,扩大0.6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5.2%,扩大0.2个百分点。价格降幅收窄的有: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下降15.4%,收窄0.2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6.9%,收窄0.2个百分点;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下降3.8%,收窄2.9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2.6%,涨幅回落0.1个百分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由上月下降3.3%转为上涨1.7%。另外,新能源乘用车价格下降4.6%,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价格下降2.9%。

据测算,在10月份2.6%的PPI同比降幅中,翘尾影响约为-0.4个百分点,上月为-0.2个百分点;今年价格变动的新影响约为-2.2个百分点,上月为-2.3个百分点。

进博会全面恢复线下举办 中国再次向世界发出开放强音

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5日在上海开幕。在世界经济面临诸多挑战的背景下,这一在新冠疫情后首次全面恢复线下举办的全球经贸盛会,再次向世界释放出中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各国共享发展机遇的强烈讯息。

本届进博会吸引了154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来宾。超过3400家参展商和近41万名专业观众注册报名,全面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企业展展览面积创新高,创新孵化专区展览面积和项目数量较上届增加一倍。

作为世界上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进博会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谋划、亲自提出、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旨在扩大开放,让中国大市场成为世界大机遇。

“中国将始终是世界发展的重要机遇,将坚定推进高水平开放,持续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习近平主席5日在向第六届进博会的致信中说。

更加开放的“金色大门”

从高灵活度机器人、罕见病创新疗法到叙利亚香水、阿富汗地毯,来自世界各国的商品和服务汇聚进博会展馆,向参观者展示全球自由贸易的巨大潜力。

自2018年首次举办以来,进博会见证了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诚意和实际行动,被称为通往中国市场的“金色大门”。

前五届进博会,有131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国家综合展,首发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约2000项,累计意向成交额近3500亿美元。

国务院总理李强在第六届进博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中国将持续推进“市场机遇更大”的开放、“规则对接更好”的开放、“创新动能更足”的开放和“包容共享更强”的开放。

积极扩大进口、实施全国版和自贸试验区版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与各方加强创新合作与成果共享……在改革开放45周年之际,中国在本届进博会上就对外开放作出新的宣示。

这让通用汽车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公司总裁柏历感到激动不已。“无论对外资企业还是对全球经济而言,中国未来继续扩大开放的预期都极其鼓舞人心。”他说。

与往届相比,今年进博会参展的世界500强、行业龙头企业以及创新型中小企业数量均为历届之最,彰显这一中国对外开放的大平台为全球经贸发展带来的可贵确定性。

柏历将进博会称为中国持续深化对外开放的“完美例证”。他说:“本届进博会全面恢复线下举办令人振奋。日益开放的中国及其经济活力对于世界各国企业来说拥有强大吸引力,我们非常期待借助进博会进一步挖掘中国市场的潜力。”

一系列全球首发、中国首秀将继续成为进博会上最亮眼的风景线。本届进博会上,预计有超400项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集中亮相。

今年是美国企业福迪威连续第六年参展,他们将展出工业4.0、绿色能源、低碳交通和智慧医疗等领域的新技术和解决方案。

“连续六年举办进博会彰显了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决心。”福迪威亚洲总裁洪斌顺说。

更具前景的机遇之窗

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形势下,更加开放、更有活力的中国让进博会上的外资企业看到了宝贵商机。

挪威海产局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总监童安睿说,对于各国的参展商和观众来说,进博会提供了一扇真正理解中国市场活力及其巨大机遇的窗口。

“我非常期待本届进博会。今年是疫情后的第一年,展馆人气会急剧上升,氛围会更热烈,会有更多激动人心的事发生。我相信这会是极其成功的一届展会。”他说。

近几个月来,中国经济积极因素不断累积,工业、服务业、消费、投资等多个指标回升。多家外资金融机构上调了中国经济增速预期。中国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器”和“动力源”的作用更加凸显。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新机遇让更多外资企业闻风而动。本届进博会上,能源低碳、人工智能等科技前沿类展览专区以及生活消费类题材展览面积增长30%。

来自德国的医疗健康企业勃林格殷格翰是第五次参展。过去五年,这家企业通过进博会带来近30款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其中多款已经在华获批落地,一些转化为重大投资项目,让它从“展商”升级成了“投资商”。未来五年,公司计划在华研发投入超40亿元。

“中国将创新置于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对创新的重视有助于医疗健康跨国公司挖掘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勃林格殷格翰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董博文说,“对于像我们这样的创新企业来说,中国持续扩大开放是重大机遇。”

更加包容的发展之路

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大企业还是小公司,都能在进博会找到进入中国市场的“快车道”。

巴基斯坦展商哈比曾在第四届进博会带来爆款商品巴基斯坦盐灯。包括在进博会期间收获的订单以及依托绿地贸易港旗下南京路的“进博集市”,他一共卖了大大小小共计约6万件盐灯。

“中国市场是非常具有韧性的,现在很多老客户都已经开始主动联系我想要订新品。”他说,“我期待通过进博会,让中国消费者关注到巴基斯坦手工艺品,帮助巴基斯坦的手工艺品行业持续发展。”

本届进博会上,境外组展机构组织约1500家中小企业参展,数量和面积较上届增长近四成。进博会还为来自30个最不发达国家的约100家企业提供免费展位等支持。

习近平主席在5日的致信中强调,希望进博会更好提供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服务,助力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让合作共赢惠及世界。

哈萨克斯坦展商叶胜利今年是第一次参加进博会,带来了当地的营养小麦粉、骆驼奶粉、能量棒、饼干等食品参展。她对这趟进博之旅充满期待。

“进博会给了我们探索中国市场的机会。我们希望在这里与不同国家的制造商、供应商、采购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及服务。”她说。

 

紫金新评:主播们困于“全网最低价”,而好的购物体验不仅仅只有价格因素

(本文首发于《紫金商业评论》,授权紫金财经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

随着“双十一”的临近,关于大促的很多消息也陆续出来,有点不一样的是,今年大促刚开始,围绕头部主播“全网最低价”的讨论和争议持续升温。

先是“京东采销喊话李佳琦”,引起低价之争;后来,又有网传李佳琦利用低价与商家签订了300亿的对赌协议,如果完不成就要赔偿200亿;再后来,超级头部主播小杨哥,也被揭示与商家签署了类似的保价合同,违反这一协议将面临高达100万的违约金。

之所以引发如此的关注和讨论,这样的最低价条款,到了市场上,是否属于不正当竞争,是否涉嫌“二选一”?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保价的概念。据此前的报道,保价合同已经是直播行业的默认规则,不止李佳琦,每个平台的超级头部主播都有保价机制,以确保“全网最低价”或者“全网独家”。

据了解,一些头部主播甚至要求在双十一前后的一段时间内,其他任何消费渠道的售价都不得低于直播间价格。这样一来,消费者在购物节期间只能选择直播间购买商品,主播们的销量自然得以保障。

不可否认,低价确实是当前电商竞争中的核心武器。

在经济增速放缓、消费支出疲软的大环境下,各大电商平台都面临前所未有的增长压力。平台需要用更有吸引力的折扣来促成更多交易额,刺激更多价格敏感用户。

今年淘天集团宣布GMV不再是最重要的考核指标,核心目标是“全网最低价”;京东宣布今年双11主题是“真便宜”,称平台要夯实“低价心智”;一时间,主打“天天真低价”的拼多多,也成为各大平台的价格锚点。

事实上,如果按照各大平台纷纷聚焦低价策略的趋势来看,今年的双11会是重返电商大促为消费者谋福利的一年。但现实是,若各大平台在低价竞争中过分追求“底价”的行为,将再次将整个行业拉入恶性竞争的漩涡。

比如,过度追求“最低价”可能会损害品牌方的利益和形象,降低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影响消费者的权益和体验;过度依赖超级头部主播可能会造成流量集中和不均衡,削弱电商平台和其他主播的话语权和生存空间;过度激化竞争可能会引发一些违法违规的行为,破坏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

真假虚实之间,直播电商在这个双11前所未有地热闹起来,头部主播似乎都成为了“挟流量以令商家”的“反面角色”。

前不久,李佳琦回应了备受关注的直播间低价、身份是否发生转变等话题,并透露了自己未来两年的规划。

对于如何看待“最低价”的争夺的问题,李佳琦说:“价格是大促期间大家都很关心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唯一因素。我们直播间的价值还在于能否为用户输出有用的内容:商品是什么?怎么用?怎么买?这是最核心的。作为连接消费者和品牌的窗口,直播间帮助消费者做了怎样的选择,这点非常考量直播间的基本能力。

李佳琦表示,作为导购的角色,直播间有责任、也有义务为用户提供具有价格优势的商品,积极地推动品牌和消费者的沟通,去解决问题。这些都是直播间重要的因素,而不仅仅是价格。”

当然也有网友并不买账,典型的表态是:头部主播恶意操纵价格,平时卖价100元,他定价300元,然后让厂家在其他平台定价必须比300元高,造成只有他一家那一段时间是最低价。如果我卖东西肯定不希望别人卖的便宜,但是主播可以通过降价来促销,而不是通过找厂家给别人供货的时候提高价格,这是靠垄断操纵价格。

也有人指出,很难保证行业内约定俗成一个合适的比例,保证大家都有的赚,从供求曲线来说,绝对的供需平衡点是短暂难遇的,大部分时间要么过高要么过低,商家几乎不存在刚刚好的需求预测,这意味着商家多数时候成本不低。而在商业竞争中有太多东西可以导致企业成本变形,所以最好不要指望行业约定如何或者法规来规定大家不打价格战。

11月2日晚,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表评论称,多地明确对“全网最低价”说不。无论是带货噱头,还是玩弄文字游戏,所谓的“最低价”都涉嫌违法。带货不能带偏,促销不能忽悠,少一些炒作、多一些真诚,少一些套路、多一些实惠,真正让消费者获益才是正道。

舆论喧嚣之际,电商之都杭州也有了新动作,杭州司法局公布了《直播电商产业合规指引》,其中第五条明确指出:直播电商从业者不得要求商家签订最低价协议,或采取其他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决定或者协同行为,但依法不构成垄断协议的除外。

对于头部主播来说,价格战并不是唯一的竞争策略。他们也需要在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方面下功夫,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购物体验。同时,品牌方也需要更加透明地公布价格政策,避免因价格问题引起不必要的争议和误解。

总之,保价机制是一种保护消费者利益的策略,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确保其可持续性和公平性。同时,消费者也需要理性看待价格问题,不要过分追求低价而忽略了商品本身的质量和服务。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活跃资本市场

据新华社消息,10月30日至31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会议提出,要着力打造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优化融资结构,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发展多元化股权融资,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促进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完善机构定位,支持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严格中小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职能定位,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

会议还提出,要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确保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兴业。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会议强调,着力做好当前金融领域重点工作,加大政策实施和工作推进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融资成本持续下降,活跃资本市场,更好支持扩大内需,促进稳外贸稳外资,加强对新科技、新赛道、新市场的金融支持,加快培育新动能新优势。

财政货币政策发力 四季度降准预期升温

我国将增发2023年国债1万亿元、地方债提前批额度有望继续在四季度下达、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加大……近段时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持续发力。

业内人士认为,在财政政策积极发力的同时,预计四季度降准的可能性较大,将为政府债发行创造适宜的流动性环境。

财政发力路径明晰

当前积极的财政政策正加力提效。中央财政将在四季度增发2023年国债1万亿元,全国财政赤字将由3.88万亿元增加到4.88万亿元,预计赤字率由3%提高到3.8%左右。

“增发国债1万亿元传递财政积极发力的信号。”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说,增发国债资金将主要用于灾后重建、防洪治理等工程,与基建关联度较高,将对今年四季度和明年GDP增速产生显著拉动作用。

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高瑞东认为,今年四季度增发国债为明年一季度基建靠前发力、对冲地产投资下滑风险作出预先安排。

在增发国债的同时,下一年度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有望提前下达,也折射出积极的财政政策正在发力。

为加快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使用进度,保障重点领域重大项目资金需求,发挥政府债券资金对稳投资、扩内需、补短板的重要作用,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10月24日表决通过了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授权国务院提前下达部分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的决定。根据决定,授权国务院在授权期限内,在当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包括一般债务限额和专项债务限额)的60%以内,提前下达下一年度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

市场普遍预计四季度有万亿级明年新增债务限额提前下达给地方。“从当前经济形势以及往年经验看,明年提前批额度在今年11月或12月顶格下达的概率较高,发行或从明年元旦后启动。”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

保持货币信贷总量适度

“逆周期调节过程应当以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进行配合。”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说,货币政策要为财政支出、债务发行、重点项目快速推进创造有利的金融环境。

正如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日前所言,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精准有力,把握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保持货币信贷总量适度,节奏平稳。

今年以来,央行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两次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释放长期流动性。引导金融机构保持信贷总量适度、节奏平稳。截至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10.3%,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9.0%,在保持物价稳定的情况下有力支持经济恢复。

“在防止资金套利空转背景下,预计货币政策重心会过渡到‘宽信用’,继续强化企业、居民中长期贷款投放,进而增强对实体经济的带动作用。”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表示,降准、降息、具有“准财政”属性的政策性金融工具等将持续发力。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除总量工具外,应更好发挥结构性工具作用。应突出结构性工具在支持小微民营、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使货币政策更加精准有力。

人民银行10月2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根据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情况表,截至2023年9月末,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为70180亿元。

新华社:透视我国增发2023年国债1万亿元的深意

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国务院增发国债和2023年中央预算调整方案的决议,明确中央财政将在今年四季度增发2023年国债1万亿元。增发2023年国债目的何在?增发的国债用于何处?万亿元的国债资金如何管理?

为何增发:支持灾后恢复重建、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必要之举

今年以来,我国多地遭遇暴雨、洪涝、台风等灾害,部分地区受灾严重、损失较大,地方灾后恢复重建任务较重。同时,近年来各类极端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对我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8月17日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防汛抗洪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会议提出,“加快恢复重建”“进一步提升我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这些重点工作离不开“真金白银”的保障。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尽管年初预算已经安排了相关常规救灾和防灾减灾资金,但难以满足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需要。

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系主任刘怡看来,叠加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保障“三保”支出等因素,地方通过自有财力大幅增加相关领域资金安排的余地较小。

“增发2023年国债,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举措。”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以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有关工作落实,集中力量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弥补防灾减灾救灾短板,整体提升我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从国际上看,不少国家也会在年中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进行一些预算调整。”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石英华说,根据今年我国的灾情,中央财政增发国债、调整预算,是务实之举,体现了财政加力保障重点支出的导向。

如何使用:增发国债将于四季度发行 资金全部安排给地方

据了解,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需要,并统筹财政承受能力,中央财政将于四季度增发2023年国债10000亿元,并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全部安排给地方。其中,今年拟安排使用5000亿元,结转明年使用5000亿元。

“中央财政增发国债,但具体资金使用全部都在地方,这有助于缓解地方财政收支压力,进一步优化了财政支出结构,也进一步优化了债务结构。”石英华说。

资金使用方面,据财政部介绍,将重点用于八大方面:灾后恢复重建、重点防洪治理工程、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其他重点防洪工程、灌区建设改造和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提升行动、重点自然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工程、东北地区和京津冀受灾地区等高标准农田建设。

“此次资金使用安排跨越今明两年,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资金使用方向兼顾了当下和长远,在支持灾后恢复重建、保障民生的同时,还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加强抵御自然灾害的长期能力建设,有利于促进高质量发展。”石英华说。

此次增发的国债将在今年四季度发行。“我们将及时启动国债发行工作。目前,财政部已对四季度国债发行计划作出调整,为增发国债留出空间。”这位负责人说。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项目审核把关,尽快将资金落到具体项目。财政部还将及时下达国债项目预算,推动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国债资金投入使用后,也有利于带动国内需求,有助于进一步巩固经济回升态势。”刘怡说。

怎样管理:中央预算相应调整 增发国债资金纳入直达机制

在增发国债之后,2023年中央预算也作出相应调整。

据了解,2023年中央本级支出不变,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比年初预算增加500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算相应增加5000亿元,支出增幅由5.2%提高至7.4%。

与此同时,财政赤字也相应增加。2023年全国财政赤字由38800亿元提高至48800亿元,中央财政赤字由31600亿元增加到41600亿元,预计财政赤字率由3%提高到3.8%左右。

近年来,中国政府负债率低于其他世界主要经济体。在刘怡看来,当前我国政府具有增发国债的空间,此次增发后风险整体可控。

万亿元的国债资金,如何管好用好?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充分利用直达机制,将国债支出资金全部纳入财政直达资金范围,实施全流程跟踪监测,确保资金按规定用途使用。

“我们还将组织财政部各地监管局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盯紧盯牢国债资金使用,严查挤占挪用国债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有效防范政府债务风险。”这位负责人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