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最具价值的商业资讯

统计局:12月CPI同比下降0.3% PPI同比下降2.7%

中国2023年12月CPI同比下降0.4%,前值为下降0.5%。中国2023年12月PPI同比下降2.7%,前值为下降3.0%。

2023年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3% 环比上涨0.1%

2023年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3%。其中,城市下降0.3%,农村下降0.5%;食品价格下降3.7%,非食品价格上涨0.5%;消费品价格下降1.1%,服务价格上涨1.0%。

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0.1%。其中,城市上涨0.1%,农村上涨0.1%;食品价格上涨0.9%,非食品价格下降0.1%;消费品价格上涨0.1%,服务价格上涨0.1%。

2023年全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2%。

一、各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同比变动情况

12月份,食品烟酒类价格同比下降2.0%,影响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约0.57个百分点。食品中,畜肉类价格下降15.9%,影响CPI下降约0.56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下降26.1%,影响CPI下降约0.43个百分点;蛋类价格下降7.0%,影响CPI下降约0.05个百分点;水产品价格下降0.6%,影响CPI下降约0.01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下降0.3%,影响CPI下降约0.01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上涨0.5%,影响CPI上涨约0.01个百分点;粮食价格上涨0.4%,影响CPI上涨约0.01个百分点。

其他七大类价格同比五涨一平一降。其中,其他用品及服务、教育文化娱乐、衣着价格分别上涨2.9%、1.8%和1.4%,医疗保健、居住价格分别上涨1.4%和0.3%;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持平;交通通信价格下降2.2%。

二、各类商品及服务价格环比变动情况

12月份,食品烟酒类价格环比上涨0.6%,影响CPI上涨约0.18个百分点。食品中,鲜菜价格上涨6.9%,影响CPI上涨约0.14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上涨1.7%,影响CPI上涨约0.03个百分点;水产品价格上涨0.9%,影响CPI上涨约0.02个百分点;畜肉类价格下降0.6%,影响CPI下降约0.02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下降1.0%,影响CPI下降约0.01个百分点。

其他七大类价格环比五涨一平一降。其中,生活用品及服务、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上涨0.8%和0.3%,衣着、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价格均上涨0.1%;居住价格持平;交通通信价格下降1.2%。

2023年12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7% 环比下降0.3%

2023年12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7%,环比下降0.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3.8%,环比下降0.2%。2023年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3.0%,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3.6%。

一、12月份工业生产者价格同比变动情况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3.3%,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下降约2.44个百分点。其中,采掘工业价格下降7.0%,原材料工业价格下降2.8%,加工工业价格下降3.2%。生活资料价格下降1.2%,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下降约0.30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下降1.4%,衣着价格上涨0.1%,一般日用品价格下降0.1%,耐用消费品价格下降2.2%。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中,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类价格下降7.6%,燃料动力类价格下降7.2%,农副产品类价格下降7.0%,化工原料类价格下降6.1%;黑色金属材料类价格持平;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价格上涨1.6%。

二、12月份工业生产者价格环比变动情况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0.3%,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下降约0.22个百分点。其中,采掘工业价格下降1.1%,原材料工业价格下降0.5%,加工工业价格下降0.2%。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1%,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下降约0.03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下降0.3%,衣着和一般日用品价格均下降0.2%,耐用消费品价格上涨0.1%。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中,农副产品类价格下降1.0%,化工原料类价格下降0.7%,燃料动力类价格下降0.5%,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价格下降0.1%;黑色金属材料类价格上涨0.7%,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类价格上涨0.3%。

灵活适度精准有效 货币政策工具多箭待发

时隔十个月重新投放抵押补充贷款(PSL)3500亿元,人民银行披露的这一举措为2023年精准有效的货币政策操作画上句号,也为2024年货币政策操作打开新的想象空间。

谈及2024年货币政策,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说,人民银行将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从总量、结构、价格三方面发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货币金融环境。

业内人士分析,人民银行将强化总量型与结构型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必要时会创设新工具。当前货币政策“工具箱”较充足,并有望继续得到充实,一季度是政策适时发力关键期。

总量政策将适时发力

2023年两次降准接力强化政策支持效应、灵活投放中期借贷便利(MLF)保障中长期流动性合理供给、持续增强贷款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明显改善。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3年前11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1.58万亿元,同比多增1.55万亿元。

为巩固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2024年总量政策应如何做到灵活适度、适时发力?综合当前经济形势和信贷投放等因素判断,择机降准的可能性有所增加。

新近公布的2023年12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仍处于50%以下,这是该指标连续3个月位于收缩区间。“回顾历史可以看到,一旦PMI连续3个月低于荣枯平衡线,货币政策做出反应的概率就会显著增加。”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说。

适时降准也可“护航”信贷投放,稳固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降准释放的低成本、长期限资金可支持2024年一季度政府债发行以及银行信贷投放。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在2023年12月存款挂牌利率下调后,若2024年一季度以降准操作配合,将有助于降低银行负债成本。

着眼于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增强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适时降准的必要性也有所加大。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后续特别要运用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组合。

此外,专家表示,过去几年,我国并未实施强刺激政策,货币政策加大力度的空间依然较大。当前我国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4%,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下调空间。

结构性工具创新可期

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是未来一段时间金融领域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在这方面,结构性货币政策有很大用武之地,更多创新工具将跃然而出。

邹澜表示,要进一步提升货币信贷政策引导效能,紧扣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重点做好五篇大文章,服务好高质量发展。

应用好存续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是题中之义。“近年来,人民银行创新推出17个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向特定金融机构、行业或领域精准投放流动性,促进金融资源更多流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董希淼说。

王青认为,接下来除了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绿色贷款等会持续高增长之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房地产行业的支持力度有望加码。

在加力实施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和房企纾困专项再贷款的同时,不排除2024年一季度增加额度,乃至推出新的定向支持工具的可能性。

除五篇大文章以外,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三大工程”也需要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支持。

人民银行8日披露,2023年新增抵押补充贷款额度5000亿元,为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发放“三大工程”建设项目贷款提供中长期低成本资金支持。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表示,未来针对“三大工程”或创设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以提供中长期低成本资金。此外,为配合地方政府化解债务风险,央行有可能创设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必要时提供应急流动性。

价格型工具料获倚重

2023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逆回购和MLF中标利率分别累计下降20个和25个基点,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下降20个和10个基点,引导主要银行多批次下调存款利率……多项政策发挥合力,有效推动了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LPR改革效能不断释放,市场普遍预计,2024年新一轮降息进程或逐步开启。

一方面,经济修复仍待有效需求实质性回升,引导融资利率下行已“箭在弦上”。

在明明看来,虽然2023年末国有大行和股份行纷纷下调存款挂牌利率,一定程度上为金融让利实体提供了更多空间,但考虑到存款挂牌利率下调传导至实体融资成本下行仍存时滞,短期内有必要通过调降政策利率引导广谱利率快速下行,提振经营主体的投资需求。

在低通胀背景下,我国实际利率较高,也为降息提供了一定空间。业内人士认为,随着CPI同比增速下降,前期降成本工具的成效也被较多对冲,尤其是2023年10月以来CPI同比增速转负,为降息提供了空间。

另一方面,考虑到中美实际利率走势背离,预计2024年海外因素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掣肘将进一步弱化。

全国商务工作会议部署八方面重点工作 办好各类促消费活动

1月7日至8日,全国商务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总结2023年商务工作,研究部署2024年商务工作。

会议指出,2023年,商务运行总体平稳,国内消费持续恢复,对外贸易回稳提质,利用外资结构优化,对外投资创新发展,多双边经贸合作取得新进展,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作出积极贡献。

会议指出,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商务工作意义重大。全国商务系统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外事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商务工作“三个重要”定位,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防范化解商务领域风险,着力推动商务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贡献。

会议强调,2024年全国商务系统要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主动对标对表,重点做好八个方面工作:一是推动消费持续扩大,完善市场和流通体系。以“消费促进年”为主线,办好各类促消费活动。激发消费潜能,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推进服务消费品质升级。二是培育外贸新动能,加快建设贸易强国。升级货物贸易,拓展中间品贸易、跨境电商出口,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数字贸易。三是打造“投资中国”品牌,促进外资稳量提质。放宽外资准入,强化外资服务保障,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四是提升开放平台效能,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提升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各类园区功能。五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抓好八项行动的落实落地。统筹推进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不断拓展数字、绿色等合作领域,健全国际经贸合作机制。六是推动对外投资创新,提升合作质量水平。加快商签高水平投资协定,推动境外经贸合作区提质升级。七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强化多双边经贸合作。推动世贸组织第13届部长级会议取得务实成果,扩大高标准自贸区网络。八是维护经济安全,守好安全底线。加强商务领域涉外法治建设,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消费市场活力涌动 中国经济稳步发展动能澎湃

随着一系列促消费政策落地显效,居民服务消费潜力不断释放,服务消费市场持续恢复向好。

专家表示,消费“主引擎”作用强劲,有效激发市场活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我国消费规模稳步扩大,结构持续升级,模式不断创新,国内需求持续恢复。

文旅融合释放消费潜力

目前,旅游市场进入了恢复发展的快车道。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旅游市场加速回暖,在扩内需促消费、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元旦假期3天,全国国内旅游出游1.35亿人次,同比增长155.3%,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9.4%;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97.3亿元,同比增长200.7%,较2019年同期增长5.6%。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元旦假期旅游预订单量同比增长超500%。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认为,2023年国内旅游市场快速复苏,出入境旅游市场实现了预期增长,旅游供应链得到了稳步修复,消费预期和企业家信心稳中有升。2024年,旅游经济将以理性的消费预期、增长的投资信心和积聚的创新动能,稳步进入繁荣发展的新阶段。

“文化+旅游”“文化+科技”等新业态不断涌现,文化消费潜力得到充分释放。文体旅等领域融合力度不断加大,丰富的旅游消费场景满足了人们多元的旅游消费需求,也带动形成文旅市场新的增长点。

在一场说走就走的“City walk”中,感受北京胡同的韵味;在一顿顿淄博烧烤中,感受“滋滋冒油的烟火气”;在贵州榕江,看一场“村超”篮球赛……“休闲游”“反向游”“乡村游”等多元旅游模式备受青睐,游客在流动中感受河山之美,在互动中体验旅行之趣,出游意愿和消费热情持续高涨。

快递增量折射消费活力

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2023年1至11月,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累计完成1463.1亿件,同比增长15.8%。其中,快递业务量(不包含邮政集团包裹业务)累计完成1188.2亿件,同比增长18.6%。

国家邮政局快递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12月4日18时26分,一件从云南昆明寄往四川成都的快递包裹,成为2023年第1200亿件快件。

信息消费规模不断扩大,为经济发展带来更多新增长点。作为经济发展与消费活力的“晴雨表”,快递业的蓬勃发展,集中显现出经济发展的活力与韧性。2023年,我国快递业务量首次超过1200亿件,凸显出快递市场繁荣活跃、发展质效不断提升的局面,展示出消费持续向好的良好态势。

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副司长边作栋表示,快递业务数据的增长来源于居民消费需求的进一步提升,快递业务量也是观察中国经济运行动向的重要实物量指标之一。第1200亿件快递的送出,体现出线上商业热点正在成为多样化消费需求扩展的一部分,“线上购物”“互联网+”“数字+”等消费新模式呈现出新的发展动能,消费规模扩大、结构升级的态势仍在延续。

即时零售提升消费体验

当前,“线上即时下单,线下即时履约,依托本地零售供给,满足本地即时需求”的即时零售在电商平台上蓬勃发展。

数据显示,2023年1至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7945亿元,同比增长7.2%。全国网上零售额139571亿元,同比增长11.0%。

即时零售打造“数实融合”的新场景、新模式,为本地零售带来新增量。即时零售平台打破线下零售数据孤岛,通过数据驱动实现本地流量分发、零售数字化以及服务运营,实现交易流程线上化、履约配送便利化,提升本地供给能力,拓展消费需求。

2023年7月,商务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明确提出发展新型商业模式,支持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的即时零售模式(平台下单+就近门店配送,就近门店下单+即时配送),赋能实体门店,拓展服务半径。

“线上线下”双向发力,我国网络零售的新业态新模式活力彰显,即时零售覆盖行业和产品种类持续扩大。

“即时零售未来发展仍有很大潜力。”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副研究员洪勇认为,发展即时零售有助于加快传统零售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消费提质扩容,增加就业渠道,加快数实融合。未来,应聚焦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加快智慧物流新技术的应用,推动即时零售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

央行:2024年要稳妥推进重点领域金融风险防范化解

2024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2024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1月4日-5日在京召开。会议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23年工作,分析当前形势,部署2024年工作。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潘功胜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朱鹤新、张青松、宣昌能、陆磊出席会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人民银行纪检监察组组长、党委委员曲吉山主持会议。主题教育中央第十八巡回指导组副组长周小莹到会指导。

会议指出,2023年,中国人民银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适时强化逆周期调节,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持续深化金融改革,不断扩大金融开放,切实改进金融服务,平稳推进机构改革,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一是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货币信贷总量适度、节奏平稳。两次下调政策利率,带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等市场利率下行,引导商业银行有序降低存量首套房贷利率。强化对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的精准支持,引导资金更多流向民营小微、乡村振兴等薄弱环节,积极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外汇市场和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

二是重点领域金融风险稳妥化解。加强金融风险监测评估,强化制度和机制建设,推动稳妥处置重点区域和重点机构风险。金融支持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化解工作有序推进。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金融风险防范、预警和处置机制。

三是国际金融合作取得积极进展。牵头设立中美、中欧金融工作组。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加强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各国央行等对话沟通。牵头推动二十国集团可持续金融工作组工作。

四是金融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完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推动金融市场制度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区域金融改革高质量推进,绿色金融、科创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取得成效。深化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与高水平开放要求相适应的监管体系。

五是人民币国际化取得新进展。进一步便利和推动跨境贸易投资人民币使用。优化人民币国际使用和货币合作网络。推进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人民币跨境收付、贸易融资、外汇交易等功能增强。

六是金融服务和管理水平持续提升,机构改革稳步推进。《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出台。加强国家金融基础数据库数据共享。开展拒收人民币现金专项整治,稳妥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七是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深化。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健全专项督办和“回头看”工作机制。严格执行向党中央请示报告制度。高质量完成第一批主题教育,有力推进第二批主题教育。持续深化中央巡视和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开展中央巡视整改专项巡视。统筹谋划干部队伍建设,强化干部教育培训。增强工会和共青团凝心聚力作用。坚持以严的要求正风肃纪反腐,持续推进惩治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

会议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突出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金融强国等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对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工作作出系统部署。中国人民银行系统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要准确把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对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责定位。构建科学稳健的金融调控体系,有力有效支持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健全金融稳定保障体系,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统筹金融开放与安全,有序扩大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要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2024年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强督促检查,及时请示汇报。高质量完成第二批主题教育,建立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长效机制。扎实做好中央巡视整改,认真整改经济责任审计指出的问题,确保整改质效。聚焦职能责任和关键少数开展政治巡视,压实各级党组织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加强工会和共青团组织建设。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

二是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注重新增信贷均衡投放,提高存量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确保社会融资规模全年可持续较快增长。价格上,兼顾内外均衡,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三是聚焦“五篇大文章”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落实好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行动方案。延续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继续发挥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服务普惠金融长效机制作用。抓好金融支持民营经济25条举措落实。持续做好乡村全面振兴金融服务工作。延续实施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

四是持续加强金融市场建设。建设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金融市场,进一步优化融资结构、市场体系、产品体系,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融资服务。深化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提升境外投资者参与中国债券市场便利度。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

五是稳妥推进重点领域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指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合理运用债务重组、置换等手段,支持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化解。加强对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的监测分析。因城施策精准实施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满足各类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抓好“金融16条”及金融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各项政策落实。推动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推动重点机构风险处置,健全具有硬约束的早期纠正机制,强化存款保险专业化、常态化风险处置职能。持续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

六是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深化国际金融合作,推动高水平开放。依托二十国集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清算银行等平台,推进全球宏观政策协调。积极参与多边开发机构治理,深化双边务实金融合作。着力推动金融业高水平开放。有序推动境内外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积极参与涉及金融业的国际贸易规则研究制定。稳步推进外汇领域改革开放。

七是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一步完善便利人民币跨境使用政策体系,推动重点企业、重点领域、重点地区人民币使用。优化人民币清算行布局,加强国际间货币合作,推动离岸人民币市场健康发展。加强跨境人民币业务监管。加大跨境支付系统建设及拓展力度。

八是持续深化金融改革。进一步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和治理机制,持续优化宏观审慎压力测试机制,完善重点领域宏观审慎管理。深化金融机构改革,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支持补充商业银行资本,落实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业务分类分账改革方案。

九是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和管理水平。加快推进重点金融法治工作。继续做好金融支持区域改革发展工作。加强调查研究,完善参事制度。构建与经济结构转型相匹配的现代金融统计监测机制。着力提升境外来华人员支付服务水平,持续推动优化境外银行卡受理环境、提升手机支付便利性,引导重点银行和支付机构优化我国居民和境外来华人员账户服务。强化现金服务与管理,扎实开展整治拒收现金专项行动,加大处罚和公告力度。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应用。有序推进信息科技系统整合。加快推进国家金库工程建设。加强征信和反洗钱监管。

十是扎实推进机构改革和业务流程优化再造工作。落实好分支机构改革方案,统筹推动业务流程再造、信息系统升级、制度机制调整等工作。

会议指出,2024年各项任务繁重艰巨。中国人民银行系统要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主动作为、攻坚克难,认真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全力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国家外汇局领导班子成员,中国人民银行各部门、各省级分行、各所属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派驻纪检监察组负责同志参加会议。中央财经委办公室、中央金融委办公室、国务院办公厅、审计署有关同志应邀出席会议。

财政部部长:强化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促进国民经济循环畅通

——财政部党组书记、部长蓝佛安关于当前经济财政形势的问答

问: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这些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持续显效,为稳定宏观经济提供支撑?

蓝佛安:习近平总书记对财政工作高度重视,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对事关财政事业发展的重大长远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推进新时代财政改革发展提供了指针、指南、指引。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积极的财政政策定调指向,对赤字规模、税费支持政策、政府债券使用、重点领域保障等提出明确要求。财政部门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连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为稳定宏观经济出力。

一是科学确定赤字率水平,保持适度支出强度。赤字率是宏观政策的一个重要风向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宏观调控必须适应发展阶段性特征和经济形势变化,该扩大需求时要扩大需求,该调整供给时要调整供给,相机抉择,开准药方”。我们合理、审慎确定赤字率水平,既适度扩大支出规模,满足实际需要,又“留有后手”,为应对未来可能的风险挑战留出空间。2023年年初,按照党中央关于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的部署,财政赤字率按3%安排。年中,我国多地遭遇暴雨、洪涝、台风等灾害,无论从支持受灾群众尽快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生活看,还是从防灾减灾救灾长远计,都必须及时有力应对。四季度,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经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查批准,增发1万亿元国债,全部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相应地,全国财政赤字率从3%提高到3.8%左右。虽然赤字率提升了,但我国政府负债率仍处于合理区间。这些年,通过合理安排赤字规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保持较大力度,从2012年的12.6万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26.1万亿元,保障了国家重大战略和民生政策落实。

二是优化减税降费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税收是政府收入的基本形式,减税降费兼具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属性,既能扩大总需求、激发市场活力,又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潜在增长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减税降费政策措施要落地生根,让企业轻装上阵。”这些年的减税降费政策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制度性安排与阶段性政策相结合,既立足长远深化税制改革,又着眼当下强化税收政策调节。我们接连打出营改增、个人所得税改革、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清理规范收费和基金等政策“组合拳”,2023年进一步突出前瞻性、连续性、精准性,对税费优惠政策延续的延续、优化的优化,特别是允许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加计5%抵减应纳增值税税额、将集成电路和工业母机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120%等,体现对制造业的精准支持。

三是管好用好专项债券,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在政府投资工具中,专项债券既是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财政工具,也是地方政府补短板、增后劲、带动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政府投资必须发挥好引导作用,这是应对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有力工具”。2020年以来,我们累计新增安排专项债券14.6万亿元,支持了一大批水利、交通、能源、环保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2023年安排新增专项债券3.8万亿元、比2022年增加1500亿元,充分考虑各地财力状况、债务风险水平等因素,重点向经济大省和使用效益好的地区倾斜,优先支持成熟度高的项目和在建项目,不“撒胡椒面”。初步统计,2023年发行的专项债券中,用作项目资本金的超过3000亿元,占发行总额比例超过9%,预计拉动社会投资超万亿元,发挥了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

除了上述三大政策工具,我们还综合运用其他政策工具进行调节,包括转移支付、政府采购、财政贴息等。比如,政府采购规模一般占到一国GDP的10%—15%,是国内市场最大的采购主体。针对中小企业在采购活动中相对弱势的情况,我们制定出台预留份额政策,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2018—2022年,授予中小企业的政府采购合同占政府采购总金额75%左右,为中小企业提供了稳定支持。再如,我们推动基本建成包括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省级再担保机构、市县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在内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撬动更多金融资源流向中小微企业,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问:新一年,如何认识当前经济财政形势?

蓝佛安:当今世界变乱交织,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政治纷争和军事冲突多点爆发,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全球经济呈现高通胀、高利率、高债务、低增长“三高一低”态势,一些国家宏观政策在控通胀、稳增长、防风险之间艰难权衡,部分发展中国家面临货币贬值、资本外流、债务违约等严峻风险挑战。相比而言,2023年我国经济运行呈现前低、中高、后稳态势,就业物价总体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我国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仍是全球增长最大引擎。长远一点看,我国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经济发展具备强劲的内生动力、韧性、潜力。

财政与经济密切相关。受益于经济恢复向好以及2022年基数等因素,2023年财政收入保持恢复性增长,与经济运行态势大体一致。前11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20万亿元,同比增长7.9%,符合预期,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10.84万亿元,同比增长8.7%,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收入分别同比增长8%、6.5%、12.2%、11.9%,31个省份收入普遍实现增长。财政支出进度合理加快,前11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3.85万亿元,同比增长4.9%。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9%,教育支出增长5.7%,农林水支出增长5.8%,科学技术支出增长4.3%,住房保障支出增长8.6%,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

总的来说,2023年,在严峻复杂形势下,中国经济顶住了压力、稳定了规模、提升了质量,充分印证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形势判断和决策部署的正确性预见性,充分证明了党中央复杂多变局面下驾驭经济工作的高超智慧和娴熟能力。我们现在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都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烦恼,只要我们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一定能够继续爬坡过坎、攻坚克难,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问: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24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请介绍2024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内涵。

蓝佛安: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这是党中央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2024年财政政策定下的总基调。

“适度加力”方面,主要是加强财政资源统筹,组合使用专项债、国债以及税费优惠、财政补助、财政贴息、融资担保等多种政策工具,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一是保持适当支出强度,释放积极信号。除财政自身收入外,2024年安排一定规模的赤字,并从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其他政府预算调入一部分资金,确保财政总的支出规模有所增加,更好发挥拉动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循环的作用,形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支撑。二是合理安排政府投资规模,发挥好带动放大效应。在保持政府总体杠杆率基本稳定原则下,继续安排适当规模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强化专项债券资金使用管理,支持地方加大重点领域补短板力度,着力提高投资效率。三是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兜牢基层“三保”底线。2024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仍然保持一定规模,特别是增加均衡性转移支付,并向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强化财力薄弱地区的资金保障。四是优化调整税费政策,提高精准性和针对性。统筹宏观调控、财政可持续和优化税制的需要,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继续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坚决防止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

“提质增效”方面,主要是推进财政管理法治化、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把同样的钱花出更大成效,同时加强与其他宏观政策协同联动,提升支持高质量发展的效果。一是在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上下功夫,可以省的钱都省下来,不该花的钱一分都不乱花,集中财力办大事。二是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上下功夫,既用好有限的增量资金,又下大力气盘活、调整存量,将使用效果不好的资金腾出来用于保重点,防止支出固化僵化,做到“小钱小气、大钱大方”。三是在强化绩效管理上下功夫,将绩效理念和方法深度融入预算管理,完善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链条机制,强化信息技术支撑,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四是在严肃财经纪律上下功夫,严格执行财经法规和管理制度,坚决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五是在增强财政可持续性上下功夫,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开展财政承受能力评估,有效应对风险隐患,确保财政行稳致远。六是在强化政策协同发力上下功夫,使财政与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保持取向一致、同频共振,放大组合效应。

问:下一步,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财政政策将如何进一步发力?

蓝佛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财政部门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党中央决策部署意图,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强化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促进国民经济循环畅通。

一是支持促消费、扩投资、稳外贸,更好统筹国内国际循环。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在财政补助、税费优惠、政府采购等方面对各类经营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围绕居民消费升级方向,进一步研究鼓励和引导消费的财税政策,着力提升消费能力、优化消费环境、培育新型消费。统筹用好专项债券资金、中央预算内投资、车购税补助地方资金、铁路建设基金、民航发展基金等,推动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引导带动全社会投资。积极参与国际财经交流合作,发挥好关税等政策作用,支持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

二是调结构、补短板、强弱项,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加大财政科技投入,进一步调整优化使用方向,向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国家战略科技任务聚焦。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全力支持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保障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等资金需求。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统筹运用专项资金、政府采购、首台(套)保险补偿等政策,支持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培育新产业新赛道。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完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财政支持政策,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支持提升企业竞争力。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升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完善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把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健全差异化财税政策,推动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落地实施,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保持投入力度,围绕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方面发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是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基础之上,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推动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可及性均衡性。始终把教育作为国家战略性投入予以优先保障,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支持改善县域普通高中基本办学条件,建立基于专业大类的职业教育差异化生均拨款制度,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强化就业优先导向,统筹运用税费减免、社保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多渠道支持企业稳岗扩岗、个人创业就业。继续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推动健全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支持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加强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保障。健全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和安全监管体系,做大做强战略储备基金。支持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文物古籍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支持力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高品质精神文化需求。

央行适时重启PSL 新年月初资金面宽松

2024年1月2日,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央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37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逆回购中标利率维持在1.8%不变。由于当天逆回购到期回笼量达10060亿元,央行当天在公开市场实现净回笼8690亿元。

在年前的最后5个交易日,为熨平资金利率波动,央行在公开市场累计净投放12570亿元。随着跨年阶段结束,市场机构的短期资金需求回落,货币市场利率在2024年首个交易日明显走低,银行间7天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DR007)从2023年12月29日的1.9079%迅速下行至2024年1月2日的1.7640%,来到政策利率下方。各品种的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利率与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在年后也有所下行。

Wind数据显示,在2024年首周公开市场逆回购到期量达到26640亿元,考虑到跨月后央行通常会加大力度回笼流动性,且地方政府债券尚未开启发行,对流动性影响有限,专家普遍认为本周央行将在公开市场保持净回笼。

“今日央行在公开市场净回笼的操作,客观上反映了流动性总量迅速回升、前期连续大额净投放持续见效等状况。”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向记者表示,预计市场资金面将保持宽松平稳,流动性将保持合理充裕,市场利率将保持在政策利率附近波动。

2024年已经到来,面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等挑战,央行已明确,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在推动房地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上,将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等“三大工程”的支持力度。

实际上,央行提前开展了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支持工作。2023年12月,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净新增抵押补充贷款(PSL)3500亿元。期末抵押补充贷款余额为32522亿元。这也是自2023年2月净新增抵押补充贷款17亿元后,抵押补充贷款再次净新增。

PSL的主要功能是支持国民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社会事业发展而对金融机构提供的期限较长的大额融资。PSL采取质押方式发放,合格抵押品包括高等级债券资产和优质信贷资产。

东吴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宏观首席分析师陶川指出,我国在2015年及2022年均启用过PSL工具,均是为了扭转地产预期、支撑投资增速、稳定信用扩张。当下PSL工具有再度运用的合适条件,在加大“三大工程”支持力度的要求下,重启PSL工具提供中长期低成本资金支持来托举地产投资的必要性在上升。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曾分析,发放PSL将对稳增长有着显著的拉动作用,假设其投放5000亿元,不仅有望带动全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5—0.7个百分点,也有助于提振市场情绪,改变部分投资者的悲观预期。此外,PSL资金来源于央行,投放PSL对基础货币的影响较大,存在挤压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空间的可能。

五组热词预见2024经济政策主线


2024年征程已开启。新的一年,中国经济将如何巩固和增强回升向好的态势?透过五组热词,2024年政策主线清晰可见。

一、立与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做好2024年的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立”与“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事物变革创新的一对辩证关系,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法论。

“先立后破”把“立”放在首位,强调“立字当头”,就是要把完善既有的体制机制放在首位,把破除不适宜的体制机制放在第二位,确保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稳步推进改革。

“先立后破”并不是首次被提及。早在2021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到“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坚持稳中求进,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把握好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

此次再提“先立后破”,包含着针对性的新内涵,这对于新旧动能转换期的中国经济而言尤为重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用中财办有关负责人的话来说,要统筹兼顾稳和进,该“立”的要积极主动地“立”起来。该“破”的要在“立”的基础上坚决地“破”。同时要稳扎稳打,把握好时、度、效,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这里的“立”和“破”,包括但不限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能源结构以及政府债务管理机制等,说明未来在处理相关问题上将更加稳妥审慎,这也和“以进促稳”的政策取向一致。

“先立后破”、稳扎稳打的政策方针体现了中央对当前经济发展复杂形势的深刻认识和科学研判。新的一年,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在“立”和“破”上把握好先后顺序;同时注重前瞻布局,侧重于“立”,谋定后动,高质量发展之路才能行稳致远。

二、质升与量增

从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到“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中国经济发展方向提供了指引,高质量发展将是今年的主题主线。

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反映了从追求速度和规模向追求效率和质量的转变,这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义。

质升与量增,意味着更多关注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和可持续发展。从今年工作部署来看,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大幅上升,“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被置于九大重点任务之首。

各部委也围绕科技创新“落子”: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聚焦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强化政策供给;深入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培育壮大未来产业。

今年科技体制改革方面将会有重要部署,更多突破性政策有望推出,助力构建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政策体系和良好环境。

三、消费与投资

今年消费和投资将继续担当经济增长主引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系列政策部署瞄准扩大有效需求,优化推动平衡消费与投资,增强内循环主动力。

有潜能的消费在哪?在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型消费领域,也在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上。

促消费政策出现在各部门2024年的重点任务单中。多部委提及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有关部门计划将2024年定为“消费促进年”,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促消费活动,打造更多商旅文体融合消费新场景。

如何扩大有效益的投资?一方面要用好各类资金加强项目建设。加力提效用好1万亿元增发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府投资,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加大投入,进一步提高投资精准性有效性;另一方面要更大力度激发民间投资。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实施,鼓励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和补短板项目建设。

今年扩内需尤其强调“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这意味着各部门推动扩内需将在能够以投资促消费的领域重点发力,比如“三大工程”建设、推动消费转型升级的基础设施建设等。

在专家看来,今年还将加快通过减税、增加公共支出等手段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同时,通过改善投资环境、鼓励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引导和激发有效益的投资,着力扩大国内需求。长期来看,这将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投资依赖向消费驱动转换,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四、改革与开放

2024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6周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释放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鲜明信号。

当前,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越是面临困难挑战,越是要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

我国改革开放步入“深水区”,未来要从系统观念和全局出发着力谋划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抓好重大改革任务攻坚克难,破除制约发展的梗阻点。

从近期透露的信号来看,改革方向已经明晰: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落实金融体制改革。

回顾历史,财税改革在我国历次重大改革中都起到“马前卒”的作用。财政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加强谋划和顶层设计,积极稳妥推进税制改革。

为了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2024年我国将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一批举措。业内人士认为,这将有利于民营经济轻装上阵、加快发展。

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2024年亦有多项举措: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等。

五、信心与底气

“综合起来看,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要增强信心和底气。”

“大家记住了一年的不易,也对未来充满信心。” “这一年的步伐,我们走得很显底气。” “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提振发展信心,增强经济活力”……

过去的一年,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民生保障有力有效,中国经济大船乘风破浪持续前行。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信心和底气从何而来?来自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大势。看待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要看“形”,更要看“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期分别将2023年、2024年中国GDP增速预测值从5%和4.2%上调至5.4%和4.6%;经合组织(OECD)将2023年中国GDP增速预测值从5.1%上调至5.2%。不少国际人士表示,中国经济已连续多年贡献全球增长量的三分之一,仍然是当今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

信心和底气来自我国创新发展的新动能。当前,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锂电池、光伏、新能源汽车等“新三样”出口比重大幅上升,高技术、高附加值、引领绿色转型的产品成为出口新增长点。

信之弥坚,行则愈远。

展望未来,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有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有产业体系配套完善的供给优势,有勤劳智慧的广大劳动者和企业家等人力优势,只要把各方面的优势和活力真正激发出来,就能够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和大国战略博弈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制度规则立起来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从26日召开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获悉,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把各项制度规则立起来,相关部门将研究制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标准指引,加快推动《社会信用建设法》《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出台,进一步完善统一的市场基础制度规则。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介绍,2023年以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取得了一定进展。着力破除了一批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突出问题;一批推动市场高效联通的重点任务已见到成效。其中,基础制度规则统一衔接方面,全面开展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修订,《关于规范招标投标领域信用评价应用的通知》等印发实施。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方面,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近九成已建设预留充电停车位,前三季度重点商贸物流托盘标准化率达75.1%;财税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加力推进并取得积极进展。

“总体来看,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对畅通国内大循环、激发市场活力、降低交易成本、释放内需潜力、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基础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李春临说。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积极稳妥推进财税、统计等重点领域改革,加大先行先试探索力度,把有利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各项制度规则立起来。李春临表示,下一步,将坚持标本兼治、长短结合,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取得更大实效。

其中,在构建有利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各项制度规则方面,将研究制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标准指引,加快推动《社会信用建设法》《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出台,优化标准供给结构、强化政府制定标准管理,进一步完善统一的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简而言之就是明确规矩,讲清楚什么事情能干、什么事情不能干。”李春临说。

市场监管总局竞争政策协调司负责人赵春雷表示,《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在草案的起草过程中,进一步压实政策制定机关的审查主体责任。将涉及经营主体经济活动的政策措施全部纳入审查范围,确保应审尽审,强调未经公平竞争审查或者违反审查的程序、标准不得出台有关的政策措施。

同时,将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助力扩大内需。推动构建东中西部产业梯度转移格局;充分发挥全国土地二级市场交易服务平台作用,促进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盘活存量资源;加快多式联运标准化建设;深入实施商贸物流高质量发展行动和县域商业建设行动。

在多式联运方面,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刘鹏飞表示,今年1-11月,全国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完成935万标箱,同比增长15.7%。“下一步,将继续加强对多式联运工作的调度督导,组织试点实施单位做好综合运输服务‘一票制、一单制、一箱制’各项任务落实,加快推进集装箱铁水联运发展,推动大宗散货绿色疏运比例不断提升。”刘鹏飞说。
此外,加大先行先试探索力度。结合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鼓励京津冀、长三角等率先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在健全市场制度规则、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共享物流发展成果、强化跨区域市场监管协作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为全国提供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积极稳妥推进财税、统计等重点领域改革。深入研究完善地方税税制,完善事权、支出责任和财力相适应的财税体制。研究修订关于统计单位划分、跨省分支机构视同法人单位统计审批管理等方面的制度规则。

全球央行明年将开启降息 中国一季度降息预期亦升温

过去两周,美联储降息预期大幅提前至2024年一季度,引发美债收益率跳水、股市冲向历史新高。欧洲央行和英国央行尽管仍保持鹰派,但随着通胀的下行和经济压力的攀升,降息可能也只会迟到而不会缺席。

景顺首席全球市场策略师胡珀(Kristina Hooper)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条条道路都可能通向2024年的降息。所有这些央行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和目的地前进——反通胀进程将持续,但加息已结束,明年上半年或将开始降息。预计未来一段时期政策可能还不明朗,可能导致收益率和各类资产的波动,但考虑到货币政策环境的大势所趋,预期在步入2024年之际,全球风险偏好总体上是积极的。”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市场对中国央行的降息期待已久,但MLF(中期借贷便利)、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下调仍在12月落空。不过,随着中美利差急剧收窄、中国经济仍待进一步提振、 上周国有大行再度下调存款利率,各界预计明年初MLF、LPR利率下调的概率较大。

全球央行2024年料将主打降息

美联储的转向无疑引领全球的政策预期。在12月14日的议息会议上,美联储送出了“圣诞大礼”——维持联邦基金利率在5.25%~5.5%的区间不变,为连续第三次暂停加息。更关键的在于,会议声明增加了“通胀在过去一年显著缓解”的表述,同时也认为“经济强劲增速已经放缓”,暗示加息周期已结束,这是令市场没有想到的。

利率点阵图显示,19名美联储委员中有17人赞成明年降息,没有人预测加息。明年年底的利率中值将从5.1%降至4.6%,这预示着明年将有3次降息空间,幅度大于9月时预测的2次,也接近当前的市场预期。

经济展望中,美联储将今年美国核心PCE(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指数)预测从3.7%下调至3.2%,并将经济增速预测从2.1%上调至2.6%,失业率维持3.8%不变。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国际资管机构首席投资官表示,明年将迎来美国大选,一般而言,在大选年,货币、财政政策很难趋紧。一边是希望维护经济软着陆,另一边是已开始下降的通胀率,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很难再不松口,美联储也并不需要等到核心PCE触及2%目标值后才采取行动。

美国商务部12月22日发布的通胀数据更显示,11月PCE环比下降0.1%,前值为0,这是2020年4月以来首次下跌。核心PCE较去年同期上涨3.2%,涨幅也较10月略降。

不乏国际投行预计,美联储将在明年3月、5月和6月连续进行三次各25BP(基点)的降息,然后每季度降息,直至达到3.25%~3.5%的利率水平。而此前,主流机构都预计首次降息会出现在7月后。

FXTM富拓首席市场分析师杨傲正对记者表示:“12月利率决议后,美联储在点阵图上基本确认明年利率中值在4.6%,也就是比目前5.25%~5.5%降息至少75BP,10年期美债收益率也已步步向下至4%下方,上周收于3.907%。市场预期更不断发酵,目前已预期明年3月便将开始降息。虽然美联储多位官员都在上周打压市场对明年第一季度就开始降息的预期,但似乎市场并不买账,美元、美债收益率目前下跌趋势完整,美股多头凌厉,而且基本上都有望持续。”

在美联储议息会议后,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和英国央行行长贝利(Andrew Bailey)的言论则完全不同,这或许是因为欧元区和英国的通胀比美国更为顽固。

拉加德表示,欧洲央行未来的决策将确保政策利率“在必要的时间内保持足够限制性的水平”。欧洲央行认为,如果在“足够长的时间内”保持当前的利率水平,将对使通胀回到目标水平“做出重大贡献”。

贝利指出,利率必须“在足够长的时间内保持足够的限制性”,才能使通胀降至英国央行的目标水平。他补充称,如果有证据表明通胀压力比预期的更持久,英国央行可能会恢复货币紧缩政策。

他们的态度似乎和一个月前的鲍威尔如出一辙,强硬的态度或许仅是在于打压通胀预期,不让金融环境太早转为宽松,否则将不利于控制通胀。

但英国通胀数据也已出现了积极的进展。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ONS)披露,11月通胀率大幅放缓至3.9%,远低于经济学家们预测的4.4%的共识水平,也是自2021年9月以来最低的,汽油、食品和休闲等类别的价格拉低了通胀。这引发英镑走低、股市上涨,并加大了各方对明年上半年降息的预期。

咨询公司万神殿宏观经济(Pantheon Macroeconomics)表示,消费价格通胀“下降幅度大得出人意料”,意味着英国央行更有可能在2024年上半年降息,“远远早于它迄今愿意发出的信号”。

市场目前普遍预计,英国央行将在明年5月降息25BP,明年全年利率将累计下降134BP,而上周五的预期为下降107BP。

存款利率下调点燃中国央行降息预期

不同于欧美国家的高通胀,中国是目前唯一一个通胀处于负区间的主要经济体,然而近几个月市场预期的降准、降息都仍未得到坐实。不过,明年一季度降息的预期已经再度升温。

继今年6月和9月后,12月22日起,包括工、农、中、建、交在内的多家国有大行宣布下调存款挂牌利率,不同期限的定期存款及通知存款利率下调幅度不等,三年期和五年期定存挂牌利率降幅最高,达25BP。

农业银行官网显示,自12月22日起调整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其中,定期整存整取3个月、6个月和1年期利率均下调10BP,一年期利率降至1.45%;二年期下调20BP至1.65%;三年期和五年期均下调25BP,分别至1.95%和2%。定期零存整取、整存零取、存本取息利率下调10BP,通知存款挂牌利率下调20BP。

分析人士指出,存款利率下调将降低银行的存款成本率,缓解息差压力。以10万元存3年定期为例,9月挂牌利率为2.2%,12月下调25BP后为1.95%,到期利息由6600元降为5850元,减少750元。

存款降息可能也是在为继续降低贷款端利率或政策利率铺路,一如近期的一轮周期。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在发给第一财经记者的邮件中提及:“较低的存款利率应有助于缓解银行净息差的压力,并为央行在明年1月降低政策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和MLF利率)奠定基础,政策利率在过去4个月里都保持不变。”他认为,中国CPI趋于下行,以及美国加息的压力开始逆转,这些都降低了中国央行降息的难度。过去一个月来,人民币汇率亦对美元大幅走强2000点。

多位经济学家都对记者表示,12月时央行按兵不动,“通过将MLF降息‘推迟’到明年1月中旬或以后,银行将不需要在2025年1月1日之前降低其现有贷款(包括住房抵押贷款)的基准贷款利率,从而有助于保护银行净息差。”野村预计,2024年上半年中国央行将分别在1月和4月进行2次各15BP的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和MLF利率的降息,同时还可能进行一次25BP的降准,以增加向银行提供可贷资金。

德国商业银行经济学家汤米·吴(Tommy Wu)也对记者表示,虽然12月20日LPR保持不变,但有很大的可能性明年初将继续降低利率以促进经济复苏。“由于中国央行承诺降低银行的实际贷款利率,它很可能会进一步降低MLF利率,并引导银行在明年降低LPR。即使不降低LPR,商业银行至少也必须继续降低它们对客户的有效贷款利率,包括抵押贷款利率,以符合最新的信贷和房地产政策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