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今天(24日)通过财政部政府债券发行系统,招标发行550亿元3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票面利率将通过竞争性招标确定。截至目前,财政部今年已发行363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的安全能力建设。
住房城乡建设部:深入推进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各项改革
昨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倪虹主持召开党组会议,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倪虹强调,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学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会部署上来,当好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贡献。
会议指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站在历史和全局战略高度,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会议指出,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饱含人民期待,凝聚全党智慧,深入分析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科学谋划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是指导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重大原则、重大举措、根本保证,坚定不移把改革向纵深推进,以钉钉子精神把改革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准确把握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聚焦制约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坚持把解决重大体制机制问题放在突出位置,以夯实基础、深化改革为主线,以完善机制、体制、法治为重点,以让人民群众住上绿色、低碳、智能、安全的好房子为基点,系统谋划、深入推进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各项改革,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系统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以务实行动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财政部、税务总局:企业专用设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投入可部分抵税
财政部和税务总局近日发布的《关于节能节水、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专用设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企业所得税政策的公告》(下称《公告》)提出,企业在2024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期间发生的专用设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投入,不超过该专用设备购置时原计税基础50%的部分,可按照10%比例抵免企业当年应纳税额。企业当年应纳税额不足抵免的,可以向以后年度结转,但结转年限最长不得超过五年。
《公告》所称专用设备,是指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列入《财政部税务总局应急管理部关于印发〈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2018年版)〉的通知》《财政部税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节能节水和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2017年版)的通知》的专用设备。专用设备经改造后仍应符合上述目录规定条件,不符合上述目录规定条件的不得享受优惠。
今年3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的通知》提出,加大对节能节水、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专用设备税收优惠支持力度,把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纳入优惠范围。
而现行政策下,企业购置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和安全生产专用设备,可以按专用设备投资额的10%抵免当年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
根据《公告》,专用设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是指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对专用设备进行技术改进和优化,从而提高该设备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具体包括数据采集、数据传输和存储、数据分析、智能控制、数字安全与防护等6个方面,以及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会同科技、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规定的其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情形。
《公告》明确,享受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应当自身实际使用改造后的专用设备。企业在专用设备改造完成后五个纳税年度内转让、出租的,应在该专用设备停止使用当月停止享受优惠,并补缴已经抵免的企业所得税税款。
此外,承租方企业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并在融资租赁合同中约定租赁期届满时租赁设备所有权转移给承租方企业的专用设备,承租方企业发生的专用设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投入,可按《公告》规定享受优惠。如融资租赁期届满后租赁设备所有权未转移至承租方企业的,承租方企业应停止享受优惠,并补缴已经抵免的企业所得税税款。
新产业新动能加速成长 新质生产力不断壮大
最新公布的中国经济运行半年成绩单中,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9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同比增长,其中,新产业、新动能发展迅速。
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增速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2.7个百分点。
国内首个“地面空间站”通过验收,嫦娥六号成功实现月背采样返回,国际首个通信与智能融合的6G试验网由我国搭建完成。
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增长均超过30%,带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保持较快增长。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主要数字产品集成电路、服务机器人、液晶显示屏、智能手机手表的产量都保持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科技赋能效应不断显现,为未来积蓄新的力量。
上半年,我国汽车、船舶、集成电路等产品的出口额同比分别增长22.2%、91.1%、25.6%。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占到出口比重的近六成。
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达46.3万家,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过50%,工业互联网实现工业大类全覆盖。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4万家,其中,“小巨人”企业1.2万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左右,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新产业、新动能正在催生更多新的增长点,中国经济加速向新发展。
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616836亿元,同比增长5.0%
今天,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61683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0%。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就2024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
原文如下:
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上半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有效落实各项宏观政策,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生产稳定增长,需求持续恢复,就业物价总体稳定,居民收入继续增加,新动能加快成长,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
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61683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0660亿元,同比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236530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349646亿元,增长4.6%。分季度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二季度增长4.7%。从环比看,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7%。
一、夏粮再获丰收,畜牧业总体平稳
上半年,农业(种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0%。夏粮生产再获丰收。全国夏粮总产量14978万吨,比上年增加363万吨,增长2.5%。上半年,猪牛羊禽肉产量4712万吨,同比增长0.6%,其中,牛肉、禽肉产量分别增长3.9%、6.3%,猪肉、羊肉产量分别下降1.7%、0.9%;牛奶产量增长3.4%,禽蛋产量增长2.7%。二季度末,生猪存栏41533万头,同比下降4.6%;上半年,生猪出栏36395万头,下降3.1%。
二、工业生产较快增长,装备制造业支撑作用明显
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2.4%,制造业增长6.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0%。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8%,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7%,增速分别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1.8和2.7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4.6%;股份制企业增长6.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4.3%;私营企业增长5.7%。分产品看,3D打印设备、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51.6%、34.3%、28.9%。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3%,环比增长0.42%。6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9.5%,与上月持平;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4.4%,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7544亿元,同比增长3.4%。
三、服务业继续恢复,现代服务业发展良好
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9%、9.8%、6.9%、6.6%、5.7%。6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4.7%。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生产指数分别增长13.5%、9.7%、5.4%。1-5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5%。6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2%;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7.6%,比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其中,航空运输、邮政、电信广播电视及卫星传输服务、货币金融服务、保险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55.0%以上较高景气区间。
四、市场销售保持增长,服务消费增势较好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5969亿元,同比增长3.7%。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04559亿元,增长3.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1410亿元,增长4.5%。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209726亿元,增长3.2%;餐饮收入26243亿元,增长7.9%。部分基本生活类和升级类商品销售良好,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饮料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9.6%、5.6%;通讯器材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1.3%、11.2%。全国网上零售额70991亿元,同比增长9.8%。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59596亿元,增长8.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5.3%。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0%,环比下降0.12%。上半年,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7.5%。
五、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较快
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45391亿元,同比增长3.9%;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5%。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4%,制造业投资增长9.5%,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0.1%。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4791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9.0%;新建商品房销售额47133亿元,下降25.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3.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2.6%,第三产业投资下降0.2%。民间投资增长0.1%;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民间投资增长6.6%。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6%,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0.1%、11.7%。高技术制造业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38.3%、12.1%;高技术服务业中,电子商务服务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4.1%、17.4%。6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环比增长0.21%。
六、货物进出口较快增长,贸易结构持续优化
上半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11688亿元,同比增长6.1%。其中,出口121298亿元,增长6.9%;进口90390亿元,增长5.2%。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30909亿元。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5.2%,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5.0%。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11.2%,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5.0%,比上年同期提高2.5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增长8.2%,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8.9%。6月份,进出口总额36705亿元,同比增长5.8%。其中,出口21871亿元,增长10.7%;进口14834亿元,下降0.6%。
七、居民消费价格温和回升,工业生产者价格降幅收窄
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1%,一季度为同比持平。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下降1.4%,衣着价格上涨1.6%,居住价格上涨0.2%,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9%,交通通信价格下降0.7%,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上涨2.0%,医疗保健价格上涨1.4%,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3.3%。在食品烟酒价格中,鲜果价格下降7.8%,鲜菜价格下降2.7%,猪肉价格持平,粮食价格上涨0.5%。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7%。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2%,环比下降0.2%。
上半年,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1%,降幅比一季度收窄0.6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同比下降0.8%,环比下降0.2%。上半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2.6%。其中,6月份同比下降0.5%,环比上涨0.1%。
八、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下降
上半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1%,比一季度下降0.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6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与上月持平,比上年同月下降0.2个百分点。本地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5.0%;外来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4.8%,其中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4.7%。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9%。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8.6小时。二季度末,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总量18997万人,同比增长1.6%。
九、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
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33元,同比名义增长5.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3%。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561元,同比名义增长4.6%,实际增长4.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72元,同比名义增长6.8%,实际增长6.6%。从收入来源看,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分别名义增长5.8%、6.4%、2.1%、5.0%。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7358元,同比名义增长5.9%。
总的来看,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转型升级稳步推进。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外部环境错综复杂,国内有效需求依然不足,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仍需巩固。下阶段,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大力度激发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消费市场潜力大 二季度经济释放积极信号
海边踏浪、草原避暑、夜经济火热……暑期文旅热潮席卷全国,消费新动力强劲,市场持续升温。据国家信息中心最新数据显示,二季度我国消费、外贸、企业生产经营等多领域高频数据增幅显著,彰显出我国内需潜力巨大、外贸韧性增强及企业创新创造活力旺盛,映射出经济向好的强劲势头。
“今年以来,随着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也逐步增强,消费活力得以不断释放。”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副主任邹蕴涵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传统消费领域如餐饮、汽车、家电等正经历转型升级,引领消费市场步入新阶段。
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线下消费热度指数显示,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10.5%,其中6月增速达到12.9%,延续了今年以来的稳步增长态势。同时,小商品市场经营热度指数上半年同比增长30.8%,其中6月增速更是高达32.4%,显示出小商品销售活力的总体旺盛。
在线上消费方面,国家信息中心生活服务消费热度指数二季度同比提高超过15%,休闲娱乐、住宿、旅游、餐饮业等消费热度指数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了36.7%、15.7%、12.4%、12.2%。其中,“尝鲜消费”、出游消费、演艺消费、体验式消费等领域表现尤为突出,县域消费活力也呈现出较快的增长态势。
为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此前联合发布了《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了17条具体任务举措,为消费市场的进一步壮大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邹蕴涵指出,新型消费在业态、模式等方面正加速革新,展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消费领域也因此正逐步构建起多重增长的新动力。《措施》的出台恰逢其时、正当其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这些措施主要解决了哪些问题?预计将对消费市场产生怎样的影响?
邹蕴涵表示,《措施》紧抓推动消费持续向好的关键要点,瞄准影响消费新动力壮大的关键问题,通过有针对性、引导性和前瞻性的政策,加速餐饮、文旅体育、购物、大宗商品、健康养老托育和社区服务消费等品类的发展。
消费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邹蕴涵认为,《措施》不仅从需求端发力,以场景创新为核心,进一步激发消费热情和潜力;同时也从生产端发力,支持消费领域企业加快升级创新,更好地满足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着力解决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
新型消费顺应了居民消费升级的趋势,以其创新性、成长性和适配性,为经济中长期增长开辟了新领域。
当前,正值暑期旅游高峰时段。以浙江省为例,该省积极推出了低空飞行游、主题露营游、沉浸式体验游、新型工业旅游等一系列创新旅游项目。7月5日晚,浙江省围绕当前热门的消费新趋势,解锁了9大夏季文旅新玩法,并诚挚邀请海内外游客前来体验。
现场,浙江发布了6大夏季旅游精品线路,包括“跟着文博去旅行”“跟着美食去旅行”“跟着课本去旅行”等。同时,还推出了文旅消费券、景区门票优惠、住宿优惠、学生专享福利以及游玩项目优惠等204项暑期文旅消费惠民举措,不断释放文旅融合的“红利”。
邹蕴涵特别指出,《措施》对于推动消费领域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给予了高度重视,涉及消费场景新技术升级、智能化产品开发、企业数字化转型等多个方面,这体现了加快推动消费数字化、智能化大发展的深远意义。
记者观察到,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智慧旅游已成为中国旅游市场的新趋势。邹蕴涵还表示,《措施》对于持续激发潜在消费、推动消费持续扩大具有重要意义,必将对当前消费恢复向好以及中长期消费更好发挥基础性作用产生积极影响。
任泽平团队:抬升物价的解决方案在于必要的经济刺激
中国6月CPI同比上涨0.2%,前值0.3%;PPI同比降0.8%,前值降1.4%。
1 物价回落
6月物价持续低迷,反映内需不足。2023年3月以来,CPI同比均在0%附近,有5个月负增长;PPI同比连续21个月负增长。
CPI中服务消费和耐用品价格下降,猪价上涨。
PPI环比再次转负,同比降幅收窄、主因去年低基数;上游价格涨,主因输入性、季节性需求增加等因素,中下游价格跌,挤压利润空间。
物价负增长抬升实际利率,不利于消费和投资。我国名义利率虽然持续下调,但剔除通胀后的实际利率处在高位,实际利率在全球偏高。
我们通常知道恶性通胀不好,收入再分配效应,市场价格信号失灵。但是,通缩也不好,比如1929年大萧条,大量失业,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引发经济和社会动荡。所以温和通胀去杠杆是最好的选择,比通缩去杠杆和恶性通胀去杠杆要好,这就是为什么美联储把货币政策目标定在物价2%,而不是0。
抬升物价的解决方案在于必要的经济刺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系统配合,迅速、大力、重落实。短期扩张总需求,长期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经济潜力。
无论是通过投资端提振经济,还是直接提高消费,经济刺激、大规模宽松政策并非完美无瑕。刺激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提高工资和收入预期,实质是畅通“消费——生产”循环,在居民和企业不能打通循环的情况下,政府部门是唯一有能力进行调控刺激的主体。
当前,我国人口、地产、债务三周期叠加,外部环境复杂,对我国挑战难度大、对政策调控要求高。
6月物价数据呈现以下特点:
1)物价低迷,CPI同比下降,环比负增长。CPI同比为0.2%,较上月下滑0.1个百分点;环比-0.2%,降幅较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核心CPI同比0.6%,环比-0.1%。
2)食品项环比季节性下降,多数食品价格下跌,猪价上涨。6月食品项环比-0.6%,较上月下滑0.6个百分点;同比-2.1%,较上月下滑0.1个百分点。
3)服务消费动能减弱、耐用品价格下跌。6月,消费品和服务环比-0.4%和0%;旅游价格环比-0.8%,较上月下滑0.2个百分点;家用器具、交通工具环比分别为-1.2%、-1.0%,较上月均下滑0.1个百分点。
4)猪价同环比回升,“猪周期”进入上行期,本轮上涨空间不大。6月猪价同比18.1%,较上月上升13.5个百分点;环比11.4%,较上月回升10.3个百分点。产能存量接近平衡点,供过于求的局面即将扭转;产能在去化13个月后力度减弱;猪粮比上行。但行业集中度提升,新的猪周期价格波动或小于传统猪周期。500头以上规模场出栏占比从2011年的36.6%提升至2022年的65%。
5)PPI同比降幅收窄、主因低基数,环比由正转负。上游好于下游。有色金属产业链价格上涨;高技术产业价格下跌,主因供给较多;黑色金属、消费品制造价格持续下滑,主因需求不足;石化产业链上游价格下降、中下游价格上升。6月PPI同比下降0.8%,降幅较上月收窄0.6个百分点;两年复合-3.1%,较上月下滑0.1个百分点。PPI环比由0.2%降为-0.2%。
2 CPI下滑,服务动能趋弱
6月CPI环比为负,食品项、耐用品、服务消费类价格下降,猪肉价格上涨。CPI同比为0.2%,较上月下滑0.1个百分点;环比-0.2%,降幅较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0.6%,核心CPI环比-0.1%。在6月CPI的同比变动中,翘尾影响约为0.2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约为0。
食品项环比下降,多数食品价格下跌,猪价上涨。6月食品项环比-0.6%,较上月下滑0.6个百分点。食品项同比-2.1%,较上月下滑0.1个百分点;两年复合0.1%,较上月增加0.6个百分点。
粮食、鲜菜、水产品、奶类、鲜果价格环比分别为-0.1%、-7.3%、-0.2%、-0.2%、-3.8%,较上月变动0.1、-4.8、-0.1、-0.2和-6.8个百分点;猪价环比11.4%,较上月增加10.3个百分点。
非食品价格环比负增长,超季节下跌,服务消费动能减弱、耐用品价格下跌。6月,非食品环比-0.2%,与上月相同。非食品项同比0.8%,与上月相同;两年复合0.1%,较上月下滑0.3个百分点。
七大类中,居住、医疗保健价格环比上升,其余价格下降。6月衣着、居住、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和娱乐、医疗保健、生活用品及服务、其他用品和服务环比分别为-0.2%、0.1%、-0.6%、-0.2%、0.1%、-0.4%和-0.2%,分别较上月变动-0.6、0.2、0.2、-0.1、0.1、0.3和-0.3个百分点。
从细分项看,1)服务消费价格趋势下降。服务价格环比0%,较上月上涨0.1个百分点;旅游价格环比-0.8%,较上月下滑0.2个百分点。2)耐用消费品价格持续下跌。6月,家用器具、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环比分别为-1.2%、-1.0%、0.8%,较上月变动-0.1、-0.1、1.2个百分点。
3 猪周期:同比与环比持续上行
6月猪价同比与环比均上行。6月猪价同比18.1%,较上月上升13.5个百分点;环比11.4%,较上月回升10.3个百分点。截至2024年7月9日,平均猪肉批发价格为24.5元/千克。
我们判断,“猪周期”进入上行期,本轮上涨空间不大。
一是,产能已去化14个月,去化力度放缓。根据历史规律,产能连续去化10个月左右就会传导到猪价。能繁母猪存栏同比反映生猪产能,2023年3月,能繁母猪同比2.9%,2024年4月能繁母猪存栏同比-7.0%,5月能繁母猪存栏同比-6.2%。
二是,产能存量接近平衡点,供过于求的局面即将扭转。当前能繁母猪存栏3996万头,正常保有量为3900万头,仍略超正常保有量。当前去化速度已经减弱,预计后在平衡点附近震荡或缓慢下行。
从历史猪周期看,2014年和2018年开始的两轮猪周期都是经历了2-3个季度的快速产能下降才开启价格大幅上行。其中能繁母猪产能的同比降幅连续多个月维持在-20%以上,产能快速去化,也给猪价上行创造了空间。
三是猪粮比上行。截至7月5日,猪粮比已经达到7.44,自3月15日首次脱离过度下跌区间(猪粮比在6以下)之后加速上行。历史数据来看,猪粮比突破7之后有望见到猪周期上行。
行业集中度提升,新的猪周期价格波动或小于传统猪周期。众多小规模养殖场在2018年的猪瘟中出局,加快行业集中度提升进程。2018年非洲猪瘟后,13家上市公司出栏量占全国比重提升约一倍至2021年的14.3%;500头以上规模场出栏占比从2011年的36.6%提升至2022年的65%。行业集中度的提升或将带来规模经济效应,大型养殖机构产能持续提升,非理性“追涨杀跌”行为减少。
4 PPI环比由正转负
6月PPI环比下降;同比降幅收窄,主因低基数。6月PPI同比下降0.8%,降幅较上月收窄0.6个百分点;两年复合-3.1%,较上月下滑0.1个百分点。PPI环比由0.2%降为-0.2%。在6月PPI同比变动中,翘尾影响约为-0.1个百分点,今年价格变动的新影响约为-0.7个百分点。
从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看: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价格环比下跌;上游好于下游,压缩中下游利润空间。6月,生产资料价格和生活资料价格环比分别为-0.2%和-0.1%,较上月下降0.6和0个百分点。
分项看,采掘业价格环比上涨,原材料和加工工业下跌,环比分别为0.3%、-0.5%、-0.1%,分别较上月增加0.1、-1.4、-0.2个百分点;食品、衣着、一般日用品和耐用消费品价格环比分别为0.3%、-0.1%、0.0%、-0.7%,分别较上月变动0.5、-0.2、0.0、-0.4个百分点。
从行业看,有色金属产业链价格上涨,黑色金属、高技术产业、消费品制造价格持续下滑;石化产业链上游价格下降、中下游价格上升。
1)有色金属产业链价格上涨,主因AI和新能源推升的需求增加。6月,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环比分别为3.8%、1.6%,较上月下滑0.6和2.3个百分点。
2)高技术产业价格下跌,主因供给较多。6月,锂离子电池制造、新能源车整车制造价格分别下降0.5%、0.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和汽车制造环比下降0.3%、0.1%、0.7%,较上月下降0.1、0和0.4个百分点;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环比上升0.1%,与上月相同。
3)整体黑色金属产业链价格下跌,主因工业品需求不足;煤炭需求季节性增加,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上涨1.1%。6月,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环比分别为0%和-0.6%,分别较上月变动0.1%、-1.4%。
4)消费品制造业中价格下跌,主因下游需求不足,CPI食品项价格环比为负可印证。6月,食品制造,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环比分别为-0.1%、-0.1%、0.5%,较上月增加0.1、0和1.0个百分点。
5)石化产业链上游价格下降、中下游价格上升。6月,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环比分别为-2.9%、0%、0.2%、0.3%,较上月变动-0.8、0.2、0.1、0.5个百分点。
购进价格涨跌分化,燃料动力、黑色金属、纺织类价格下降,其余价格上涨。6月,燃料动力、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化工原料、木材纸浆、建筑材料、农副产品类、纺织原料类环比分别为-1.3%、-0.5%、2.4%、0.2%、0%、0%、1.3%、-0.2%,较上月变动-1.5、-0.7、-1.2、0.1、-0.2、0.5、1.7、-0.1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6月CPI同比上涨0.2%,猪肉价格同比上涨18.1%
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2%。其中,城市上涨0.2%,农村上涨0.4%;食品价格下降2.1%,非食品价格上涨0.8%;消费品价格下降0.1%,服务价格上涨0.7%。1—6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0.1%。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下降0.2%。其中,城市下降0.2%,农村下降0.2%;食品价格下降0.6%,非食品价格下降0.2%;消费品价格下降0.4%,服务价格持平。
一、各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同比变动情况
6月份,食品烟酒类价格同比下降1.1%,影响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约0.31个百分点。食品中,鲜果价格下降8.7%,影响CPI下降约0.19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下降7.3%,影响CPI下降约0.15个百分点;蛋类价格下降3.9%,影响CPI下降约0.03个百分点;畜肉类价格上涨3.5%,影响CPI上涨约0.10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上涨18.1%,影响CPI上涨约0.21个百分点;水产品价格上涨1.2%,影响CPI上涨约0.02个百分点;粮食价格上涨0.4%,影响CPI上涨约0.01个百分点。
其他七大类价格同比六涨一降。其中,其他用品及服务、教育文化娱乐价格分别上涨4.0%和1.7%,衣着、医疗保健价格均上涨1.5%,生活用品及服务、居住价格分别上涨0.9%和0.2%;交通通信价格下降0.3%。
二、各类商品及服务价格环比变动情况
6月份,食品烟酒类价格环比下降0.4%,影响CPI下降约0.10个百分点。食品中,鲜菜价格下降7.3%,影响CPI下降约0.15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下降3.8%,影响CPI下降约0.08个百分点;畜肉类价格上涨4.5%,影响CPI上涨约0.13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上涨11.4%,影响CPI上涨约0.14个百分点;蛋类价格上涨1.5%,影响CPI上涨约0.01个百分点。
其他七大类价格环比两涨五降。其中,居住、医疗保健价格均上涨0.1%;交通通信、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下降0.6%和0.4%,衣着、教育文化娱乐、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均下降0.2%。
官方解读
2024年6月份CPI同比继续上涨 PPI同比降幅收窄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解读2024年6月份CPI和PPI数据
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了2024年6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数据。对此,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进行了解读。
一、CPI环比季节性下降,同比继续上涨
6月份,消费市场供应总体充足,全国CPI环比季节性下降,同比继续上涨。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6%,涨幅与上月相同,继续保持温和上涨。
从环比看,CPI下降0.2%,降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由上月持平转为下降0.6%,影响CPI环比下降约0.11个百分点。食品中,部分应季蔬果和水产品集中上市,鲜菜、薯类、鲜果和虾蟹类价格分别季节性下降7.3%、4.8%、3.8%和2.4%,合计影响CPI环比下降约0.25个百分点;受供求关系影响,猪肉价格上涨11.4%,影响CPI环比上涨约0.14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下降0.2%,降幅与上月相同,影响CPI环比下降约0.13个百分点。非食品中,受国际油价波动影响,国内汽油价格下降2.0%;受“618”促销等影响,汽车、家用器具、文娱耐用消费品价格降幅在0.8%—1.3%之间;临近暑假出行增多,交通工具租赁费和飞机票价格分别上涨6.4%和2.5%。
从同比看,CPI上涨0.2%,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下降2.1%,降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影响CPI同比下降约0.39个百分点。食品中,鲜菜价格由上月上涨2.3%转为下降7.3%;薯类、鲜果、鸡蛋、牛肉、羊肉和禽肉类价格继续下降,降幅在2.3%—18.6%之间;猪肉价格上涨18.1%,涨幅比上月扩大13.5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上涨0.8%,涨幅与上月相同,影响CPI同比上涨约0.64个百分点。非食品中,能源价格上涨3.1%,涨幅回落0.3个百分点。扣除能源的工业消费品价格上涨0.1%,涨幅与上月相同,其中燃油小汽车和新能源小汽车价格分别下降6.0%和7.4%,降幅均继续扩大。服务价格上涨0.7%,涨幅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旅游价格上涨3.7%,涨幅有所回落;宾馆住宿价格下降1.9%,降幅有所扩大;医疗服务价格上涨1.9%,涨幅略有扩大。
据测算,在6月份0.2%的CPI同比变动中,翘尾影响约为0.2个百分点,今年价格变动的新影响约为0。
二、PPI环比有所下降,同比降幅继续收窄
6月份,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及国内部分工业品市场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全国PPI环比有所下降,同比降幅继续收窄。
从环比看,PPI由上月上涨0.2%转为下降0.2%。其中,生产资料价格由上涨0.4%转为下降0.2%;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1%,降幅与上月相同。“迎峰度夏”来临,煤炭需求季节性增加,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上涨1.1%;水泥企业调减产量,叠加新国标实施后成本支撑增强,水泥制造价格由下降0.8%转为上涨3.3%;供应偏紧带动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1.6%,其中铅冶炼、铝冶炼、铜冶炼价格分别上涨4.8%、2.6%、0.8%。国际油价下行带动国内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下降2.9%;前期补库需求已释放,以及高温多雨天气影响建筑施工,钢材需求趋弱,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下降0.6%。装备制造业中,锂离子电池制造价格下降0.5%,新能源车整车制造价格下降0.1%。消费品制造业中,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家具制造业价格分别上涨0.6%、0.5%、0.1%。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价格分别下降1.0%、0.8%。
从同比看,PPI下降0.8%,降幅比上月收窄0.6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0.8%,降幅收窄0.8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8%,降幅与上月相同。主要行业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价格下降6.9%,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价格下降2.9%,农副食品加工业价格下降2.2%,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下降2.1%,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下降1.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下降0.6%,降幅均收窄;汽车制造业价格下降2.3%,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价格下降2.1%,降幅分别扩大0.3、0.2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11.5%,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上涨4.0%,涨幅分别扩大2.6、0.6个百分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上涨8.0%,涨幅回落1.4个百分点。
据测算,在6月份-0.8%的PPI同比变动中,翘尾影响约为-0.1个百分点,今年价格变动的新影响约为-0.7个百分点。
6月份新增信贷环比或多增 社融增量有望超3万亿元
6月份金融数据发布在即,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业界专家普遍预计,6月份新增信贷同比少增,但环比将多增;新增社融超3万亿元。回顾5月份,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9500亿元,新增社融2.07万亿元。
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预计,6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2.3万亿元至2.5万亿元,同比少增5000亿元至7000亿元。影响6月份信贷投放因素主要有几方面,包括融资需求不足问题待改善、叫停存款“手工补息”影响尚未释放完全、政策引导淡化信贷“规模情结”等,因此预计6月份信贷虽为季末月份,但仍延续4月份至5月份特征,月内投放延续“前低后高”,不存在明显的信贷脉冲。社融方面,预计6月份新增社融3.3万亿元至3.5万亿元,增速8.4%至8.5%。
王一峰认为,6月份M2增速不排除在5月份7%的基数上进一步下行的可能。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宏观研究团队预计,6月份信贷新增规模约为1.7万亿元,同比少增,幅度取决于票据对冲的力度。6月份的票据利率继续下行,商业银行以票冲贷的意愿仍强,说明企业的实际融资需求有所走弱。居民端在“517楼市新政”的支持下,商品房销售有所回暖,但提前还贷力度依然不减,因此居民中长贷预计继续少增。预计6月份新增社融约3.3万亿元,同比少增,社融存量同比增速为8.1%。
财通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陈兴表示,预计6月份信贷整体或不会明显强于季节性,6月份新增信贷规模或约2万亿元,新增社融规模3.7万亿元左右,M2增速略降至6.9%。
“6月份票据利率震荡下行,信贷融资需求或延续相对偏弱态势。”华创证券固收分析师周冠南预计,6月份新增信贷约2万亿元,新增社融约3万亿元,M2同比增速或小幅回落至6.8%附近。
标本兼治惩防并举 六部门联手打击财务造假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证监会、公安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国务院国资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资本市场财务造假综合惩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打击和遏制重点领域财务造假、优化证券监管执法体制机制、加大全方位立体化追责力度、加强部际协调和央地协同、常态化长效化防治财务造假等5个方面提出17项具体举措。
业内人士表示,《意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资本市场财务造假综合惩防工作指明了方向,对于提振投资者信心,维护良好的市场生态有重要的意义。
依法从严打击财务造假
近年来,随着执法力度的加大,打击和防范财务造假也面临一些新的形势和问题。如财务造假的隐蔽性、复杂性显著增加,加大了发现和查处难度。特别是近期查处的不少案件中,第三方配合造假问题显现并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针对这一情形,《意见》提出,要坚决打击和遏制重点领域财务造假。包括:严肃惩治欺诈发行股票债券行为。加大股票发行环节现场检查和督导力度,聚焦业绩异常增长等情形,严防“带病闯关”。重点关注已违约及风险类债券发行人,严厉打击欺诈发行、虚假信息披露、挪用募集资金和逃废债等违法违规行为。
严厉打击系统性造假和配合造假。密切跟进系统性、团伙型财务造假特征及演变趋势,依法从严打击通过伪造变造凭证、利用关联方虚构交易或第三方配合等方式实施系统性造假的行为。全面惩处财务造假的策划者、组织者、实施者、配合者以及专业化配合造假的职业犯罪团伙,坚决破除造假“生态圈”。
加强对滥用会计政策实施造假的监管。强化财会监督,加大对滥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实施财务造假的打击力度。密切关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执行情况,加大对操纵资产减值计提调节利润、以财务“洗澡”掩盖前期造假行为的打击力度。
强化对特定领域财务造假的打击。依法惩治证券发行人、上市公司通过“空转”、“走单”等虚假贸易方式实施的财务造假。严厉打击利用供应链金融、商业保理、票据交易等方式实施的财务造假。从严惩处基于完成并购重组业绩承诺、便于大股东攫取巨额分红、满足股权激励行权条件、规避退市等目的实施的财务造假等。
业内人士指出,财务造假严重侵害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影响了投资者对于市场的信心。《意见》根据当前资本市场发展的情况,针对财务造假出现的一些新形势、新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系统性的打击举措,既表明监管部门长期对于这一领域的高压监管态势和密切关注,也凸显了其落实资本市场违法违规的“零容忍”和依法从严治市的决心。
除了加大对重点领域财务造假的打击力度外,《意见》还提出要优化证券监管执法体制机制,主要包括:健全线索发现机制,突出科技支持作用,多渠道识别财务造假线索,建立健全配合造假方名录;提升行政执法效能,完善重大财务造假案件调查处罚机制,提高查办质效;深化行刑衔接协作,对跨区域、系统性等重大造假犯罪案件,推动建立健全公安和检察机关联合挂牌督办机制,提升大案要案查处效率等。
构建综合惩防长效机制
依法从严打击财务造假行为,既要突出重点,也要标本兼治,从源头防范造假发生。《意见》在聚焦打击和遏制重点领域财务造假的同时,也注重构建常态化长效化的财务造假惩防机制。
《意见》提出,要增强公司治理内生约束。落实独立董事改革要求,有效发挥独立董事监督作用,强化审计委员会反舞弊职责。推动上市公司建立绩效薪酬追索等内部追责机制,督促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履职尽责。强化考核约束,将财务造假作为各级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扣分项。加大对“关键少数”的宣传教育力度,将诚信合规意识作为资本市场培训的核心内容。
同时,要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督促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加强执业质量控制。强化对中介机构的监督检查。健全中介机构及从业人员信用记录,督促有关机构及人员勤勉尽责。对存在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的中介机构依法暂停或禁止从事证券服务业务,严格执行吊销执业许可、从业人员禁入等制度。
《意见》还提出要完善资本市场会计、审计、评估监管规则,发布重点领域的应用案例或实施问答,加强对会计准则实施的指导。将财务造假、资金占用和配合造假等严重违法失信主体纳入金融领域严重失信主体名单,完善财务造假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内部人士举报奖励机制等。
《意见》还将加大全方位立体化追责力度作为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加快出台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条例,明确第三方配合造假、资金占用等违规行为的法律责任。优化财务造假行政处罚标准,大幅提高违法成本。推动加大刑事追责力度。推动出台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司法解释,加大对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组织实施财务造假、侵占上市公司财产等行为的刑事追责力度。推动完善民事追责支持机制。探索建立证券公益诉讼制度。推动简化登记、诉讼、执行等程序,完善示范判决机制,加大证券纠纷特别代表人诉讼制度适用力度等。
显著提升市场违法成本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目前,中国证监会已经制定了贯彻落实《意见》的细化工作方案。下一步将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密切协作形成合力,推动《意见》各项任务、要求落地见效。一是加大打击惩治力度。加强对重点领域涉财务造假风险问题的排查,从严惩处、一体打击财务造假、侵占、第三方配合造假,对违法违规问题依法严肃处理,并及时通报。二是优化工作机制。中国证监会将会同有关部门对相关领域防治财务造假情况进行会商,合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地。相关部门也将强化内部监督,对于管理或监管履职不力的,严肃追责问责。三是加大宣传和指导力度。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基金经理杨德龙则对记者表示,《意见》加大了违法者的违法成本,加重了处罚的力度,延长了违法者的刑期,将会起到比较强的震慑作用,有利于打造公开公正的市场环境,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在民事追责方面,积极支持投资者发起民事追偿诉讼,强化投资者赔偿救济,也能够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对造成投资者利益受损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这是落实新“国九条”要求的重要方面,也是打造“1+N”配套监管措施的重要举措,对提振投资者信心,维护良好的市场生态有重要的意义。
据了解,近年来,证监会高度重视提升财务造假违法违规成本和涉及的投资者保护工作,积极推动构建行政执法、民事追责、刑事打击“三位一体”的立体化追责体系。在立法层面上,推动修订《证券法》,对违规信披公司和责任人的罚款上限由60万元、30万元大幅提升至1000万元、500万元,对欺诈发行的罚款上限由募集资金的5%提高到1倍;《刑法修正案(十一)》将违规披露的刑期上限由3年提高至10年;中介机构及从业人员出具虚假证明文件最高可判10年有期徒刑。在刑事追责方面,今年以来已依法将40余起财务造假、资金占用、违规担保等案件移送公安机关。证监会表示,将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大力提高行政处罚力度,优化与公安司法机关的衔接机制,从严惩处造假“首恶”,完善行政、刑事、民事立体化追责体系。