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最具价值的商业资讯

高质量发展调研:一条创新链 “链”成一体化

眼前的白色设备2.4米长、1.6米宽、2米高,一个“大块头”,却做得了“绣花功”——这是全国首台四维X射线显微镜,由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的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研发制造,能在微米尺度下将材料内部孔洞、裂纹等缺陷看得清清楚楚,还能模拟超高温、低温、腐蚀等复杂工况,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全面评价材料性能。

这台显微镜有多重要?

“随着我国制造业发展,越来越多的材料,都需要有极端使用条件下的‘健康证明’,才能‘上岗’工作。而为材料做‘体检’,只有专业设备才能做到。”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系统工程师杨尚京介绍,在极端环境下为材料做检测,技术挑战极大,即使是进口设备也无法完全满足需求。

2020年11月,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组建项目团队,致力于设计X射线显微镜。团队一方面从江苏、浙江、安徽等地采购探测器、防护棚屋等部件,培育高端分析表征仪器产业链;另一方面链接长三角创新资源,与上海光源、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搭建创新链,进行协同攻关。

零部件采购回来后的整机集成,特别是精度提升,是最难的一环。X射线是不可见光,要实现精准成像,相当于要在黑暗中命中“靶心”。判断是否命中,就要看X射线是否穿过标样打到探测器上。而标样的理想直径仅为1微米,不及一根头发丝的1/60。

“上海团队有成像技术经验,我们发挥设计与材料研发优势,创新工艺制作标定材料,又经过3个月的反复尝试,逐步将精度提高到目标值。”杨尚京介绍,团队2021年8月制造出首台四维X射线显微镜原理样机,2022年12月售出首台,目前公司年销售额超2000万元。

作为一头连接科技、一头连接产业的新型研发机构,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正是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生动缩影。

“长三角是全国材料领域的聚集地,不仅特钢、碳纤维等供应端场景丰富,而且船舶、汽车等应用端体量庞大。在江苏,新材料集群是全省重点培育的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之一,2023年实现营收1.6万亿元。”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黄萍介绍。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深入实施,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不断链接创新链、赋能产业链:不仅攻关重大装备,支撑科学技术发展;也面向企业发展实际,由企业出资、研究院出人才出技术,共建联合实验室,并对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与高校院所,满足企业与行业发展需求。

今年3月,浙江一家不锈钢龙头企业找到研究院,提出共建联合实验室,破解熔炼高强钢这一技术难题。

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的一间实验室里,真空感应熔炼炉内温度高达1570摄氏度,高强钢板材正在其中进行中试实验。“‘从0到1’的原始创新基本完成,下一步就是在企业进行‘从1到10再到100’的量产。”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副院长孙明月说,截至目前,该院已对接服务材料及重大工程装备领域企业超200家,挖掘制造加工、性能评价、实际应用等需求60项,落地合作超40项,为长三角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07日 01 版)

A股正在加速形成常态化退市格局,“面值退市”威力逐渐显现

应退尽退,A股正在加速形成常态化退市格局。数据显示,截至6月5日,今年A股已有11家公司完成退市,24家公司锁定退市,55家公司“披星戴帽”拉响退市风险警报。

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僵尸空壳”“害群之马”以及绩差公司快速出清,A股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和优胜劣汰效应将不断凸显,推动市场更加健康发展。同时,这也有助于形成价值投资理念,投资者将更加注重公司的基本面分析和长期投资价值。

新“国九条”强调,深化退市制度改革,加快形成应退尽退、及时出清的常态化退市格局。随后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沪深北交易所修订退市规则,进一步严格退市标准。随着退市新规正式实施,A股市场退市格局出现了新变化。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今年上市公司退市渠道主要包括交易类、财务类和重大违法类退市。相比之前,退市制度持续显效,形成了多元化退市并重的格局,加大了对“僵尸空壳”“害群之马”的出清力度,进一步突出对财务造假、内控失效等乱象的威慑力度,有助于更好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市场公平和公正。

“面值退市”威力逐渐显现。5月31日,正源股份公告称,公司收到上海证券交易所下发的终止上市事先告知书。这意味着,正源股份成为年内首家面值退市的非ST股。

Choice数据显示,2022年面值退市的上市公司仅1家,2023年达到13家,今年已有*ST美盛、*ST民控、ST星源、ST贵人、ST鸿达、*ST华仪等6家公司退市。此外,截至6月5日收盘,股价低于1元的个股有多达34只,1元至2元之间的个股有162只,均为历史较高水平。

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燕翔表示,退市制度持续发力将有助于推进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一方面,常态化退市要求以及严格的退市监管将推动劣质公司的加速出清,能够为优质公司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问题公司退市风险大幅上升,有助于减少市场“炒小”“炒差”等投机风气。

同时,财务类退市也是上市公司面临的主要退市风险。退市新规进一步收紧了财务类退市指标,主板公司营业收入的最低标准由1亿元提升到3亿元,加大绩差公司淘汰力度。5月份,已有*ST中期、*ST新纺、*ST园城、*ST同达、*ST碳元、*ST商城因触及财务类退市指标,收到股票终止上市决定。

“财务类退市风险需密切关注。”田利辉说,投资者应仔细研究公司的财务报表,关注公司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等关键指标,以及是否存在非标等审计意见,也要关注监管机构发布的相关风险提示,合理规避潜在的退市风险。

此外,除了已退市的公司,今年新增的退市风险警示(*ST)或其他风险警示(ST)公司数量也呈上升趋势。数据显示,截至6月5日,今年以来新增95家被退市风险警示或其他风险警示的公司。其中,55家公司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40家公司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

从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原因来看,超半数公司触及财务红线,原因包括期末净资产为负值、财务报告被审计机构出具非标审计意见,或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等。

燕翔表示,在严格的退市制度下,上市公司不断提高自身经营水平、财务状况以及公司治理能力等,投资者更加关注基本面优秀、发展前景良好的优质公司,将有助于增强市场活力、促进资本市场良性循环,推动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

他还提及,随着退市公司数量增多,须加强对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既要健全退市公司投资者赔偿机制、降低投资者维权成本,加强对退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管及惩处力度、提高违法违规成本,也要不断提高投资者的金融知识水平和风险意识,引导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减少投资退市公司的风险。

5月份财新中国制造业PMI升至51.7 创2022年7月份以来新高

6月3日公布的5月份财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录得51.7,微升0.3个百分点,为2022年7月份以来最高。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5月份财新制造业PMI指数回升,反映中小制造业企业景气度有所改善。

从财新中国制造业PMI分项数据来看,5月份制造业供需持续扩张,生产指数升至2022年7月份以来新高,其中消费品类生产增长强劲;新订单指数在扩张区间小幅下行,外需扩张幅度明显放缓,当月新出口订单指数明显放缓,不过仍位于临界点上方。

制造业企业用工仍偏谨慎,5月份从业人员指数在收缩区间小幅回升,消费品制造类企业的用工略有增长。调查显示,用工收缩普遍与人员离职后企业未填补空缺以及生产效率提升有关。

随着新订单增加以及用工减少,企业积压业务量连续三个月上升,5月份积压业务量指数升至2021年10月份以来最高,企业选择消耗产成品库存以满足新订单需求,导致5月份产成品库存指数再度回落至收缩区间。企业采购意愿增强,当月采购量指数在扩张区间升至近三年来新高,当月原材料库存指数与4月份持平,处于扩张区间。

周茂华认为,从分项指标表现看,随着国内市场需求稳步复苏,制造业企业整体经营状况持续改善,企业增加库存、增加招聘和扩大生产意愿有所增强。

金属、原油等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带动5月份制造业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继续上行,已连续两个月高于临界点。销售端竞争激烈,部分企业降价促销,当月制造业出厂价格指数仍处于收缩区间,不过较4月份微升。

制造业市场信心相对稳定,5月份生产经营预期指数在扩张区间微升。受访企业称,增长预期主要与最近国内外市场需求回升有关,此外也得益于新产品问世、技术进步和产能扩张。

财新智库高级经济学家王喆表示,5月份制造业景气度维持向好,供给、内需、出口不同程度扩张,企业维持乐观情绪。

周茂华表示,国内宏观政策不断加大对制造业方面的支持力度,未来需积极落实好此前出台的减税降费、设备更新改造与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措施,在促进消费和内需稳步复苏的同时,积极为制造业纾困减负,激发微观主体创新活力,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工信部:加快培育发展 数据要素市场

工信部部长金壮龙日前在《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金壮龙表示,加快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加强数据确权、交易、跨境传输等基础制度建设,规范数据采集、处理等行为,培育数据产业经营主体,构建产业发展良好生态,推动数据价值挖掘与创造,更好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金壮龙认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全球科技创新空前密集活跃,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新兴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带动以绿色、智能、融合为特征的群体性重大技术变革,催生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新产业新业态,促进要素及其组合不断优化,推动生产力迭代跃升。

必须牢牢把握创新这个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充分运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持续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取得新进展新突破,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他表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载体。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到产业发展上,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培育新动能、形成新优势。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系统推进技术创新、规模化发展和产业生态建设,推动5G、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开辟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元宇宙、下一代互联网、6G、量子信息、深海空天开发等新赛道,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

金壮龙表示,数据作为数字时代的新型生产要素,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赋能作用,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推动数字经济做强做优做大。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智能制造工程、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全行业全链条普及应用。

5月制造业PMI为49.5%,比上月下降0.9个百分点

5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5%,比上月下降0.9个百分点,制造业景气水平有所回落。

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0.7%,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中、小型企业PMI为49.4%和46.7%,比上月下降1.3和3.6个百分点。

从分类指数看,在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中,生产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高于临界点,新订单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和从业人员指数低于临界点。

生产指数为50.8%,比上月下降2.1个百分点,仍高于临界点,表明制造业企业生产继续保持扩张。

新订单指数为49.6%,比上月下降1.5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市场需求有所放缓。

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7.8%,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主要原材料库存量减少。

从业人员指数为48.1%,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企业用工景气度略有回升。

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50.1%,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仍高于临界点,表明制造业原材料供应商交货时间略有加快。

国务院:逐步取消各地新能源汽车购买限制

日前,国务院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围绕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用能设备等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部署了节能降碳十大行动。

据初步测算,扣除原料用能和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后,“十四五”前三年,全国能耗强度累计降低约7.3%,在保障高质量发展用能需求的同时,节约化石能源消耗约3.4亿吨标准煤、少排放二氧化碳约9亿吨。但与此同时,受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全国能耗强度降低仍滞后于时序进度,部分地区节能降碳形势较为严峻,完成“十四五”规划确定的节能降碳约束性指标,任务仍然艰巨。

为此,行动方案锚定“十四五”节能降碳目标任务,加大节能降碳攻坚力度,分领域分行业实施节能降碳专项行动。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全面梳理、系统分析、深入测算的基础上,行动方案提出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重点领域行业节能降碳量等具体目标。

行动方案提出,2024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2.5%左右和3.9%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源消耗降低3.5%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18.9%左右,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形成节能量约50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1.3亿吨。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0%左右,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形成节能量约50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1.3亿吨。

在重点任务方面,行动方案部署了化石能源消费减量替代行动,非化石能源消费提升行动,钢铁行业、石化化工行业、有色金属行业、建材行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用能产品设备节能降碳行动等10方面行动27项任务。

其中,非化石能源消费提升行动提出,加大非化石能源开发力度,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大力发展储能、微电网、虚拟电厂、车网互动;强化绿证交易与节能降碳政策衔接,大力促进非化石能源消费。

交通运输节能降碳行动提出,逐步取消各地新能源汽车购买限制;落实便利新能源汽车通行等支持政策。推动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有序推广新能源中重型货车,发展零排放货运车队。

在管理机制方面,行动方案提出了强化节能降碳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严格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和环评审批、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降碳管理、加大节能监察力度、加强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统计核算等5项任务;在支撑保障方面,明确了制度标准、价格政策、资金支持、科技引领、市场化机制、全民行动等6项举措。

其中,价格政策方面,行动方案提出,完善能源价格机制,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研究完善储能价格机制;综合考虑能耗、环保绩效水平等因素,完善高耗能行业阶梯电价制度;深化供热计量收费改革,有序推行两部制热价。

三部门:加快推进大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标准研制


为深入落实《“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任务部署,近日,中央网信办、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信息化标准建设行动计划(2024—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要求加强统筹协调和系统推进,健全国家信息化标准体系,提升信息化发展综合能力,有力推动网络强国建设。

《行动计划》强调,信息化标准是国家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信息化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信息化发展和标准化工作的决策部署,完善信息化标准体系、提升标准化基础能力、健全工作机制、强化标准实施、增强国际影响力,以标准建设支撑引领信息化发展,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行动计划》提出,要坚持系统观念、坚持需求导向、坚持重点推进、坚持开放合作。到2027年,信息化标准工作机制更加健全,信息化标准体系布局更加完善,标准研制、服务等基础能力进一步夯实,发布一批高质量的信息化标准,形成一支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的标准化人才队伍,标准质量显著提升,实施效果明显增强,信息化标准在引领技术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国际标准贡献度和影响力明显提升。

《行动计划》围绕4个方面部署了主要任务。一是创新信息化标准工作机制,包括完善国家信息化标准体系、优化信息化标准管理制度、强化信息化标准实施应用。二是推进重点领域标准研制,在关键信息技术、数字基础设施、数据资源、产业数字化、电子政务、信息惠民、数字文化、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等8个重点领域推进信息化标准研制工作。三是推进信息化标准国际化,包括深化国际标准化交流合作、积极参加国际标准组织工作、推动国际国内标准协同发展。四是提升信息化标准基础能力,包括优化标准供给结构、加强标准化人才培养、推动标准数字化发展。

《行动计划》从加强统筹协调、强化政策支持、营造良好氛围等3方面提出组织保障要求,确保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ETF布局不应一哄而上 “发小做大”或是新路径


所谓的帮忙资金,往往在新基发行时“热心”捧场,新基上市后“无情”转身。

近日,多只新上市的ETF产品出现了这样的景象:仅仅两三天时间就完成募集的新发产品中,多只在上市首日便遭遇大举赎回,甚至不乏一天被赎回近一半的例子。5月上市的ETF中,已有约半数的剩余份额不到上市时的一半,更有的ETF基金份额不足1亿份。

中国证券报记者走访调研多家公募机构了解到,ETF刚上市就遭遇大量赎回,背后隐藏着帮忙资金、套利动机等多重因素。在ETF成为新基发行主战场的情况下,不乏基金公司“赶场”发行而寻求帮忙资金支持,满足新基尽快达到2亿元的规模要求。然而,由于很多帮忙资金是按天计算帮忙成本,因此就会容易出现上市即被赎回的现象。此外,ETF在二级市场的折价情况也会触发部分投资者赎回套利。

有业内人士认为,身处热闹中更应保持冷静,ETF的布局不应一哄而上,需要结合基金公司自身业务情况,即便要布局,也应重视差异化。ETF产品或许可以尝试打破成立规模的要求,走向“发小做大”的发展路径。

“上市即出货”频频上演

以5月份为例,截至发稿时,全市场当月上市交易的10余只ETF产品中,几乎全部出现上市当天份额缩水的情况,多只ETF上市当天就被赎回超1亿份。更有产品当天赎回份额占上市总份额的比例接近50%,上演了“上市即出货,一天走一半”的景象。

值得注意的是,这只上市首日惊现大额赎回的ETF还是近期颇受市场欢迎的红利型产品,热门基金类型似乎也未能留住基金持有人的脚步。一上市就被大量赎回,这通常被基金业内认为背后可能有帮忙资金的身影。令人颇为惊讶的是,从该ETF上市交易公告披露的情况来看,机构投资者持有的基金份额合计不足4000万份,甚至不到当天赎回份额的零头。“由此来看,大部分赎回或是由个人投资者中的大户触发的。”有业内人士分析。

据悉,该ETF在4天的发行时间内完成募资,合计募集超3亿元,共有1700户有效认购总户数,平均每户认购超17万元。个人投资者为何上市首日就赎回,有基金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确实有点奇怪,不太理解背后的原因。从该ETF上市首日场内交易表现来看,当日并未出现太大涨幅,收盘涨0.3%,也无明显溢折价。随后的几个交易日,该ETF价格连续上涨,并于5月22日盘中创上市以来新高,较上市首日涨约4%。多家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表示,除非业绩特别差,或出现大的负面事情,否则正常的个人投资者赎回对于ETF造成的冲击相对有限,“他们都是分散操作的,很少在同一时间集中赎回”。从这一角度来看,上述ETF持有人中的大户,不排除最初就是为帮助产品成立而进场的。

除了上市首日外,不少ETF后续还出现被持续赎回的现象。据粗略统计,截至5月22日,不到一个月时间,5月份上市交易的ETF中,约半数的被赎回份额占上市份额比例超过50%,更有被赎回份额占比超过80%的例子,多只ETF的最新份额已不足1亿份。

帮忙资金离场或是主因

基金刚成立或上市不久,就遭遇大额赎回,进而面临清盘风险,类似的场景并不少见。可是,为何受到投资者们热捧的ETF也会面临如此困境?一边是仅两三天发行时间就快速完成募集,一边是刚上市就遭遇大幅赎回,冰火两重天背后有何玄机?

“刚好ETF领域表现比较好,我们也看好后续投资机会,所以就抓紧时间成立了产品。”一位参与基金发行工作的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现在主动权益类产品发行面临压力,市场普遍更看好ETF,发行起来能够相对容易一些。至于为何短时间内就遭遇赎回,大部分基金人士认为,很有可能是帮助资金离场所致。

“新发产品要想短时间内达到2亿元规模并没有那么容易。”有投资人士认为,当新发产品成立存在困难时,寻求帮忙资金已成为业内众所周知的一个套路,一旦帮忙资金撤出,自然会表现为净赎回,尤其是当这部分资金占比较高时,其离场对产品份额的冲击就更明显。“帮忙资金都是有成本的,而且有的是按天计算成本。”一位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表示。

此外,有业内人士介绍,当ETF场内交易价格出现较大幅度折价(二级市场价格小于基金份额净值)时,也容易触发赎回。具体操作原理是,投资者从二级市场购买有折价的ETF,然后在一级市场将ETF赎回成一篮子股票,之后在二级市场卖出一篮子股票获利。参与ETF套利对资金门槛要求较高,业务规则也相对复杂,对普通投资者而言有一定难度。

避免陷入“内卷”和资源浪费

在新产品发行期举全公司之力费劲张罗一番,产品问世不久却遭遇退场困境,这一现象已逐渐引发基金业内的深思。尤其是对于ETF产品而言,其发行成本往往要高于其它产品,有ETF基金经理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上一个品种就要买一个IT系统,光一个系统可能就要十几万元甚至大几十万元。”如果上市后不久就清盘,将给基金公司造成较大损失。

有基金人士坦言:“没办法,大家都在布局,你不布局,心里就会发慌。虽然做了可能结果不一定好,但起码比压根没做过要好。而且,现在主动权益类产品更难销售,ETF产品还相对好一些。”另有基金公司ETF业务部门人士表示:“ETF确实逐渐成为一些公司上规模的重要抓手。”

ETF布局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一旦上市不长时间就被清盘,容易给基金公司带来损失;而面对ETF的广阔市场空间、投资者热情和同行竞相入场压力,不布局似乎又心有不甘。两种局面之间该如何平衡?有基金人士认为,ETF布局其实不应该一哄而上,身处热闹之中时更要保持冷静,应该结合公司自身业务优势进行审慎决策。即便布局,也应注重选择差异化品种,避免陷入不必要的“内卷”和资源浪费当中。

还有ETF基金经理提出,之所以会出现ETF上市不久就被大幅赎回,甚至沦为迷你产品的现象,可能因为“该产品的真实市场需求本就如此,并不足以支撑2亿元的规模”。因此,ETF产品的发展或许可以尝试打破2亿元的成立规模要求,参照海外种子基金的做法,不追求发行规模的多少,理想模式是“发小做大”,一步步将规模做上去。这样既可以减少ETF寻求帮忙资金现象的发生,也可以减轻基金公司的新发压力,将更多资源投向发行后的基金运作。

证监会:优先支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企业股债融资


“创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资本市场在分担创新风险、促进创新资本形成、优化创新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大有可为。”5月23日,中国证监会综合司司长周小舟在2024年金融街论坛系列活动——“资本市场赋能新质生产力”主题交流活动上表示。

据周小舟介绍,近年来,证监会坚持把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根本宗旨,积极发挥资本市场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功能作用,引导要素资源加速向科技创新等新质生产力领域聚集。包括制定实施资本市场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一揽子政策措施;积极支持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推动科技企业高效整合资源;加强私募创投、公司债券等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等。

周小舟表示,证监会将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和新“国九条”部署要求,抓紧推动资本市场“1+N”政策体系落地实施,紧紧围绕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功能,扎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促进科技、产业和资本高水平循环,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大局。

首先,更好发挥资本市场功能,促进优质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领域集聚。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发挥股债期市场协同效应,提升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质效。落实好资本市场服务科技企业高水平发展的十六项措施,优先支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企业股债融资。进一步促进畅通私募创投基金“募投管退”循环,积极发挥好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在挖掘、培育、支持未来产业和新兴产业方面的独特作用。

其次,持续完善资本市场制度,增强对新质生产力的包容性适应性。坚持尊重规律、尊重规则,进一步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开放,深入研究完善发行上市、并购重组、私募创投等制度安排,增强资本市场制度竞争力,提升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包容性,更好服务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优化上市公司结构,让投资者更好分享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果。

最后,加强资本市场监管,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动金融创新。坚守资本市场监管的政治性、人民性,坚持强本强基、严监严管,统筹发展与安全,加强与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监管能力建设,从严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市场“三公”秩序,稳妥防范化解风险,共同营造资本市场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良好环境。

“资本市场更好赋能新质生产力,离不开企业、机构、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周小舟表示,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之基,要在推进高水平科技创新、推动关键技术攻关等方面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行业机构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要坚持守正创新,端正经营理念,增强专业服务能力,在促进创新资本形成、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等方面贡献更大力量。证监会也将主动加强与有关部委、地方政府的政策协同,共同推动形成资本市场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合力。

超长期特别国债首批项目“就位” 发改委:国债资金到位后即可加快建设

“今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从做好项目储备,细化任务举措,做好第一批项目下达准备三方面推进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重’建设准备工作。”5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超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的5月份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其中,在做好第一批项目下达准备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按照近期中央政治局会议关于及早发行并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的要求,以及国务院召开的支持“两重”建设部署动员视频会议工作部署,在前期开展工作基础上,梳理出一批符合“两重”建设要求、可立即下达投资的重大项目,待国债资金到位后即可加快建设。

国务院于5月13日召开的支持“两重”建设部署动员视频会议指出,“要统筹做好今年和未来几年的重点任务安排。今年要根据战略重要程度、急迫程度和项目成熟程度,科学做好项目筛选,争取早开工、早见效”“要更好统筹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更大力度引导民间资本参与‘两重’建设,把民间投资活力充分激发出来”。

李超表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牵头会同有关方面,认真做好“两重”建设各项重点任务的组织实施工作。

一是切实发挥牵头抓总作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统筹做好项目筛选、推进实施、督导评估、改革任务落实等工作。同时,有效发挥财政金融、行业管理、要素保障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建立高效运作机制,加强协同配合,形成合力。

二是做好“硬投资”项目组织实施。加快项目筛选和计划下达,组织各地方和有关中央单位按照要求报送项目,会同行业管理部门做好项目筛选。加强项目建设资金统筹,用好国债资金、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地方政府投资等各类建设资金,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督促指导各地方加大前期工作力度,分级分类做好用地、环评等要素保障,推动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加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定出台管理办法,明确从项目谋划储备到监督检查的各项要求。

三是加快“软建设”政策出台落地。会同有关方面建立“软建设”任务清单,抓紧推进相关政策举措出台实施,以改革办法和创新思路破解深层次矛盾,更好发挥政策叠加效应。

四是加强实施效果跟踪评估。对“硬投资”任务,会同有关部门依托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机制,定期调度项目进展,组织开展实地督导,推动项目高质量建设实施。对“软建设”任务,建立督促落实机制,促进各项配套政策和改革举措见到实效。

对于近期各方较为关注的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推进情况,据李超介绍,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出台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在制定落实相关行动方案和政策举措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加大中央投资对设备更新和循环利用项目的支持力度,明确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政策,设立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同时,推动地方抓紧采取行动,北京等27个省市印发落实方案,因地制宜出台制造业贷款贴息、以旧换新补贴、消费券等支持政策。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需求正在持续释放。

为进一步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4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2次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听取11家民营企业对于这项工作的意见建议,鼓励有关生产企业、平台企业积极发挥作用。

李超称,据有关方面不完全统计,部分家电企业、汽车企业已公布的以旧换新补贴计划金额超过150亿元;多家电商平台与生产企业合作投入超过100亿元开展以旧换新促销活动。随着相关政策持续落地,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正参与到这项工作中,让更多先进设备及高质量耐用消费品进入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抓紧建立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机制,会同有关部门持续完善并推动落实“1+N”政策体系,充分发挥经营主体作用,引导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全社会共同投入,更加全面深入地参与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各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