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紫金财经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618大促前夕,电商行业上演了一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战略联姻”。阿里与小红书携手推出“红猫计划”。
小红书,这个曾对站外链接采取“铁腕封杀”的社交平台,昔日用户即便不慎露出电商平台的截图都会遭遇“雷霆删除”,如今却主动敞开流量闸门为淘宝导流,如此180度的转变,不得说,这个世界不变的只有变化。
据透露,小红书将专为品牌商开发“广告挂链”功能模块,例如当用户浏览某款精华液的深度测评时,轻触底部的悬浮按钮,即可无缝跳转至淘宝天猫商品页面。值得玩味的是,这一功能的上线时机堪称神来之笔,恰逢今年618大促前的流量爆发窗口期,各大电商平台正秣马厉兵备战年中最关键的大促战役。
当业界仍在热议此举的连锁反应时,更具戏剧性的后续接踵而至,京东与小红书闪电达成战略合作,其模式几乎是对“红猫计划”的完美复刻。至此,小红书这个昔日的“种草王国”,蜕变成电商巨头们的 “流量枢纽”,小红书已经彻底放下了执念。
如今的小红书不再执着于电商变现,而是聚焦其最核心的“消费决策中枢”的定位。犹如19世纪加州淘金潮中的“卖水者”,小红书正转型为电商时代的“流量”担当,不直接下场做电商促成交,而是为整个电商生态输送流量的源头活水。
小红书的十年电商沉浮
小红书在电商领域的探索历程,堪称一部跌宕起伏的互联网企业战略启示录。从十年前意气风发的跨境电商新锐,到如今审时度势的战略转型,这段充满戏剧性的发展轨迹令人深思。
回溯2014年,小红书凭借独特的UGC社区基因,在跨境电商赛道上异军突起。彼时其“福利社”业务风头无两,保税仓内琳琅满目地陈列着来自日本、韩国、澳洲的当红商品,从资生堂的明星护肤系列到Swisse的网红保健品,一应俱全。
2015年双十一期间,小红书创下单日销售额突破千万的亮眼战绩,令整个行业为之侧目。然而盛景难续,接踵而至的假货风波给这个新兴平台当头一棒,社区内维权声浪此起彼伏,用户信任度遭遇断崖式下跌。以后,小红书一直寻找商业化的更好路径。
经历数年蛰伏后,2020年直播电商的风口让小红书重燃斗志,平台不惜斥巨资邀约董洁、章小蕙等明星大咖坐镇,意图复制抖音的直播神话。然而成效却未如预期,大多数用户在完成“种草”后便转战淘宝下单,将小红书视为“消费决策指南”,这种“为他人做嫁衣”的尴尬处境,暴露了小红书在用户心智培育和交易闭环构建上的先天不足。
2021年,不甘示弱的小红书祭出更为激进的策略,全面封杀包括阿里系在内的所有外链,同时大举押注自营业务,先后推出“小绿洲”户外专区和买手电商计划,试图再度打造商业护城河。
可惜这些努力终究收效甚微,第三方数据显示,虽然小红书以2.8亿月活、300亿营收稳坐UGC领域头把交椅,但其自营GMV仅勉强突破千亿大关,与同期抖音电商3.5万亿的庞大体量形成鲜明对比。
直至2025年,小红书终于大彻大悟,与淘宝、京东等电商巨头达成战略联盟。这一刻,小红书终于承认,自己坐拥流量金山,却也想复制抖音的变现之路并不现实,小红书需要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路。
众所周知,自营电商需要承担仓储、物流、售后等重资产压力,这一点小红书并没有那么擅长。而流量生意的利润率不仅可观,更能享受轻资产运营的红利。这笔“经济账”,小红书算是彻底弄明白了。每个平台都有它的路径,走好自己的路才是最重要的。
一场不对等的商业联姻与战略妥协
小红书与电商巨头们的这场联姻,表面上是互利共赢的战略合作,实则暗藏着一场实力悬殊的权力博弈。
当用户被小红书上一篇护肤笔记种草后,轻触底部的淘宝链接即可完成购买。看似完美的商业闭环背后,小红书只是培育消费需求的“内容农场”,而淘宝则坐享其成,将流量变换成真金白银,这种分工将小红书禁锢在商业价值链的上游:生产流量,售卖流量。
深入剖析这场合作的商业本质,电商平台无疑是最大受益者。小红书沉淀的3亿高净值用户,代表着中国最具购买力的年轻消费群体。对电商巨头们而言,拿下小红书就等于获得了源源不断的高质量流量和用户,获得了一个转化率惊人的内容营销引擎。
反观小红书,这次合作更像是其商业尝试折戟之后的妥协之举。其实不是小红书做商业化不行,而是所有的内容平台,在商业化上,都有一个天然的弱点,即保持内容品质和商业化之间的平衡问题,这当然也是内容平台的软肋。
小红书虽然坐拥令人艳羡的种草魔力,但这种影响力却难以直接变现,其核心矛盾在于,用户来小红书寻求的是种草,是消费灵感,而非交易闭环。
这样的用户习惯和用户心智,既是小红书的核心竞争力,也注定了其在电商赛道的无力感。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小红书的“前辈”蘑菇街已有前车之鉴,流量中介模式终将被平台方收割,一旦流量价值衰减,就会被弃如敝履。这也是小红书宁愿耗费十年光阴,也要自建电商版图的深层原因。
在这场看似被动的合作中,小红书仍然保留了最后的倔强。执行层面的诸多限制条款可见一斑,目前开放的类目以美妆个护为主,彰显其对核心品类的保护意识,并且要求淘宝店铺评分不低于4.5的门槛,则体现出小红书在商业化与用户体验仍然需要保持平衡,它需要对用户负责。
从更宏大的产业视角看,这次合作标志着中国互联网进入存量博弈的新时代,当增长红利枯竭,昔日对手不得不握手言和,合作寻求商业价值的最大化。
与电商巨头的合作或许能暂时缓解小红书的变现焦虑,却也将一个更严峻的命题抛到台前:当下一个技术革命浪潮来袭时,如果内容平台丧失了战略自主权,该如何守护自己的商业未来?
小红书未来仍然需要拥有自己的独特变现路径,或许与淘宝以及京东的合作,只是缓解商业变现的无奈之举。以小红书的个性,它仍需要将商业化变现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商业与情怀间寻找“黄金支点”
“红猫”“红狗”,甚至将来“红多多”的登场,看似为小红书的电商梦画上了休止符,但仔细观察其近期布局,实则暗藏着更深层的战略意图。
今年3月,小红书上线“评论区直链”功能,这一设计让用户能在互动中直接嵌入购买链接,实现“即看即买”的无缝体验,将传统”种草-跳转-购买”的消费路径压缩。同期小红书还启动运营服务商招募,意在借助专业运营力量,培育平台原生商业生态,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电商矩阵。
这些动作折射出小红书对电商业务的“精准聚焦战略”。在服装、手作等非标品类领域,小红书持续加注自营筹码,通过“原创护航计划”和“零抽成政策”,成功吸引大批独立设计师入驻。
随着“红猫计划”的到来,这种“标品开放,非标闭环”的差异化打法,让小红书既避开了与电商巨头们的正面交锋,又守住了最具平台特色的细分市场。
然而,这场精妙的平衡游戏也是考验重重,淘宝商家的蜂拥而入,正在悄然改变平台的内容肌理,商业化笔记激增挤压了真实用户的发声空间,评论区“这是广告吗?”的质疑声此起彼伏,反映出用户对内容纯净度下降的集体焦虑。
从商业模式上看,小红书正面临内容平台的永恒悖论:如何在商业化进程中守护社区灵魂。其创新的“内容中台”模式虽具前瞻性,通过将种草能力赋能全网电商,打造消费决策基础设施,但这种模式的致命弱点在于,一旦内容质量失守,其作为“消费风向标”的核心价值将迅速瓦解。
当下小红书真正的考验,或许不在于开放或闭环的二元选择,而在于能否找到那个平衡商业与情怀的“黄金支点”,这条探索之路注定荆棘密布,却是所有志在长远的内容平台必须破解的生存密码。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唯有既懂商业又珍视初心的平台,才能赢得用户持久的青睐。
结语
目前”红猫计划”和”红狗计划”的准入门槛严苛,普通用户还很少能够看到这种“偏硬”的种草内容,这既彰显了小红书对商业化进程的审慎把控,在避免过度刺激用户敏感神经的同时,又能让品牌方真切体会到流量红利。
有意思的是,有调研数据显示,用户对商业笔记的信任度正持续走低,更棘手的是,平台内容团队与商业化团队的目标天然对立,前者以用户停留时长为考核指标,后者则紧盯GMV转化率。
与抖音“兴趣电商”的即时转化截然不同,小红书构筑的是一个“延时满足”的商业生态。用户今日被种草的露营装备,可能会在两周后的淘宝大促中完成下单。这种独特的消费决策路径,使小红书在电商价值链中占据了更具战略意义的卡位,却也使其最难独立开展电商运营,因为两周后的成交,从各方的角度看,如何判定是小红书促成的呢?
历经十年探索,小红书最终选择与电商巨头们合作,不做交易闭环,而是成为连接内容与交易的枢纽,同时针对核心“非标品类”等重点扶持自营业务,希望获得更可观的收益回报率。
历史上加州淘金热中的“卖水”生意之所以成立,关键在于源源不断的淘金客涌入。小红书选择做流量“引水人”,坚持设置高准入门槛,正是为了守护内容生态的护城河。不下场直接卖货,而是让每一条优质种草内容都能找到最佳变现通路,这一战略转型,恰是内容平台在电商红海中突围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