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最具价值的商业资讯

春节假期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累计23.11亿人次

2024年综合运输春运工作专班统计数据显示:春节假期(2月10日至17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累计23.11亿人次。

具体来看,铁路客运量预计累计9959万人次;公路人员流动量预计累计21.84亿人次,其中高速公路及普通国省道非营业性小客车人员出行量预计累计19.98亿人次,公路营业性客运量预计累计1.86亿人次;水路客运量预计累计940万人次;民航客运量预计累计1804万人次。

近日,各地陆续进入返程高峰,各地交通部门多措并举,充实运能运力、提升服务品质,让春运返程更安全、更便捷、更温馨。2月17日,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1620万人次,安排加开旅客列车2256列,铁路春运运力安排再创新高。各地铁路部门统筹运用高铁和普速资源,加大运力投放,及时在热门线路区段增开旅客列车,努力满足旅客返程出行需求。

春节假期,全国公安交管部门紧紧围绕保安全、保畅通这一中心任务,提前研究谋划,精心组织部署,加强路面管控,为欢度祥和的新春佳节创造良好道路交通环境。截至2月17日19时,全国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总体平稳有序,未接报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

应急管理部数据显示:截至2月17日19时,春节假期全国安全形势总体平稳,未发生重大灾害事故,较大事故起数同比下降75%。

稳增长发力显效 1月信贷或迎“开门红”


1月金融数据发布在即。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预计,随着稳增长政策发力,1月信贷“开门红”确定性较强,预计新增信贷规模在4.5万亿元左右,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速有可能较上月小幅回落。为改善广义货币(M2)与狭义货币(M1)的增速“剪刀差”过大的状况,宏观政策可协同发力,继续改善市场信心和社会预期。

信贷料实现“开门红”

多位受访专家预计,多因素将支撑信贷实现“开门红”,1月新增信贷在4.5万亿元左右。增速方面,由于去年1月新增信贷创4.9万亿元的单月历史新高,今年1月新增信贷料同比负增长。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说,结合近期市场情况,预计1月份金融数据基本可以实现“开门红”,信贷规模可能低于2023年同期但高于2022年同期。

“预计1月新增信贷为4.5万亿元。”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燕翔说,“均衡投放”的要求可能导致1月新增信贷不及2023年同期,考虑到春节因素影响,以及当前稳增长政策正持续发力、房地产领域相关政策也在积极显效、年初“三大工程”领域投放力度加大,多种因素都对1月信贷“开门红”构成一定的支撑。

“预计1月新增信贷规模约4.6万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少增约3000亿元。”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监管层要求“信贷均衡投放”,这导致部分新增贷款在上年11月和12月投放,进而会相应减少2024年一季度新增贷款规模。

王青表示,稳增长政策发力下,1月新增信贷仍将是仅次于去年同期的历史次高水平。基建投资已在上年底提速,今年初有望保持较快增长水平,制造业投资也在政策支持和行业利润改善等因素驱动下持续提速,加之近期各地加快推动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地,一批房地产项目“白名单”已经公布,这会带动银行加大房地产开发贷投放力度。

社融存量增速或有所回落

专家预计,1月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速或较去年12月有所回落。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分析,政府债券方面,受到地方政府债发行放缓拖累,1月政府债净融资规模预计低于5000亿元;企业债券方面,由于发行规模走高,1月企业债券净融资规模预计转正,呈同比多增态势。综合来看,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预计为6.19万亿元,对应的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速约9.2%,或较上月有所回落。

华创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认为,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速可能回落,原因在于1月政府债发行低于计划发行额度,叠加信贷投放更均衡,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速可能较2023年12月回落0.4个百分点到0.5个百分点。

在王青看来,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将继续处于高位,或仅次于2022年1月和2023年1月,位列历史同期第三高的水平。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速也会略高于经济增速和价格水平之和,这也显示了货币政策继续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

“中性情境下,2024年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速中枢或在9.2%左右、较2023年略有回落。”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认为,财政加力或带动政府债券及其配套融资明显增长;融资政策支持叠加实体需求逐步修复,或带动企业端融资维持高位水平;稳地产大背景下,居民中长端融资或边际修复,但弹性或相对有限,消费复苏等政策将推动居民短端融资继续改善。

着力改善发展预期

“考虑到1月信贷增速及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速或有所回落,在存款派生效应影响下,预计1月M2同比增速会较上年12月小幅下行。”鲁政委说。

王青表示,预计1月末M2同比增速在9.5%左右,较上年末放缓0.2个百分点左右。影响因素主要有二:一是上年同期贷款高增长带动M2同比增速基数大幅上升0.8个百分点;二是去年第四季度增发1万亿元国债,其中有5000亿元结转今年使用,这意味着年初财政存款会相应下降,推高今年1月M2同比增速。在两项因素对冲后,预计1月M2同比增速会小幅下降。

此外,对于M2与M1增速的“剪刀差”,燕翔认为,M2与M1的增速“剪刀差”反映了企业对未来经济的预期,当前“剪刀差”处于历史高位水平,短期内可能仍会处于高位。改善“剪刀差”过大的状况,应提振企业及居民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预期,这就需要财政、货币等宏观政策继续协同发力。

“当前M2和M1的‘剪刀差’居高不下,预计1月会继续小幅扩大。”王青表示,这意味着信贷高增长向实体经济传导受到一定阻碍,也意味着下一步政策调控的重点是尽快引导房地产行业实现软着陆,同时通过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等措施,有效改善市场信心和社会预期。

商务部:提振新能源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 培育壮大新型消费

据中国网消息,国新办于2月6日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表示,商务部将坚持商务工作“三个重要”定位,以“消费促进年”为主线,继续组织系列消费促进活动,出台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激发有潜能的消费。

一方面,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深化汽车消费从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推进汽车后市场高质量发展,提振新能源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另一方面,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

同时,加快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不断优化消费环境,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为推动经济回升向好作出积极贡献。

证监会:严厉打击恶意做空等重大违法行为

证监会2月4日消息,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易会满主持召开党委会议,传达学习贯彻国务院有关会议精神,部署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工作。

会议提出,要加快推进上市公司调研走访工作,切实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加大优质上市公司支持力度。严把上市公司入口关,加大退市力度,大力提升上市公司质量。要深入排查违法违规线索,依法严厉打击操纵市场、恶意做空、内幕交易、欺诈发行等重大违法行为。要鼓励和支持各类投资机构加大逆周期布局,引导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要认真倾听广大投资者的声音,及时回应投资者关切,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会议强调,要积极会同有关方面以更大力度统筹抓好稳定市场各项措施的落实落地,稳预期、稳信心,坚决防范市场异常波动。

近期,贯彻国务院有关会议精神,围绕促稳资本市场,证监会频频发声。证监会近日召开2024年系统工作会议强调,要突出政治引领,突出以投资者为本的理念,突出“稳”与“进”的统筹,突出强监管、防风险与促发展一体推进。会议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推动将市值纳入央企国企考核评价体系;推动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改革试点加快落地;坚持“应退尽退”,加速优胜劣汰;对“带病闯关”的,严肃核查、严厉惩治等多方面举措。

稍早前,证监会宣布,进一步加强融券业务监管,全面暂停限售股出借,坚决打击借融券之名行绕道减持、套现之实的违法违规行为,贯彻以投资者为本的监管理念。

此外,证监会1月29日通报*ST左江财务造假案阶段性调查进展情况等,释放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信号。近期,证监会还推动走访上市公司工作,亮明监管部门支持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鲜明态度。

“证监会近期出台的相关举措,突出了以投资者为本的理念,体现了资本市场的‘政治性’和‘人民性’,契合资本市场运行本质。大力推进投资端改革,推动提升上市公司可投性,加大对财务造假等打击力度等制度设计,将形成‘以投资者为本’的强大合力,全力维护市场平稳运行和功能正常发挥。”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说。

美联储今年首次议息会议:不太可能在3月份降息 几项调整释放降息信号

北京时间周四凌晨,美联储连续第四次会议维持利率不变,暗示对降息持开放态度,但不一定马上采取行动。最新利率声明中剔除了关于可能加息的语句,对未来的政策路径做出了更加中性的评估。

利率决议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周三表示,“委员会判断实现就业和通胀目标的风险正在朝着更平衡的方向发展,在考虑对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进行任何调整时,委员会将仔细评估即将公布的数据、不断变化的前景以及风险平衡情况。”

但有一个迹象表明,官员们并不急于降低利率。FOMC表示,“在进一步确信通胀率可持续的迈向2%目标前,我们不认为降低利率目标区间是合适的。”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表示,“委员会判断实现就业和通胀目标的风险正在朝着更平衡的方向发展,在考虑对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进行任何调整时,委员会将仔细评估即将公布的数据、不断变化的前景以及风险平衡情况。”

但有一个迹象表明,官员们并不急于降低利率。FOMC表示,“在进一步确信通胀率可持续的迈向2%目标前,我们不认为降低利率目标区间是合适的。”

美联储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区间维持在5.25%-5.5%不变。美联储重申,每月将最多缩表950亿美元。

利率声明中决策者微调了对经济活动的表述。在第四季度美国经济增长超预期后,FOMC将经济活动描述为“扩张速度稳健”。

自去年3月以来声明中一直提到银行体系稳固且具有韧性,并警告信用环境收紧可能令经济活动承压,这些语句在最新声明中被删除了。

在今年第一次利率会议上,美联储重申了长期目标和货币政策策略,包括对2%平均通胀目标的承诺。

删除了“可能进一步收紧政策”措辞

美联储政策声明称,不会在通胀接近2%的信心增强之前降息,如果维持物价稳定和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面临风险,准备调整政策。

美联储删除了“可能进一步收紧政策”的措辞;实现就业和通胀目标的风险正在变得更平衡;将按同样的幅度继续削减所持美国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

投票成员变动

里士满联储行长Thomas I. Barkin、亚特兰大联储行长Raphael W. Bostic、旧金山联储行长Mary C. Daly、克利夫兰联储行长Loretta J. Mester今年有投票权

芝加哥联储行长Austan D. Goolsbee、费城联储行长Patrick Harker、明尼阿波利斯联储行长Neel Kashkari、达拉斯联储行长Lorie K. Logan今年不再拥有投票权

议息声明对比:政策声明大幅度调整 暗示不急于降息

美联储连续第四次维持利率不变,决策层会后发表的声明措辞多处出现变动。委员会在声明中删除了有关进一步收紧政策的表述,鲍威尔也在随后的记者会上表示政策利率可能处于周期峰值,但与此同时,政策声明也暗示降息不急于一时。

主席鲍威尔在记者会上的几点表达值得关注:

认为政策利率可能处于周期峰值

今年某个时候放松政策将是合适的,但准备好在适当的情况下在更长时间内维持利率不变

认为美联储不太可能在3月份降息

计划3月份开始深入讨论资产负债表问题

下文比较1月31日与去年12月13日声明的异同。

不同点

经济活动

1月31日:经济活动一直在稳步扩张

12月13日:经济活动增长从第三季度的强劲步伐放缓

风险形势

1月31日:委员会认为,实现其就业和通胀目标所面临的风险正趋向于更佳平衡。经济前景不确定

12月13日:美国的银行体系稳固且具有韧性。居民和企业的金融和信用环境收紧可能令经济活动、招聘和通胀承压。这些效应的程度依然无法确定

政策方向及考量因素

1月31日:在考虑对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区间进行任何调整时,委员会将仔细评估后续数据、不断变化的前景以及风险的平衡。委员会预计,在对通胀率持续迈向2%更有信心之前,不宜降低目标区间

12月13日:委员会将继续评估更多信息及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在确定任何额外的政策紧缩到何种程度合适、假以时日能让通胀率回到2%时,委员会将考虑货币政策的累计紧缩、货币政策在影响经济活动和通胀上的滞后性,以及经济和金融状况的发展

相同点

高度关注通胀风险

通胀过去一年放缓但仍然高企

继续减持美国国债、机构债券和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如出现可能阻碍实现委员会目标的风险,将准备酌情调整货币政策立场

委员一致投票赞成货币政策行动

鲍威尔:美联储不太可能在3月份降息

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表示,决策者不太可能决定在3月份降息。“我想告诉你,我认为,到3月开会时,委员会不太可能达到确认3月为实施时点的信心水平,但这仍有待观察,”鲍威尔周三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可能不是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即我们所说的基本情形。”

以下为鲍威尔讲话要点:

鲍威尔开场演讲:政策利率已见顶 今年适合开始降息

在提前准备好的讲稿中,鲍威尔主要念叨了一些场面话,例如:随着劳动力市场开始缓解,美联储的就业和通胀目标正处于更好的平衡状态;去年下半年通胀数据走低是受欢迎的,但我们需要看到持续下去的证据,以增强信心,确保通胀可持续地下降到我们的目标水平。经济前景存在不确定性,我们对通胀风险保持高度关注。若合适,我们准备继续保持当前的联邦基金利率目标范围,并持续更长时间。

鲍威尔表示,“我们认为,在这轮紧缩周期中,我们的政策利率可能已达到顶峰,如果经济大体按预期发展,那么今年某个时候开始放松政策限制可能是合适的。”

Q&A环节:3月降息不太可能

很显然,美联储的决议和鲍威尔四平八稳的讲稿根本无法解答市场的疑问。而在现场记者们的连番追问下,鲍威尔最终讲出了令市场心碎的那句话。

美联储一直在说降息需要信心,信心从何而来?

鲍威尔:虽然对通货膨胀率降至2%以下的趋势持有信心,但美联储期望这种信心能进一步增强,增强信心的关键在于观察到更多符合当前趋势的良好数据。尽管过去六个月的通胀数据良好,但关键问题在于这些数据是否真实反映了通胀率持续稳定下降至2%的趋势。

在通胀失控的风险得到控制后,还有必要维持5%这么高的利率么?

面对“新美联储通讯社”尼克·蒂莫劳斯的提问,鲍威尔表示,大多数委员都同意适当降息,但现在FOMC需要确定一个具体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上对通胀能持续回归至2%感到自信,然后才会开始降息。即便大家都认为今年可能会有三次降息,但真正开始前仍需要有这样一个确认的过程。

鲍威尔也强调,FOMC知道他们面临的风险不仅包括降息太早,还有降息太晚。因此几乎所有委员都支持今年降息,但降息的具体时间将与委员会对通胀持续回归至2%有信心的时点紧密相关。

在后面的问答中,鲍威尔也提到,如果就业市场意外走软,那么美联储也会更早降息;但如果通胀更顽固或走高,那么动手的时间点也会晚一些。

实现软着陆?

在回答“是否有信心宣布美国经济实现软着陆”时,鲍威尔明确表示拒绝并解释称,当前阶段,尽管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尚未实现通胀目标。虽然对所取得的进展感到鼓舞,但并未到宣布取得最终胜利的时刻,在控制通胀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通胀的真正风险

鲍威尔表示,存在通胀加速的风险,但更大的风险在于通胀率可能稳定在一个显著高于2%的水平,后者被认为更有可能发生。因此,保持政策选择的开放性和不急于行动的态度是应对这种不确定性的方式。

三月降息?不太可能

在发布会开了半个小时后,鲍威尔在回答降息是否就在转角处的问题时,重复了一遍利率决议中有关耐心等待降息的措辞后突然表示:“基于今天的会议,我会告诉你,我不认为委员会能够在3月开会时获得足够的信心,来确认3月就开始降息,或者说类似于开启降息周期这类事情。”

如何看待国会议员要求尽快降息

鲍威尔回应称,国会交给美联储的主要职责是实现价格稳定和最大化就业,其中价格稳定对于社会尤为重要。通胀对收入较低和生活在边缘的人群影响最大,因为他们对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最为敏感。现在整个社会都要求美联储把通胀压下来,我们手里的工具就是政策利率。这是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想法。

3月份将深入讨论放慢缩表

鲍威尔称,决策者计划在3月份开会时开始深入讨论放慢或最终停止缩减资产负债表。

在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美联储每月允许最高达600亿美元美国国债和最多350亿美元的机构债因到期而流出资产负债表。但是,市场中正越来越多讨论美联储是否错误判断了可以多大程度上收缩资产负债表而又不造成金融体系准备金短缺。

市场反应

美国股市周三创出今年最大跌幅,也创出去年3月份以来最糟糕的美联储决策日表现,之前杰罗姆·鲍威尔表示美联储希望保持其选择余地而不是匆忙降息。

鲍威尔在1月政策会议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他认为美联储不太可能在3月降息。另一个说明美联储不急于降息的迹象是,政策声明称,“委员会预计,在对通胀率持续迈向2%更有信心之前,不宜降低目标区间”。

“如果股市多头之前预计美联储会在3月降息,那么鲍威尔似乎已经关上了这扇门,” 道明证券策略师Oscar Munoz说。

标普500指数下跌1.6%。一直以来驱动市场上涨的大型科技股领跌。微软公司和Alphabet Inc.大幅走低,因其让押注人工智能热潮将很快推动业绩增长的投资者感到失望。市场收盘后,高通公司发布的收入预测与分析师预期相符。美国国债得到买盘支撑,纽约社区银行意外亏损引发了对地区银行的新担忧。

标普500指数下跌1.6%,报4845.65点。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跌0.8%,报38150.3点。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下跌2.2%,报15164.01点。纳斯达克100指数下跌1.9%,报17137.24点。

尽管周三下跌,但标普500指数仍实现了连续第三个月上涨。华尔街谚语称,1月如何,一年就如何。这个所谓的1月晴雨表是指如果股市在1月上涨,那么全年也会上涨,反之亦然。根据Stock Trader’s Almanac的统计,自1938年以来,1月晴雨表有大约74%的时间是应验的。

中国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改善 对外资“磁吸力”增强

1月30日上午,中国贸促会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贸促会新闻发言人杨帆在会上表示,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是进一步稳定社会预期、提振发展信心、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不断加大营商环境重点领域改革力度,中国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改善。

企业的满意度提升获得感增强

中国贸促会今日(30日)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营商环境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3年,近九成受访企业对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为“满意”及以上。对比历年报告数据,2019年至2023年,受访企业对中国营商环境的评价总体呈上升趋势。

据介绍,报告的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企业设立和退出、基础设施、生活服务、政策政务、社会信用、公平竞争、社会法治、科技创新、人力资源、金融服务、财税服务和海关服务等12个一级指标。调查结果显示,海关服务、财税服务、社会信用三个指标评价较高,人力资源、海关服务、基础设施、企业设立和退出环境四个指标同比提升,企业获得感增强。

从经营与投资情况看,“利用本地资源”和“建立生产基地”是企业新投资设厂的主要原因;超七成受访企业收入持平或增长,其中近八成受访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收入持平或增长。从市场预期看,超七成受访企业对疫情平稳转段后的市场预期较为积极,超五成受访外贸企业2023年订单量有所回升。

中国市场对外资的“磁吸力”增强

2023年第四季度,中国贸促会对近600家外资企业开展调研,68%的受访外资企业是小微企业,65%在华产业布局集中在加工制造环节。在此基础上,编制完成《2023年第四季度中国外资营商环境调研报告》。

杨帆指出,从总体看,2023年第四季度,受访外资企业对中国营商环境满意度持续提升,所有指标“满意”及以上评价占比均较三季度有所提升。其中,对“获取经营场所”“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报装”“办理结业手续”“跨境贸易”“市场准入”“纳税”“解决商业纠纷”等指标评价“满意”及以上的企业占比超90%;从市场预期看,近70%受访外资企业仍看好未来五年中国市场情况,环比上升约1.8个百分点,认为中国市场吸引力有所上升或持平的受访外资企业占比超90%;从经营情况看,超90%的受访外资企业预期未来五年在华投资利润率将持平或有所提高,环比上升约5.8个百分点,有在华增资意向的企业环比上升约4.5个百分点。

综合全年调查数据看,八成以上受访外资企业对2023年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为“满意”以上,九成以上认为中国市场富有吸引力,近七成看好未来五年中国市场前景。这说明,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国市场对外资的“磁吸力”将越来越强。

六大赛道迎利好 七部门最新联合发布 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

1月29日,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

面向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六大重点方向,《意见》提出,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引导地方结合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合理规划、精准培育和错位发展未来产业。

《意见》要求,到2025年,未来产业技术创新、产业培育、安全治理等全面发展,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孵化器和先导区,突破百项前沿关键核心技术,形成百项标志性产品,打造百家领军企业,开拓百项典型应用场景,制定百项关键标准,培育百家专业服务机构,初步形成符合我国实际的未来产业发展模式。

到2027年,未来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得到普遍应用,重点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培育一批生态主导型领军企业,构建未来产业和优势产业、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研究员胡拥军此前表示,未来产业具有高成长特征,前沿技术一旦跨越产业化的“达尔文海”,就有望高速增长成为一批千亿级、万亿级先导性产业和支柱性产业,催生规模庞大的新兴产业链与产业集群,是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最重要的新增长点。

前瞻部署未来产业六大赛道

在全面布局未来产业方面,《意见》要求,加强前瞻谋划部署,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引导地方结合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合理规划、精准培育和错位发展未来产业。

具体来看:

未来制造领域,发展智能制造、生物制造、纳米制造、激光制造、循环制造,突破智能控制、智能传感、模拟仿真等关键核心技术,推广柔性制造、共享制造等模式,推动工业互联网、工业元宇宙等发展。

未来信息领域,推动下一代移动通信、卫星互联网、量子信息等技术产业化应用,加快量子、光子等计算技术创新突破,加速类脑智能、群体智能、大模型等深度赋能,加速培育智能产业。

未来材料领域,推动有色金属、化工、无机非金属等先进基础材料升级,发展高性能碳纤维、先进半导体等关键战略材料,加快超导材料等前沿新材料创新应用。

未来能源领域,聚焦核能、核聚变、氢能、生物质能等重点领域,打造“采集-存储-运输-应用”全链条的未来能源装备体系。研发新型晶硅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等高效太阳能电池及相关电子专用设备,加快发展新型储能,推动能源电子产业融合升级。

未来空间领域,聚焦空天、深海、深地等领域,研制载人航天、探月探火、卫星导航、临空无人系统、先进高效航空器等高端装备,加快深海潜水器、深海作业装备、深海搜救探测设备、深海智能无人平台等研制及创新应用,推动深地资源探采、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极地探测与作业等领域装备研制。

未来健康领域,加快细胞和基因技术、合成生物、生物育种等前沿技术产业化,推动5G/6G、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新型医疗服务,研发融合数字孪生、脑机交互等先进技术的高端医疗装备和健康用品。

同时,《意见》明确,打造一批标志性产品。发展适应通用智能趋势的工业终端产品,支撑工业生产提质增效,赋能新型工业化;突破高级别智能网联汽车、元宇宙入口等具有爆发潜能的超级终端,构筑产业竞争新优势。

做强未来高端装备,突破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机、超高速列车、下一代大飞机、绿色智能船舶、无人船艇等高端装备产品。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补齐基础元器件、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基础软件等短板。

例如,在脑机接口方面,突破脑机融合、类脑芯片、大脑计算神经模型等关键技术和核心器件,鼓励探索在医疗康复、无人驾驶、虚拟现实等典型领域的应用。超大规模新型智算中心方面,加快突破GPU芯片、集群低时延互联网络、异构资源管理等技术,建设超大规模智算中心,满足大模型迭代训练和应用推理需求。

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向传统基础设施融合赋能

在壮大产业主体方面,《意见》提出,引导领军企业前瞻谋划新赛道,通过内部创业、投资孵化等培育未来产业新主体。实施中央企业未来产业启航行动计划,加快培育未来产业新企业。梯度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小巨人”企业。并打造未来产业创新联合体,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的生态体系。

依托龙头企业培育未来产业产业链,建设先进技术体系。创新管理机制,建设数字化的供应链产业链,促进创新资源汇聚,加速数据、知识等生产要素高效流通。强化全国统一大市场下的标准互认和要素互通,构建产品配套、软硬协同的产业生态。

在丰富应用场景方面,《意见》指出,要开拓新型工业化场景,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加快推动产业链结构、流程与模式重构,开拓未来制造新应用。发挥中央企业丰富场景优势,加快建设多元化未来制造场景。加快工业元宇宙、生物制造等新兴场景推广,以场景创新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打造跨界融合场景,依托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打造绿色集约的产城融合场景。创新未来信息服务场景,加速形成普惠均等、便捷智慧的信息服务新范式。

同时,还要优化产业支撑体系,强化新型基础设施。深入推进5G、算力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千兆光网等建设,前瞻布局6G、卫星互联网、手机直连卫星等关键技术研究,构建高速泛在、集成互联、智能绿色、安全高效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

引导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服务未来产业,深化设施、设备和数据共享,加速前沿技术转化应用。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向交通、能源、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融合赋能,发展公路数字经济,加快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

此外,《意见》明确,加大金融支持,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加大投入,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带动更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完善金融财税支持政策,鼓励政策性银行和金融机构等加大投入,引导地方设立未来产业专项资金,探索建立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优化风险拨备资金等补偿措施。

央行:2023年债券市场共发行各类债券71.0万亿元,同比增长14.8%


2023年,债券市场规模稳定增长,国债收益率整体震荡下行;债券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推进,投资者结构保持多元化;货币市场交易量持续增加,银行间衍生品市场成交量保持增长;股票市场主要股指回落。

一、债券市场规模稳定增长

2023年,债券市场共发行各类债券71.0万亿元,同比增长14.8%。其中,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债券61.4万亿元,交易所市场发行债券9.6万亿元。2023年,国债发行11.0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发行9.3万亿元,金融债券发行10.2万亿元,公司信用类债券1发行14.0万亿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3485.2亿元,同业存单发行25.8万亿元。

截至2023年末,债券市场托管余额157.9万亿元,同比增长9.1%,其中银行间债券市场托管余额137.0万亿元,交易所市场托管余额20.9万亿元。商业银行柜台债券托管余额577.5亿元。

二、债券收益率整体震荡下行

2023年末,1年、3年、5年、7年、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为2.08%、2.29%、2.40%、2.53%、2.56%,分别较2022年末下行2个、11个、24个、29个、28个基点。2023年末,中债国债总指数收盘价为224.5,较2022年末上涨10.8;中债新综合全价指数收盘价为124.6,较2022年末上涨2.5。

2023年12月,银行间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1.78%,同比上行52个基点;银行间质押式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1.90%,同比上行50个基点。

三、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平稳有序

截至2023年末,境外机构在中国债券市场的托管余额为3.72万亿元,占中国债券市场托管余额的比重为2.4%。其中,境外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托管余额为3.67万亿元。分券种看,境外机构持有国债2.29万亿元、占比62.4%,政策性金融债0.80万亿元、占比21.8%。

四、债券市场投资者结构保持多元化

2023年末,按法人机构(管理人维度)统计,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持有人2共计2162家。从持债规模看,前50名投资者持债占比50.6%,主要集中在公募基金、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前200名投资者持债占比82.1%。单只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持有人数量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和中位值分别为57、1、13、12家,持有人20家以内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只数占比为88%。从交易规模看,2023年,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前50名投资者交易占比62.4%,主要集中在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前200名投资者交易占比89.8%。

五、货币市场成交量持续提升

2023年,银行间货币市场成交共计1817.2万亿元,同比增加19.0%。其中,质押式回购成交1668.8万亿元,同比增加21.4%;买断式回购成交5.4万亿元,同比减少2.7%;同业拆借成交143.0万亿元,同比下降2.6%。交易所标准券回购成交455.8万亿元,同比增加12.9%。

2023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成交307.3万亿元,日均成交12341.6亿元;单笔成交量主要分布在500-5000万元和9000万元以上,单笔平均成交量4702.1万元。交易所债券市场现券成交46.4万亿元,日均成交1919.3亿元。柜台债券市场累计成交105.1万笔,成交金额1961.4亿元。2023年末,开办柜台债券业务的商业银行共30家,较2022年末增加2家。

六、票据市场承兑贴现规模保持稳定

2023年,商业汇票承兑发生额31.3万亿元,贴现发生额23.8万亿元。截至2023年末,商业汇票承兑余额18.6万亿元,同比下降2.7%;贴现余额13.3万亿元,同比增长2.1%。

2023年,签发票据的中小微企业21.3万家,占全部签票企业的93.1%,中小微企业签票发生额20.7万亿元,占全部签票发生额的65.9%。贴现的中小微企业32.0万家,占全部贴现企业96.5%,贴现发生额17.5万亿元,占全部贴现发生额73.6%。

七、银行间衍生品市场成交规模同比增长

2023年,银行间本币衍生品市场共成交31.9万亿元,同比增长49.8%。其中,利率互换名义本金总额31.5万亿元,同比增长50.2%;标准债券远期成交3088亿元,信用风险缓释凭证创设名义本金347亿元,信用违约互换名义本金25亿元。国债期货共成交52.4万亿元,同比增长12.8%。互换利率有所下降,2023年末,1年期FR007互换利率收盘价(均值)为1.99%,较2022年末下降19个基点;5年期FR007互换利率收盘价(均值)为2.32%,较2022年末下降45个基点。

八、股票市场主要指数回落

2023年末,上证指数收于2974.9点,较2022年末下跌114.3点,跌幅为3.7%;深证成指收于9524.7点,较2022年末下跌1491.3点,跌幅为13.5%。两市场全年成交额212.2万亿元,同比减少5.5%。

(资料来源: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票据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

注:1.包括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资产支持票据、企业债券、公司债券、交易所资产支持证券等。

2.仅统计上海清算所托管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下同。

今年外贸形势如何?稳外资政策落实怎么样?国新办这场发布会回应关切

今年外贸形势怎么看?去年出台的“外资24条”落实得好不好?还将出台哪些举措推动消费持续扩大?针对外界关切,商务部有关负责人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6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详细回应。

四方面举措巩固外贸基本盘

去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在2022年高基数上实现0.2%的增长,展现较强韧性。国际机构普遍预测2024年世界经贸发展将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外贸形势备受关注。

“总的来说,今年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外部形势将会更加复杂严峻。”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回应称,一方面,需求不振,世界经济仍然低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全球经济增速将降至2.9%。另一方面,外部环境不佳,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冲突加剧,外溢风险显著上升,比如最近红海航运通道受阻,就对国际贸易造成了干扰。

他同时指出,我国外贸发展仍具备诸多有利条件,比如外贸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数字化绿色化进程加快推进等。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有信心、有底气。具体将做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抓紧出台新政策。持续抓好落实关于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意见,同时根据今年新形势新任务,做好政策研究储备。前段时间商务部对地方和企业的建议和诉求进行了摸底,目前正抓紧开展新一轮政策研究评估,争取尽早出台,与已有政策形成“组合拳”。

二是加快培育新动能。向产业要竞争力,依托我国产业基础完整、制造业门类齐全等优势,拓展原材料、半成品、零部件等中间品贸易。向创新要活力,促进跨境电商、保税维修、市场采购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向改革要动力,制定绿色低碳产品进出口货物目录,加快推进国际贸易单据数字化,推动贸易绿色发展和全链条数字化转型。

三是助力开拓新市场。外贸行业有句话:“千封邮件,不如一次见面。”为此,将继续办好广交会、服贸会等重要展会,积极支持企业参加境外展会,持续推动跨境商务人员往来便利,为企业之间沟通交流创造更多条件,帮助企业更好对接市场和客户,争取更多订单。

四是释放进口新潜力。将扩大优质消费品、先进技术、重要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增加能源资源产品和国内紧缺农产品进口,发挥好进博会等重要展会平台作用,拓展多元化进口渠道,提升进口贸易便利化水平,做好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培育。

“外资24条”超六成已落实或取得积极进展

去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即“外资24条”。王文涛介绍,超六成政策举措已经落实或者已经取得积极进展。

具体来说,这59项中已经完成10项,取得阶段性进展的有28项,正在持续推进的有21项。比如,外籍个人津补贴免税、外资研发机构采购国产设备退税等政策已经延续到2027年底;新版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正式启用、《外国商务人士在华工作生活指引(2024年版)》发布,提升外国朋友在华交通、生活、消费便利度。

“外资24条”落实得好不好,外资企业最有发言权。王文涛说,商务部正在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外资企业的真实想法。目前,超九成外资企业的评价积极正面,大家也提出不少意见和期待。商务部将继续推动各项举措加快落地见效,及时通报外资企业普遍关注的政府采购、标准制定、投资便利化等方面工作情况。

他向外资企业喊话:外资企业遇到任何困难和问题,都可以通过至少三个途径向商务部反映:第一是重点外资项目工作专班;第二是外资企业圆桌会议;第三是线上的“外资企业问题诉求收集办理”系统。

据介绍,商务部在去年“投资中国年”基础上,今年持续打造“投资中国”品牌,初步考虑在境内外举办20多场招商引资活动,包括一场标志性活动,即“投资中国”2024峰会,还有10场境外活动和12场境内活动。

办好“消费促进年”一系列活动

王文涛说,商务部将今年定为“消费促进年”,与相关部门和各方一道,举办各类消费促进活动。

一是突出节庆时令,结合传统节日、公休假日等消费旺季,商务部将组织举办网上年货节、数商兴农庆丰收、冰雪消费季等活动。此外,商务部还将指导和支持各地发掘自身优势,结合地方特色民俗,培育标志性活动品牌。

二是推动汽车、家电等大件消费品以旧换新。这是今年促消费的一个重点。我国汽车和家电市场进入“增量和存量并重时代”,更新换代需求和潜力巨大。为了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满足消费者换新、升级的需求,商务部将加强政策引导,在尊重消费者意愿的基础上,打通以旧换新的难点和堵点。

三是促进国货“潮品”消费。优质国货与消费尖端潮流“跨界”碰撞交融,已经激发出居民生活和消费的新热点。商务部将持续关注国货“潮品”消费趋势并开展相关工作,推动老字号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为国货“潮品”消费厚植文化和商业基础。

四是持续优化消费环境。在城市,继续推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完善城市商业体系;在农村,深入实施县域商业三年行动,构建设施完善、双向顺畅的农村流通网络,促进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释放农村消费潜力。(完)

国资委“点题”市值管理考核 多家央企高管表态将更好回报投资者

1月24日,国新办就聚焦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更好实现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举行发布会。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袁野等相关负责人就备受市场关注的央企重组整合、新一轮国企改革、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及央企控股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等相关情况进行了介绍。

发布会上,国资委相关负责人对于将市值管理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介绍,引发了市场强烈反响。当日,一批“中字头”股票纷纷大涨。有市场人士认为,国资委本次提出研究市值管理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除了极大提振了市场信心外,更重要的是,市值管理理念得到正名,央地国企控股上市公司接下来有望在市值管理层面积极作为。

24日,部分央企控股上市公司高管及相关负责人积极回应“市值管理”热点。受访企业普遍表示,接下来将持续强化信息披露和投资者关系管理,积极通过回购、分红等方式回报投资者,提振投资者信心。

市值管理成效有望纳入央企负责人业绩考核

国务院国资委产权管理局负责人谢小兵在发布会上表示,国务院国资委将进一步研究将市值管理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

“前期,我们已经推动央企把上市公司的价值实现相关指标纳入上市公司的绩效评价体系中。在此基础上,将把市值管理成效纳入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的考核,引导中央企业负责人更加重视所控股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及时通过应用市场化增持、回购等手段传递信心、稳定预期,加大现金分红力度,更好地回报投资者。”谢小兵表示。

将“市值管理”指向更好地回报投资者,恰好与当日中国证监会副主席王建军接受媒体采访时着重提出要“建设以投资者为本的资本市场”的观点相吻合。

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黄文涛表示,将市值管理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是对央企考核体系的完善,是“一利五率”之后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加强央企的市值管理,一方面有利于推动企业通过回购、分红等方式回报投资者;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企业不断强化自身竞争力,做大做强,跻身世界一流企业行列,进一步发挥央企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作用,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

“国资委这次公开提出市值管理,是为科学正确的市值管理‘正名’,为市值管理去污名化。”上海荣正企业咨询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培敏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要秉承阳光、合规、系统和专业的四项原则,其中特别要在公司治理、激励机制、ESG等方面不断改进,更好利用资本市场、回报社会和投资者。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国有企业研究院研究总监周丽莎建议,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应重视合规市值管理理念和措施,提高投资者沟通交流,做好信息公开,增加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考核市值比重,提高股权激励与员工持股覆盖面和力度,综合全面地提高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的关注度和重视度。

进一步完善市值管理体系多家央企积极回应

24日,多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相关负责人就市值管理将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这一消息接受了记者采访。

中国石化副总裁、董事会秘书黄文生表示,国资委提出进一步研究将市值管理成效纳入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的考核,将进一步推动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强化价值管理、提升股东回报水平。未来,中国石化将在做强做优主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继续保持分红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常态化采用市值管理工具维护公司价值、提升股东回报;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提升信息披露质量,加强资本市场沟通,增进投资者对公司的价值认同,提振投资者信心。

“把市值管理成效纳入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的考核,有利于鼓励和引导上市公司积极开展价值经营与价值传递活动,完善市值管理体系,依法合规、科学合理推动上市公司内在价值与市场价值齐头并进、共同成长。”中国海油总法律顾问兼董事会秘书徐玉高表示。

中国电信董事会秘书李英辉表示,中国电信高度尊重资本市场,重视市值管理和投资者回报,自2021年发行A股上市以来,公司以回A为“大平台、总抓手”推动高质量发展,将市值管理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指引,综合施策、统筹推进市值管理工作。

中国交建董事会秘书周长江表示,公司作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企业,将在组织管理市场化、主业产业聚集化、产业投资基金化、资本运作多元化等多方面树立先行先试的示范作用,利用丰富的上市资源,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探索股权融资路径,引入高匹配度、高认同感、高协同性的战略投资者,有效降低财务杠杆、减少财务费用,加强上下游产业链联动,加速推进新兴产业及“三新”业务成长,实现高质量发展。

大力推进信息通信等领域专业化整合

如何做好市值管理?通过专业化整合,提升公司主业竞争力,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下一步,国务院国资委将按照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有关要求,围绕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目标,推动重组整合工作进一步走深走实。”关于重组整合的部署安排,国务院国资委副秘书长、财务监管与运行评价局局长、新闻发言人李冰表示。

据介绍,国有企业重组整合工作的一个落脚点,是加强统筹谋划,提升重组整合整体成效。国资委将从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全局出发,结合“十四五”规划落实,统筹谋划好重组整合的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有计划、有节奏地调整优化布局结构。

服务国家战略是国企重组整合的主要方向。李冰表示,国资委将稳妥实施战略性重组和新央企组建。把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等战略,作为战略性重组、新央企组建的着力点,持续推动国有资本“三个集中”,充分发挥国资央企“顶梁柱”和“压舱石”作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国有企业专业化整合的重点领域。李冰表示,中央企业要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特点,更大力度开展信息通信、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领域专业化整合,积极开辟新赛道、抢占新高地、塑造新优势,深化产业链生态圈战略合作,加快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

2024年聚焦三大国企改革重点难点任务

2024年是新一轮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落地实施的关键一年。袁野介绍,国资国企将统筹安排进度、抓好推进落实,在重点难点任务方面务求取得突破。

袁野表示,国资国企首先要围绕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改革,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在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实施好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优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投入,加大新产业新赛道布局力度,推动传统产业强基转型,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袁野说。

同时,国资国企要围绕完善体制机制深化改革。一方面,加快健全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分层分类、动态优化党委(党组)“前置事项清单”,推进科学理性高效的董事会建设,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另一方面,将持续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推进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工作提质扩面,构建精准高效、规范有序的收入分配机制,加快建设现代新国企。

此外,国资国企还要围绕健全制度保障深化改革。进一步明确出资人监管权责事项,推动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更好发挥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高效化监管优势。进一步优化考核体系,实施“一企一策”“一业一策”考核,增强政策供给的精准性、科学性和一致性。健全协同高效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切实提升监管效能,维护好国有资产安全,为企业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